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作品简介: 基本思路:把生活生产中的常见工具应用到地震灾区的救援 使用说明:根据废墟地况调节手动起重机放置角度和使用个数,托起一定高度,然后使用手动搬运机移开重物 技术特点和优势:结构简单可靠、实用性好,便于携带、组装、维护 适用范围:适应大型机械和手动无法营救的地震废墟 推广前景:该产品价格低廉,使用性好,可以应用于广泛的地区,因而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作品简介: 自动防震逃生床用于地震时逃生避难。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势能,无需外部动力,感应地震后自动保护入睡者。本床美观大方,外观与普通床无异,地震来临时,报警器响起,床体可手动、自动进入抗震状态,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空间。从而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人身伤害。

作品简介: 本团队设计研究的船体水下清洗机械是船舶在进船坞前对船体外表面实行水下清洗的一种设备,能在船体外表面上行走,沿着行走路径对船体表面的海洋生物实行清洗,并配有视频监视系统对行走路径进行控制、观看和校正,清洗完毕好后,通过放在清洗机上的吊机取回岸上。 并可在某些项目上,开展大型船舶业务,而不局限在大型船坞的吨位上。实现水下作业的自动化,用机器来替代人的操作,将会大大节约劳动力,提高修船效率。

作品简介: 该产品利用震动,使摊放后的茶叶叶片和茎梗之间的水分重新进行分布——即茶叶鲜叶的走水原理,通过改变水分分布激活果香因子,释放茶叶果香。从而得以发展技术,同时满足市场需要。

作品简介: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DINA对复合土钉支护边坡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在建立有限元模型时,考虑了土体和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应用非线性静动力性能的弹塑性M-C模型模拟土体;采用双线形强化模型模拟支护结构;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由接触单元模拟。得出的结论为永久性支护边坡抗震设计提供依据,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作品简介: 通过查阅资料,大量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对比多处农村住宅的结构形式,发现住宅结构存在抗震缺陷,提出加强屋盖及墙体连接、改变房屋的结构形式、通过设置构造柱及圈梁等改进措施,设计出一种新型抗震住宅房屋体系。利用钢筋混凝土柱承重与抗剪,门、窗上设置上圈梁,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抗震框架结构体系。外墙体采用竹网骨架,灌注生土泥浆,冬暖夏凉,经济合理,节能环保。

作品简介: 1、提供高品质的减震性能,在运输过程中保护伤员或贵重、危险物品; 2、本产品方便拆装,便于集中管理; 3、本产品相比于造价昂贵的气压避震可以提供更低的购买成本; 4、特别适用于物流、救援、部队、危险品运输等行业。

作品简介: 本作品是针对目前频繁发生的地震给中小学生造成的严重伤亡现象而推出的一款具有全新设计理念的产品。桌体的主要框架仿制具有特殊稳定性和坚固性的工程三角架结构。课桌通过桌面、课椅的变形定位来实现三角架前后两个面的封闭保护,多个课桌椅在教室形成一个“网络空间”,具有更强的承载效果。变形后形成的“三角架堡垒”便于动力机械施救,提高救援效率。正常使用时,死点位置使桌面稳定可靠。产品廉价可行,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作品简介: 。简易地震报警装置主要分为三部分:感应警报部分,平衡部分,其他维持装置。感应装置主要是由一个感光装置和一个喇叭组成。平衡部分主要是一个自制圆盘。维持装置包括一个支架,密封玻璃盒子,主要用来支撑前两部分并保证合适的外部环境。具体原理:当地震来临时,产生晃动,平衡圆盘产生晃动从而使感光装置感应到光线变化,从而产生报警生音,提醒主人。而维持装置主要用来 防止外部风吹等因素造成错误的判断。

作品简介: 本作品为一种地震避难装置,主要用于多层砖混结构及高层建筑中,以应对突发地震灾害。使用时可手动2秒钟内打开,形成一可靠三角形的避难场所。此外,装置中配有地震呼救定位装置,被困人员可以用该仪器向外界求救,提供准确定位,以方便救援工作。救援时,对结构上部的气囊放气,可以提供充分的救援空间。本作品解决了现有避震装置“小震不必要、大震不可靠”的问题,具有占用空间小,抗破坏能力强,安全稳定,经济实用等特点。

作品简介: 结合以往防震床设计的经验,从安全和人性化角度考虑出发,我们所设计的新型防震床采用机电控制化技术,及时准确的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在防震床的设计中我们采用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可以根据控制面板调节感应地震的发生级别,只有当震动级别达到我们所设计值时,床体才会进行保护措施。

作品简介: 研究表明地震多发生在夜晚或清晨,这一时间段,约73%以上的人都在床上休息,所以人在床上的安全性很值得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一种多功能防震床,在地震发生时通过机械结构形成两级保护屏障,从而有效地保护人身安全,同时还能实现无线呼救和具有防爆功能,此床还带有闹钟、床灯和储物柜,经济实用。

作品简介: 基于全国以及全世界地震频发的现状,该项目的主旨在于救人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之中。

作品简介: 自动防震课桌椅是在地震发生时,自动将学生转移到课桌底下,供学生躲避的装置。课桌椅采用双人模式,主要由课桌、椅、悬挂臂、拔销装置和地震感应装置等五个部分组成。 椅子在课桌下与课桌一起形成近封闭的躲避空间,同时椅脚也能起到支撑的作用,增强了课桌的抗震性能和保护作用;此外,当椅子摆到课桌下后,也可留出充足的逃生通道,方便学生逃出教室。

作品简介: 此救生床两侧有两块半圆柱型的护板,护板上采用圆孔结构,平常时收在床底,每个护板都用滑轮皮带与马达相连。当较大的震动时金属球晃动与金属片接触从而接通电路带动马达转动收起护板,护板已闭合通过触碰开关关闭电路,把睡觉中的人保护起来,电路平常与220交流电相连。

作品简介: 减隔震技术是一种简便、经济、先进的工程抗震手段。减震是利用特制减震构件或装置,使之在强震时率先进入塑性区,产生大阻尼,大量消耗进入结构体系的能量;而隔振则是利用隔震体系,设法阻止地震能量进入主体结构。在实践中,常常把这两种体系合二为一。通过选择适当的减隔震装置与设置位置,可以控制结构内力分布与大小。

作品简介: 通过介绍云南地区各类少数民族建筑的外形与结构特点,从外观与结构上阐述民族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木结构震害较轻原因,为少数民族建筑的防震减灾提供理论基础。

作品简介: 一款集越障、自动避险功能、无线视频联络和对讲功能、红外探测功能、遥控操作功能等功能于一体的救援侦查机械。

作品简介: 格构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是制约该墙体推广和应用的关键所在,该墙体能否满足抗震结构的使用要求,需要大量试验研究论证。为此本文针对墙体的承重结构——格构式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展开了试验研究。重点研究小剪跨比对格构式混凝土墙体抗震性能影响。

作品简介: 本地震灾害救援手套由远节指结构、中节指结构、近节指结构和皮质材料组成。 主要创新点: 在手套近节指关节处添加了连杆滑道机构,以此来实现机械手套的自动锁死功能,使手套手指能自动保持弯曲状态,在提高救援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达到了节省救援人员体力及保护救援人员双手的目的;当工作完成后或临时需要手指伸直时,救援人员只需要在此基础上稍加弯曲,即可实现手套由锁死功能到解锁的转变,手指自由伸直。

上一页 1 2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