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率由旧章还是与时俱进:上海地区佛教寺庙发展探究--基于民众对其管理现状的评价
小类:
社会
简介:
近年来,佛教寺庙功能的多元化、佛教文化理念和建筑观念的更新造成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也越发明显。本研究立足于民众对当代寺庙的评价和看法,在多种学科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总结出上海民众对佛教寺庙的期望与其管理现状之间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探索并提出上海地区佛教寺庙在寺庙管理、文化传播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发展的新思路。
详细介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寺庙作为佛教朝圣场所和旅游吸引物的功能日益得到彰显。当代寺庙功能的多元化、佛教文化理念和建筑观念的更新造成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本研究从民众角度出发,在佛学、统计学、经济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调查和统计分析了上海民众对上海地区佛教寺庙的看法及态度,并基于此总结出上海民众对佛教寺庙的期望与其管理现状之间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探索并提出上海地区佛教寺庙发展的新思路。在寺庙管理方面,限制访客人数,借鉴他国佛教寺庙发展模式,改善周边环境,适度旅游开发,增强寺庙行善救济等社会功能,引进现代管理机制;在文化方面,通过促进佛教文化创新,完善佛学院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僧才,以宣传中国佛教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是调查民众对于上海地区佛教寺庙管理现状的总体评价,进一步探究出现此评价结果的原因,并对佛教寺庙的管理及发展方式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措施。 撰写的基本思路是从上海地区佛教寺庙现状的调查分析入手,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采集民众对其基本看法和评价,辅以社会经济文化及佛教文化背景知识,从中找出民众对佛教寺庙心理期望与实际现状之间的差异并加以分析,最终提出合理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在于本研究应用多种调查方法,辅以统计软件,并全面了解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走访了相关部门及上海几大佛教寺庙等获取真实资料和专业指导。先进性在于本研究结合了中国国情,以民众评价为研究视角,提出了相关建议。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增强。 独特之处在于本研究从民众角度探究佛教寺庙管理问题,是对该研究领域的有力补充,并从多角度出发,为上海佛教寺庙发展提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体现在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十分具体而切实可行的。其中大部分建议可以立即投入到寺庙管理的实际应用中,如宣传寺庙行善救济的社会功能、以限制门票数量控制人流量等。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在本研究提出的建议一方面可以指导今后佛教寺庙的经营管理方式,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国情;另一方面,给佛教寺庙管理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措施,特别是在佛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本研究在佛学、统计学、经济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调查和统计分析了上海民众对上海地区佛教寺庙管理现状各方面的看法,并从中总结出上海民众对佛教寺庙管理现状的心理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借鉴成功案例,探索并提出上海地区佛教寺庙发展的新思路。在寺庙管理方面,限制访客人数,借鉴他国佛教寺庙发展模式,改善周边环境,适度旅游开发,增强寺庙行善救济等社会功能,引进现代管理机制;在文化方面,通过促进佛教文化创新,完善佛学院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僧才,以宣传中国佛教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李向平.沈弘. 真禅法师与上海佛教[J]. 佛教文化.2005.(06) [2]程曦.佛教的“世间化”与“世俗化”[J].兰州学刊.2007 [3]2010-2015年上海旅游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0(9) [4]吴平.上海近代城市佛教述论[J].2008(6) [5]何光沪.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6]杨玉辉:宗教管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8:3-9 [7]方立天.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J]中国宗教.2009(9). [8]卢天玲.甘露.人文地理[D].2009(1). [9]释怀力.关于僧才培养之我见[J].法音,1990,(02) [10]陈奇佳.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

调查方式

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个案调查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相关研究中,关于寺庙管理方面,在《神圣与世俗:旅游背景下佛教寺院建筑功能及其空间转化与管理》中,作者卢天玲、甘露立足于传统寺院内部建筑神圣和世俗功能的空间分异,指出“旅游的大规模兴起是当代最为重要的社会和经济现象之一。王永会在《佛教管理学成立的依据与特质》中提出佛教管理学是佛教研究与管理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通过重新将道德因素引入管理学,将佛教思想尤其是其思维方式引人管理理念和实践。在探索传统佛教寺庙管理是如何在全球化境遇下的现代化管理理念方面,有李玉用、顾玉凤的《论现代佛教寺庙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深圳弘法寺为例》等论文。寺院经济方面,从游彪的《论宋代寺院经济的地域差异》,谢重光的《晋唐寺院的商业和借贷业》以及夏梦的《佛教寺院经济运作过程中的经营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南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寺院经济的核心是农业。王妹在《解不开的尘缘——论香山寺的寺院经济》中写道寺庙经济与世俗经济不同的是财富的流通方向:“在佛教信仰体系中,财富是用柬扩大信仰的影响力,弘扬佛法,修缮庙宇,并在经济匮乏的情况下实行有效的再分配,帮助人们适应匮乏经济”。但是寺庙经济在管理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夏梦《佛教寺院经济运作过程中的经营问题研究》中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寺院的商业化带来了佛教繁荣的同时,可能会背离了非营利性组织的性质与社会职能,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和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宗教旅游文化经济方面,《论旅游业与佛教文化的共赢发展——以杭州灵隐寺为例》分析了游客对灵隐寺的感知并加以调查,提到二者已并行发展但仍需加强寺院的系统建设,虽然其基础设施良好,但商业气息浓重。另外,结合我国国情,认为“开发宗教旅游要与维护传统宗教的正常发展联系起来,同时也要满足游客的精神追求”。在国外同类论文及期刊论文中,很多学者都研究了佛教在其他宗教国家的发展情况。如Carolyn Chen的The Religious Varieties of Ethnic Presence和论文Religion and Ethnicity Among New Immigrants等。由以上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大多从佛教寺庙经营管理、寺庙经济等角度出发来探讨寺庙的发展,较少有研究涉及到民众对其观点和评价方面。因此,我们从民众对佛教寺庙管理现状评价角度探讨佛教寺庙的管理是对于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一种补充,并对相关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