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作品简介: 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后灾区学校建筑的破坏状况、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对映秀镇璇口中学、北川灾区进行震害分析;调查威州镇、映秀镇等地重建工作,对其中广泛采用的抗震新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另赴广州大学工程抗震实验室与设计院,综合分析隔震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结合收集到的设计资料,以汶川二小为实例,利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定量地讨论隔震技术应用在抗震方面的优势。

作品简介: 地震作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的为砌体结构,城中村的建筑也大多为此种结构。因此该课题对郑州市两个城中村的建筑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对典型房屋的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对抗震不足的房屋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以保证最大限度的减轻建筑物的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作品简介: 我国村镇房屋抗震性能普遍不高,抗震措施普遍不完善,农村房屋的抗震加固亟待重视。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组建安徽村镇民居抗震调查小组,主要对安徽省肥东县撮镇,肥西县丰乐镇进行实地普查。一方面,通过对安徽省村镇民居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以及居民抗震意识的调查,揭示安徽省村镇民居的结构特点和抗震现状,另一方面,并对调研成果进行分析、归类,对其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定及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品简介: 本装置的门板在波浪的冲击下作往复摆动,通过锥齿轮机构将门轴绕竖直轴的转动转化为绕水平轴的转动.水平轴的双向转动通过一套棘轮机构转化为输出轴的单向转动,输出轴与发条连接,将能量贮存在发条中,发条由控制电路控制并通过链传动与发电机相连最终实现本作品的发电的功能.

作品简介: 国内大量存在的砌体房屋以及世界范围内分布的各种历史优秀建筑都亟需进行修复、加固和保护,要推广应用并颁布相关技术规程仍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要做。作为一种新的方法,碳纤维布(CFRP)由于具有高强、轻质、耐腐蚀和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越来越引起科研人员的关注。

作品简介: 本作品KJZS-1型矿用节能振动筛是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高效的筛分设备,主要用于煤炭、冶金、矿山、建材、电力、化工、食品等行业,尤以煤炭用途最为广泛,是洗煤厂最佳的常用设备,该设备采用弹性连杆式激振机构作振动源,具有“三能一优”,筛网更换方便,安装及维修简便等优点。

作品简介: 作品以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后的过渡安置房为背景,通过调研向人们描绘了安置点内居民的生活状况,展现出灾区人民正在走出阴霾,重建新生活的面貌。归属感是安置居民心理重建的关键,也是保证灾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归属感这个社会科学概念,创新地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灾后过渡安置小区居民这个特殊群体。从社区归属感建立的角度,对安置居民现有的生活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为...

作品简介: 世界卫生组织称:“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震惊世界的5.12大地震给包括一线干部在内的当地民众带来严重心理创伤。因此,胡总书记明确指示,要为受灾民众做好心理救助。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四川灾后重建,在此过程中,既是灾后重建领导力量,又是灾后群众救助者,还是灾难受害者的一线干部,心理问题频发,成为“灾民中的灾民” ,董玉飞、冯翔...

作品简介: 5.12汶川地震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从这次灾难中反思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现状,成为改进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契机。作品从京津冀不同层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科学抽取1870人作为调查样本,首先厘清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探讨,并系统提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有效对策。该作品的调研数据和相关对策能够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有效...

作品简介: 5.12汶川大地震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大事,但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老年群体却成了关注的一个盲点,尤其是地震中的丧偶老人。因此,本文带着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心,着重调查了地震丧偶老人的生活情况、生活重构的心路历程以及影响生活重构的因素。

作品简介: 玉门春风在,羌声何处寻。在川西地区,以羌族为代表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正在加速变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正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又给受灾地区的文化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数千年沿承下来的古老记忆产生断裂。对地震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地震过去半年之际,我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地震灾区的实地考察...

作品简介: 地震中受灾人员致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房屋损毁、倒塌所造成的砸伤和掩埋。地震救援主要是指迅速搜索与营救由于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破坏而被压埋人员的举动,由于余震和受损建筑物的不稳定性,这对救援人员及被困人员来说都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针对被困人员已经定位,在挖掘救援过程中所出现的两个主要的问题:(1)大型设备如挖掘机,起重机等无法到达事发现场,而轻型机械设备如千斤顶、倒链等又无法有效的进行使用;(...

作品简介: 抗震救援机器人是针对地震发生时的特殊工作环境设计的一种装备。它采用履带行走,具有双臂结构,集剪、抓、扒等功能于一体,效率高、重量轻。可以采用空投等方式快速投入灾区,充分利用黄金救援时间,挽救废墟中幸存者的宝贵生命。该机器能够在废墟上行走,并可在复杂、恶劣的震后现场连续作业,可根据具体的环境情况施展相应的救援手段,操作方便,确保了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其双臂结构,既可以单臂独立工作,又可以双臂配合工作...

作品简介: 本调查报告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深入西安6大高校进行为期8个月的调查研究,深入揭示危机事件中校园短信传播现象、大学生在地震中的短信使用特征、大学生心理特性对短信使用的影响,并运用传播模式图阐释短信媒介的影响。最后通过阐释短信传播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的作用,提出高校应在危机突发事件管理和日常管理中建立基于短信媒介传播的长效机制,同时对建设安全、和谐校园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作品简介: 心理救助是灾害救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灾害救援不仅要注重物质救灾,更要注重对受灾者的心理救助。本文基于对济南市**医院收治的汶川地震伤病员及其家属的调查及多次跟踪调研,以及对心理救助专家的访谈和对志愿者的问卷调查,首先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了地震心理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机制;其次围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别从伤病员及其家属、心理救助专家和志愿者的角度分析了心理救助的价值,并指出目前心理救助存在的问...

作品简介: 汶川地震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第一次被提升到与抢救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专家指出心理援助需要持续至少十年,如何建立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现今志愿活动组织者的当务之急,而对活动主体—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进行动机分析则是其首要环节。本课题成员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年内不同时间点对四川地区心理援助的多个工作团队和主管部门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以从多角度对心理援助志愿工作和志愿者进行...

作品简介: 计算了全球420747个4级以上地震的太阳黄经和月太黄经差,全球7级以上地震(共计2013个)震源位置的日(半日)周期固体潮理论波形,系统研究了发震时刻在年、月、日三种固体潮波形上的分布规律,结合地震所属板块边界、板内区域、地理纬度等进行了分类统计,研究发现: 1.地震的发生时刻在理论固体潮半日波0°、90°、180°及270°相位附近分布明显集中。 2.地震发生在固体潮月周期波各相位时...

作品简介: 随着汶川地震灾区救援工作的结束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始,如何妥善安置灾区孤儿,使其身心健康的成长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遵循以史为鉴的原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访谈调查法,深入地对唐山震后孤儿安置救助工作进行了研究,在总结唐山震后孤儿安置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汶川地震孤儿安置救助工作的建议与思考:坚持以儿童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孤儿救助理念,构建震后孤儿社会安置网络体系,即建立“国家...

作品简介: 城市废墟综合处理是地震后城市重建工作的首要内容。课题组从地震灾害对汶川地区的影响出发,研究地震废墟的来源分类与构成,分析汶川地震后处理废墟的特殊性和目前灾后城市废墟综合处理的误区。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地震废墟处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汶川地区自身特点,提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处理的策略,从而指导灾后的重建工作。

作品简介: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严重灾难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灾后重建工作。为此,本着科技服务、科技减灾的宗旨,课题组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共同提出了震后综合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工作,从倾角、位移、压力监测以及γ辐射测量的角度出发,对灾后重要设施和工作厂房进行稳定性、安全性监控,获得第一手的监测数据,为灾后人民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

1 2 3 4 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