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生活方式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以柳州市居民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全面了解“十一五”期间柳州市区居民生活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和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情况,探索影响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柳州市政府有针对性的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介绍:
柳州市作为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柳州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柳州市市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相应地,生活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目前柳州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仅仅像从前那样停留在物质条件上,而是更倾向于对环境、社会的主观满意程度上。 为了更好地了解柳州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生活的各方面满意的情况,以及影响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的因素,我们组织了这次民意抽样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地了解柳州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生活的各方面满意的情况,以及影响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的因素。本文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并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探讨分析,同时结合柳州市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探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在参考现有学者对居民生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且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深入分析了居民的各项生活满意度与总体生活满意度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效应。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柳州市居民为例,深入分析了居民生活方式改变情况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以城区作为划分,分析了各城区对满意度评价的差异。这就为柳州市政府在改善民生,提高生活满意度时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更加有针对性的实施。

作品摘要

本文首先对柳州市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九成以上居民认为当前生活方式较五年前发生了变化,基本生活支出占收入比例有所上升;其次是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运用交叉分析讨论基于人口特征的满意度评价差异。发现随着收入增加,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呈现递增趋势;再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关系,具体计算出显变量对隐变量的路径系数,以及各分项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效应大小。最后,发现和归纳了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尚未在任何时间、地方、机构举行会议或报刊上发表,也未曾获得过任何奖励。

参考文献

[1]段景辉,陈建宝.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统计调查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4): 79-85 [2]狄金花,高齐圣等.基于Logistic回归的社区满意度模型[J].控制与决策,2007(11):5-9 [3]唐万琴,丛晓娜等.结构方程模型在居民生活满意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论文线,2009 [4]王春枝,吴静.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模型与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3): 71-76 [5]王培刚,衣华亮.中国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评价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7(6): 15-24 [6]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 [7]闫臻.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因素分析——以兰州市为例[J].西北人口,2007(5):59-62 [8]杨小明,顾承卫.新世纪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变革[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 54-59 [9]张慧,袁岳.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R].世界商业评论,2006 [10]Zimmermann,B. Changes in work and Social Protection:France,Germany and Europe[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6,59(4):29-45 [11] Drobnic, Sonja; Beham, Barbara; Prag, Patrick.Good Lif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urop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0(2):205-225

调查方式

问卷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就生活方式的研究较早,19世纪中叶以来,生活方式开始作为科学概念出现在学术著作中。K.马克思、F.恩格斯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概念同时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生活方式研究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对象,西方学者主要关注的课题是新技术革命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如何建立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国外较多的是采用量表来测量主观的生活满意度。Drobnic, Sonja等人在研究欧洲各国居民满意度差异时,指出安全问题,就业和工资,经济安全保障,是影响居民满意度差异关键要素。 Wilson, Stephan M等人在研究生活满意度客观状况指标与生活条件,住宅特征的相对重要性时,发现社区的规模和对职业的抱负与生活满意度负相关,可用资金和的生活满意度呈现正相关。目前,对生活方式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国外更偏向对老年人和青少年的研究。 国内研究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杨小明等人在2007年提出生活方式不仅包括人们的物质条件,也综合地体现着社会改革、科技繁荣、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及对生活的影响。并对21世纪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六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论述。段景辉等人在2009年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王春枝等人在2008年使用结构方程构建了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模型,并以内蒙古城镇居民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段景辉、王春枝的研究成果均表明,居住地区、收入水平等指标存在差异,王春枝还发现生活满意度受家庭收入的直接影响,收入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进几年来国内学者主要运用回归分析对居民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由于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不仅有显性的还有隐性的,多元回归只解决了显性因素的分析,而结构方程模型则考虑了显性和潜在因素,并考虑了各个观测变量的测量误差,其分析方法更为先进、完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