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作品简介: 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地震引发了“核泄露”,放射污染物在日本和更大范围扩散,危机引发了全球高度关注。一个经济技术大国,但却由于民营电力公司的危机防范措施、行动不够严密、及时因而造成了危机的扩大化。面对美国三里岛、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事件的接连发生,面对核能开发利用优势与风险并存的两难局面,世人必须进行更加有力的思考与防范应对,形成更加科学安全的核能利用策略。
作品简介: 通过对5•12汶川地震受灾地区(绵阳市区和北川县擂鼓、安昌两镇) 巨灾保险供求进行深入调查, 发现当前我国的巨灾保险供求存在严重失衡。本文针对当前的市场供求现状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巨灾债券的保险模式,并以1978~2010年间中国发生的214起地震灾害事故为样本,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债券定价原理推算了地震巨灾债券的收益率及价格,从而对我国地震巨灾债券进行了初步设计。
作品简介: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收集法,分析了地震对城市系统的影响、城市系统在灾害发生时所能提供的作用以及我国现阶段地震多发山区城市系统的问题;其次结合对汶川县的实地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根据调研的实际数据和采访所了解的情况初步了解汶川城市系统的不足,并归纳问题所在;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通过提出地震多发山区城市规划的建设和城市的防灾体系、相关制度完善的对策与建议,最终融合为我国地震多发山区的城市系统。
作品简介: 作品以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后的过渡安置房为背景,通过调研向人们描绘了安置点内居民的生活状况,展现出灾区人民正在走出阴霾,重建新生活的面貌。归属感是安置居民心理重建的关键,也是保证灾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归属感这个社会科学概念,创新地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灾后过渡安置小区居民这个特殊群体。从社区归属感建立的角度,对安置居民现有的生活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为...
作品简介: 世界卫生组织称:“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震惊世界的5.12大地震给包括一线干部在内的当地民众带来严重心理创伤。因此,胡总书记明确指示,要为受灾民众做好心理救助。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四川灾后重建,在此过程中,既是灾后重建领导力量,又是灾后群众救助者,还是灾难受害者的一线干部,心理问题频发,成为“灾民中的灾民” ,董玉飞、冯翔...
作品简介: 5.12汶川地震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从这次灾难中反思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现状,成为改进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契机。作品从京津冀不同层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科学抽取1870人作为调查样本,首先厘清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探讨,并系统提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有效对策。该作品的调研数据和相关对策能够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有效...
作品简介: 5.12汶川大地震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大事,但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老年群体却成了关注的一个盲点,尤其是地震中的丧偶老人。因此,本文带着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心,着重调查了地震丧偶老人的生活情况、生活重构的心路历程以及影响生活重构的因素。
作品简介: 玉门春风在,羌声何处寻。在川西地区,以羌族为代表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正在加速变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正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又给受灾地区的文化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数千年沿承下来的古老记忆产生断裂。对地震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地震过去半年之际,我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地震灾区的实地考察...
作品简介: 本调查报告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深入西安6大高校进行为期8个月的调查研究,深入揭示危机事件中校园短信传播现象、大学生在地震中的短信使用特征、大学生心理特性对短信使用的影响,并运用传播模式图阐释短信媒介的影响。最后通过阐释短信传播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的作用,提出高校应在危机突发事件管理和日常管理中建立基于短信媒介传播的长效机制,同时对建设安全、和谐校园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作品简介: 心理救助是灾害救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灾害救援不仅要注重物质救灾,更要注重对受灾者的心理救助。本文基于对济南市**医院收治的汶川地震伤病员及其家属的调查及多次跟踪调研,以及对心理救助专家的访谈和对志愿者的问卷调查,首先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了地震心理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机制;其次围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别从伤病员及其家属、心理救助专家和志愿者的角度分析了心理救助的价值,并指出目前心理救助存在的问...
作品简介: 汶川地震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第一次被提升到与抢救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专家指出心理援助需要持续至少十年,如何建立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现今志愿活动组织者的当务之急,而对活动主体—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进行动机分析则是其首要环节。本课题成员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年内不同时间点对四川地区心理援助的多个工作团队和主管部门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以从多角度对心理援助志愿工作和志愿者进行...
作品简介: 随着汶川地震灾区救援工作的结束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始,如何妥善安置灾区孤儿,使其身心健康的成长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遵循以史为鉴的原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访谈调查法,深入地对唐山震后孤儿安置救助工作进行了研究,在总结唐山震后孤儿安置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汶川地震孤儿安置救助工作的建议与思考:坚持以儿童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孤儿救助理念,构建震后孤儿社会安置网络体系,即建立“国家...
作品简介: 城市废墟综合处理是地震后城市重建工作的首要内容。课题组从地震灾害对汶川地区的影响出发,研究地震废墟的来源分类与构成,分析汶川地震后处理废墟的特殊性和目前灾后城市废墟综合处理的误区。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地震废墟处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汶川地区自身特点,提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处理的策略,从而指导灾后的重建工作。
作品简介: 地震保险需求的研究契合了现阶段人们的巨灾险消费心理和国家防震减灾规划的方针。论文针对十二五规划中防震减灾的实施提出自己的构想。先对地震保险现状进行概述,从总体上分析了我国地震保险需求的特点,选取了收入水平、保费、风险态度、教育程度、政府参与等变量,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其对需求的影响。结论包括了地震保险的潜在需求、地域特征、政府作用、保险公司形象等方面。论文最后为地震险主要供给者提出了两方面建议。
作品简介: 当前关于我国灾难危机应对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对民间力量中的宗教力量危机应对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对于宗教作用的研究多是由社会学、哲学、宗教学来完成的,占绝对多数的论文是对宗教救灾行为的简单报告性地罗列,缺乏对其行为深层性地分析。从成熟公民社会地区的救灾经验看,宗教力量救灾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突出的作用。本文选择宗教力量救灾进行研究弥补了当下危机应对热点问题中,对作为社会参与力量之一的宗教关注的缺失。
作品简介: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人文精神展现过程回顾,内容特点及成因分析,从普遍意义上得出人类面对特大自然灾害时,如何充分发挥人文精神对救灾和灾后重建特殊价值几点启示。特别分析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人类战胜特大自然灾害具有的特殊价值,展现了“汶川大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人文精神的表现方式及所发挥的特殊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