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滁州市环卫工人生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民生问题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未来发展,环境卫生是公共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以滁州市环卫工人为调查对象,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主线,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本调查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样本分析”的方法,结合西方社会理论家的有关理论视觉,将实际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高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最后得出恰当结论。
详细介绍:
本课题以滁州市环卫工人为调查对象,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主线,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信息。针对各种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作品图片

  • 滁州市环卫工人生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 滁州市环卫工人生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 滁州市环卫工人生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 滁州市环卫工人生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通过对环卫工人调查,反映社会民生问题,揭示存在问题的症结,从而向行政决策单位提供参考资料和改进办法。 基本思路: 着眼时代背景,通过个案访谈等收集环卫工人生存资料状况,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和阐释存在问题,研究今后对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对滁州市及环卫工人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报告内容和数据信息均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先进性:目前从国内社会学等学界来看,就某一特定具体职业群体的研究不多。笔者试图通过调研,引起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独特之处: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边沁“幸福理论”为理论视觉,展开对调查对象的分析研究,并以此作为我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存在问题和管理问题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调查了解城市环卫工人的实际生存状况,经分析论证挖掘出影响环卫工人生存的各种因素,提出经验教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 现实意义:解决好环卫工人生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努力为之建立一套可行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他们的生活、工作的自信心和社会归属感。

作品摘要

本课题以滁州市环卫工人为调查对象,深入调查滁州市环卫工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生存现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教育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心理认知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和研究。 本调查主要运用“实地调查”和“问卷采访”的方法进行,主要针对城市居民和环卫工人分别设计的问卷表,在不同的城区进行问卷发放和采访。在走访中,着重对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环卫工人进行深度采访和了解,并记录下采访信息,形成典型案例,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社会学方面的书籍资料,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立足实际调查,分析问卷资料,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维,最后得出恰当的结论。 由于民生问题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未来发展,同时,环境卫生是公共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环卫工人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卫工人的生存状况问题研究,并基于研究分析影响环卫工人生存的诸多因素,以便更好地为解决环卫工人贫困现状、社会保障、基本权利等问题提出具体合理的措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获得滁州学院2010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查报告; 2、在2011年滁州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参考文献

①新华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②马斯洛.《动机与人格》.马良诚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 附:其他相关数据详见调查报告中的文字描述与图表呈现。

调查方式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个案分析、会议讨论等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对于城市弱势群体(当然包括低收入水平者)的关注与研究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受重视的。由于国内外之间、国内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侧重点以及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及其公共政策体系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以福利保障为主的弱势就业群体支持政策。典型的代表思想有费边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等;二是从单纯的福利保障到以实行就业培训和工作福利为主的公共政策;三是反对以种族、年龄和性别为核心的歧视与隔离成为西方国家政府致力的要目标。经过二战后几十年间的经济增长,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人力培训体系,失业率也稳定在较低的水平。 在我国,对弱势就业群体的关注和研究开始于 80 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弱势就业群体相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我国学者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一是对城市弱势就业群体成因的分析。从政治体制角度来说,大规模弱势群体的形成是体制转轨引发产权流动的客观结果,是分配制度的变革与失范的客观结果(张艳萍,2003)。从社会和个体因素来说,主要包括人口的增长速度和老龄化过快,年龄、健康以及受教育状况、家庭状况等(董辅礽,2002)。 二是对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生存现状及特征的研究。从生活状况来说,城市弱势群体生活水平低下,表现为收入水平低、住房条件低劣等。心理状况方面弱势群体也存在很大问题,在经济上有较为强烈的被剥夺感,政治上有失落感,生活上有窘迫感,对社会有一定的不满(周沛,2006)。 三是对城市弱势就业群体政策保障及支持体系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的救助和保护必须依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四是对城市弱势就业群体中某一特征人群的研究。 (摘自重庆大学 徐向峰《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系统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