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专区首页>>通知新闻>> 学校新闻>> 新闻正文

校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圆满举行

安徽工程大学 发表于 2013.5.9| 点击数2426

我校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第13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历时半年,与近期落下帷幕。经专家评审,共60件作品分获校级一、二、三等奖,推荐6件作品参加“挑战杯”安徽选拔赛。经师生投票,评定出10名“校园科技之星”。

“挑战杯”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我校历来高度重视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得过第12届全国挑战杯银奖等突出成绩。

2012年10月10日,为组织好校内挑战杯竞赛的动员和参赛工作,学校下发了校字[2012]42号文件,对本次赛事进行了部署,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陈其工、校长干洪为组长的竞赛领导组,下设组织委员会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各学院根据学校要求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深入动员和指导学生参赛。

2013年1月4日,学校对各学院限额申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科技发明制作类和自然科学论文类共132件参赛作品进行分类预审,确定69件作品进一步完善后参加终审决赛。

4月10,终审决赛在2号教学楼内隆重举行。参赛作品在校园内进行了海报展示,并以PPT汇报的形式接受评审组答辩。

为确保作品的学术性和竞赛的公正性,评审委员会在终审环节进一步优化了评审方法:一是对所有论文类作品进行学术相似性检测,原则上对查重率超过一定范围的予以直接淘汰、不授奖或不授予一二等奖;二是按答辩和作品两条线单独组织评审计分、排序。答辩排名和作品排名出入较大的,要进行小组评议、大组确认。

“十佳科技之星”场外投票活动与终审决赛同步进行,各学院组织师生有序观看答辩、作品海报,积极踊跃投票,将“挑战杯”科技创新体验传导到更大范围的师生之中。

经专家委员会终审、领导组决定,最终授予11件作品一等奖、23作品二等奖件,26件作品三等奖,并推荐以下6件作品参加全省“挑战杯”竞赛:

《用途水上操作机器人》(指导老师王海)、《一种利用脚支架运动实现锁车动作的自行车锁》(指导老师喻全余)、《基于低速无线个域网测控平台的研发》(指导老师王冠凌)、《基于可重构模块化交流伺服运动的电火花加工数控系统》(指导老师陈孟元)、《基于WSN的油气田安全生产控制系统》(指导老师严楠/李钧/汪军)、《L-Pro仿生合成二氧化钛纳米花及其表征》(指导老师陶玉贵)。

校党政领导陈其工、干洪、方友实、马健、汤斌、叶常林、汪奇燕、李震对“挑战杯”的组织和评审工作给予多次关心和高度重视,并亲临预赛、决赛现场,就进一步办好校级挑战杯竞赛提出指导意见。

校党委书记陈其工在终审决赛现场接受大学生记者采访时指出,我校作为一所工科院校,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为特色,其中很重要的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无论从理论创新,还是科技发明创新或者是人文社科的创新,都是重在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有限的,但是能力可以培养,而创新意识才是最重要的。“挑战杯”这样的比赛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培养、激发创新意识的平台和机会。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既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锻炼,同时也积极促进校风及学风建设,所以我们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这种活动,这与我校的育人特色相吻合,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创新发展要求。  

校长干洪在终审决赛现场接受大学生记者站采访时指出,国家提出高等教育要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我校在“双百大赛”、“挑战杯”等一系列重要赛事中皆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些成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对这一重要要求的一次很好践行,同时在我校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中,针对创新能力是社会目前紧缺的一种能力,我校多年来也是致力于此并加以正确方法引导。“挑战杯”是一个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进步的很好契机。大学精神在很多地方融合了时代精神和理性选择,特别是在学生的自我培养进步和对社会的认知上。将学生的向往变为自我的进步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希望同学们重在过程的收获,重在备赛、参赛这一过程中多层次、宽领域地取长补短,获得理论思维、实践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我很鼓励学生既关注成绩更注重相互学习、不断实践这样一个过程,也祝愿选手们取得好成绩。

据悉,第13届全国挑战杯竞赛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定于今年6月在苏州大学和苏州工业园区举办。“挑战杯”安徽赛区赛定于今年5月底在安徽师范大举行。

 


上一条: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