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生态脆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延安市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对土地加以开发利用和对土地覆被进行改造的历史。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存在必然的联系:一方面,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变迁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驱动作用;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又会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制约作用。本论文就是以延安市为例,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为西北贫困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地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详细介绍: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在对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具体来讲可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交待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介绍在本研究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和数据来源,设计本论文的框架; 第二部分深层分析界定土地利用变化、人文驱动因子等相关概念的内涵,介绍与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系统理论、协同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第三部分介绍研究目标区域——延安市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土地利用现状介绍,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均衡性、多样性评价; 第四部分研究延安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确定与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 第五部分建立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历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二者关系的定量分析,认识其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和驱动机制; 第六部分分析以上定量结果,认识延安市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过程重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本论文首先从延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分析了延安市各县区土地利用结构、主要用地分布、数量组合特征、土地区位意义及土地利用程度。延安市土地利用主要以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但集中度较高、农业用地利用程度远大于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次分析了延安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主要用地类型的变化速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平稳,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区域差异,且与延安市各区县经济社会差异存在耦合性、土地利用中问题比较突出。然后构建了两者关系的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软件进行了仿真模拟,发现按照现有发展模式,多年后延安市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增长的趋势,园地、林地及牧草地面积将呈现减少的趋势,退耕还林工程阶段性成果将受到威胁,应对现有发展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针对延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如土地一级类型比重失衡、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显著、耕地减少与农村劳动力剩余矛盾突出、生态脆弱,土地资源退化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保障退耕农户生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退耕林地确权等工作保障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南北发展,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政策建议,并在每个建议下以研究的角度提出笔者建议可行的具体实现措施,以供政府部门参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标:1.了解延安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特点,对历年土地利用的均衡性、多样性作出评判,然后解释该变化的驱动因素及驱动机制,并建立驱动模型;2.认识延安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定量关系与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思路:阅读相关文献 ;调研及数据获取;土地利用现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论文以系统理论、协同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延安市主要用地变化为例,通过搜集资料和统计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论文以延安市为例,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为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了西北生态脆弱区典型代表即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类似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及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本文可以全面了解延安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有助于指导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可以系统的理解延安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可以揭示延安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作品摘要

首先从延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发现延安土地利用主要以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但集中度较高、农业用地利用程度远大于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次分析了延安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主要用地类型的变化速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平稳,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区域差异,且与延安各区县经济社会差异存在耦合性、土地利用中问题比较突出。然后构建了两者关系的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软件进行了仿真模拟,发现按照现有发展模式,多年后延安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增长的趋势,园地、林地及牧草地面积将呈现减少的趋势,退耕还林工程阶段性成果将受到威胁。最后针对延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如土地一级类型比重失衡、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显著、耕地减少与农村劳动力剩余矛盾突出、生态脆弱,土地资源退化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保障退耕农户生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退耕林地确权等工作保障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南北发展,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政策建议,并在每个建议下以研究的角度提出笔者建议可行的具体实现措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挑战杯为本文参加的第一项正式比赛,遂未获其他奖项

参考文献

[1]唐华俊,陈佑启,邱建军等.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2]熊勇珍,陈传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综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6):117-121. [3]曹银贵,周伟, 程烨等.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5):633-637. [4]李学梅, 李忠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及其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462-2464. [5]李仕利,唐国滔,董先胜等.国内外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广西农学报,2008,23(3):42-44. [6]C Kamusoko, M Aniya.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alysis in the Bindura District, Zimbabwe[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7,18:221-233. [7] Diana M Liverman, Rosa Maria Roman Cuesta. Human interactions with the earth system: people and pixels revisited[J].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08,33:458-471. [8] Yukio Himiyama. Land use/cover changes in Japa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1998,12:1995-2001. [9]J. F. Eder. Land use and economic change in the post-frontier upland Philippines[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6,17:149-158.

调查方式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文献法 (2)聚类分析法 (3)数学模型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驱动力及驱动机制、模型研究以及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研究。 通过各地类之间的转化,得出土地利用的转化矩阵,如李忠锋等人在研究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就曾用到土地利用转化矩阵。 (2)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与产业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如刘平辉,郝晋珉研究了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与城市各产业用地的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产业内部各行业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各产业用地在空间上呈较为有规律的圈层结构分布模式。 (3)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演化的关系研究。刘平辉、郝晋珉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产业发展演化使土地资源的空间布局呈有规律的圈层结构。 (4)对不同典型区域生态退耕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朱红春,张友顺在其研究中指出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认为退耕还林造成当地粮食总产量减少,影响当地的粮食生产,甚至对当地人的膳食结构、种植结构、收入结构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国外研究 目前对于直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颇多,成果也较为丰富。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分析。Kamusoko和Aniya对津巴布韦Bindura地区1973年到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区农业用地、牧草地、居住用地及裸地面积有所扩大,森林面积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扩张驱动下的人为因素造成的。他们认为中部和南部非洲许多国家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破碎化是殖民主义土地分配不均、人口压力、农业扩张、政府政策及诸如干旱等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Liverman和Cuesta认为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是人与地球系统最重要的联系。他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墨西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指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扩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革新、政策及文化等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