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江西洪灾地区初中生生命意识评估及调适对策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2010年6月22日江西抚河唱凯堤决堤。本研究选取受灾地区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命意识处于构建和整合的关键时期,创伤性事件很容易瓦解其正趋整合的认知构建。经文献检索,国内尚无洪灾后对中学生生命意识调查的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在洪灾发生后四个星期内搜集的资料,为准确评估灾后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取得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调查数据为正确的灾后干预提供保障。
详细介绍:
2010年6月22号江西抚河唱凯堤决堤,威胁到14.5万人生命财产安全,研究人员在洪灾发生后四个星期内搜集的资料,为准确评估灾后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取得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调查数据对正确认识灾后中学生生命意识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并为正确的灾后干预提供数据保障,调查此次洪灾对青少年的生命意识造成的伤害,从个体层面上为建立前期预防系统提供理论数据,为提高个体应对公共灾害的能力,同时也为灾后的心理康复或重建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采用“生活目的测试量表(PIL)”和“生命态度剖面量表(LAP)”对江西洪灾区两所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所为受洪灾伤害严重的中学共270人,其中男生119、女生151,初一73、初二88、初三109;一所为洪灾地区中未受洪灾影响的中学共287人,其中男生141、女生146,初一86、初二104、初三97),在SPSS中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并进行F检验、t检验。数据表明,经历洪灾的初中生生命意识取向中等偏低,经历洪灾的初中生生命意识状况无性别差异,经历洪灾的初二年级学生生命意识取向最低;经历洪灾的初中生生命意识显著低于未经历的;洪灾对初中生伤害程度越大其生命意识状况越消极。 研究采用严重事件晤谈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的取得被试的有效配合,选用“生活目的测量量表”和“生命态度剖面量表”对生命意识状况进行评估,能客观的反映出初中生的生命意义感。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动典型的事件图式会深刻影响信息加工过程。创伤性的事件会影响个体对信任、安全、爱及友谊等的信念,以及会改变既已形成的对自己、对他人和世界的认知构建。换言之,创伤性事件会改变经历创伤的人的“存在意识”。生命意识是对生命存在的觉察,生命意识的改变能够本质反应灾害对人造成的伤害。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

作品图片

  • 江西洪灾地区初中生生命意识评估及调适对策研究
  • 江西洪灾地区初中生生命意识评估及调适对策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探究个体的生命意识状态受洪灾影响的状况,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调适对策。 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用生命意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二.确定研究变量:经历洪灾的初中生生命意识现状,并进行年级间差异分析;经历与未经历洪灾的初中生生命意识差异分析;洪灾伤害程度对初中生生命意识伤害状况的差异分析; 三.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和调适策略。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 分析工具:生活目的测试量表、生命态度剖面量表、统计软件spss17.0。 科学的选用变量:灾区生命意识在年级间的差异,灾区与非灾区学校数据的对比,不同伤害程度的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等进行分析比较; 先进性、独特性: 研究内容:经文献检索,国内尚无洪灾后对中学生生命意识调查的资料和数据。 研究方法:严重事件晤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调查此次洪灾对青少年的生命意识造成的伤害,从个体层面上为建立前期预防系统提供理论数据,为提高个体应对公共灾害的能力,同时也为灾后的心理康复或重建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作品摘要

目的 探究个体的生命意识状态受洪灾影响的状况,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调适对策。方法 采用“生活目的测试量表(PIL)”和“生命态度剖面量表(LAP)”对江西洪灾区两所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SPSS中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F检验、t检验。结果 经历洪灾的初中生生命意识总体情况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生命意义96.57±20.923;生命态度143.57±22.347);洪灾地区初中生生命意识取向在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命意义F=5.424, p<0.01;生命态度F=3.251, p<0.01);经历洪灾的初中生在生命意识状况比未经历的更差(生命意义t=-4.296,p<0.05;生命态度t=-2.154, p<0.01);洪灾伤害程度越大对初中生生命意识状况影响越消极(生命意义t=4.632, p<0.01;生命态度t=3.990, p<0.01)。结论 经历洪灾的初中生生命意识取向中等偏低,经历洪灾的初中生生命意识状况无性别差异,经历洪灾的初二年级学生生命意识取向最低;经历洪灾的初中生生命意识显著低于未经历的;洪灾对初中生伤害程度越大其生命意识状况越消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美】芭芭拉•鲁宾韦恩瑞伯、艾琳布•罗契著,黄惠美、李巧双译:危机干预与创伤反应理论与实务[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4月,第35页 2.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6页 3.李强.让生命教育提升生命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4.史林、刘慧.高中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5.卢锦珍.青少年死亡教育之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4月 6.杨丽珠、刘文主编. 《毕生发展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18页 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8.彭爱渡.台湾地区学校的生命教育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03,(7) 9.王学风.中小学生命教育论纲[J],《教书育人》2003年第1期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生命教育的提出缘于西方,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明确倡导生命教育的人。20世纪末,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引入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并称为生命教育,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也非常重视生命教育,设置了一系列相应的课程。目前,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正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和学校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呼唤生命教育。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一个“生命缺失”的世纪。长期以来,我们对人的生命价值普遍缺乏敬畏之心,对生命缺乏尊重。从生命视角探讨教育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的新热点。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上千万人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人们再次认识了生命无以伦比的珍贵,见证了生命无与伦比的伟大,无数的人经历了这次最真实的生命教育,由此发展起来的生命关怀迅速成长。2010年江西抚州洪灾再一次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外研究灾后心理的多以创伤性应激障碍、复原力、社会支持系统、主观幸福感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但很少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意识相结合的。经文献检索,国内尚无洪灾后对中学生生命意识调查的资料和数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