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试论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蕴
小类:
经济
简介: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农耕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相交融的统一体,是陕北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深厚的生活基础。陕北民歌积淀了如此丰厚的陕北文化,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详细介绍: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地处我国陕西省北部,是高原、沙漠、平原的融合地,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此交汇,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农耕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相交融的统一体,是陕北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晶。陕北民歌作为陕北地区区域文化的典范,其率真的情感抒发,悲苦的感情基调,蕴涵了陕北人民保守、内敛、阴柔而又热情大胆、豪放不羁的性格,显示了陕北人民独特的民族个性、文化个性。其传唱之境是一片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黄土连绵,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凉、热烈;豪放、刚毅而又饱含阴柔、缠绵。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文化个性潜在的影响着陕北人民的人文性格、精神情感和生活习俗。作为民歌一大大支类的情歌,是陕北的热血汉子与柔情女儿情感的宣泄,既见证了他们真挚的爱情,也凝聚着陕北人民最为原始最为朴实的情感,是陕北人民内在美的物化,从中表现了陕北人民独特的性格特征;而民歌作为陕北人民祭奠生命的方式,深层次中隐含着凄苦的意味,流露出浓烈的红色热情,表达了陕北人民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在当今陕北民歌的现实走向呈现整体示微的情况下,寻求陕北民歌的文化认同,唤起本区域民众对陕北民歌文化价值的肯定,挖掘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蕴,对于人们了解民歌、传承民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能够提出一孔之见。这也正迎合了榆林市政府关于民歌保护、发展的政策。

作品图片

  • 试论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蕴
  • 试论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蕴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今陕北民歌的现实走向呈现整体示微的情况下,挖掘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蕴对于人们了解民歌、传承民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本文从陕北民歌生成与传承的地理、历史因素出发,将陕北民歌分为三大支类,作为民歌一大支类的情歌,表达了陕北人民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是陕北民生、民俗的集中反映。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属于社会科学,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指导,有着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所占有的论证以及民歌歌词都经过严格的考证,内容正确可信。本文从前人对民歌研究的基础之上,一反前人对民歌一概而论的习惯,独具特色的将民歌分为三大支类,并分别阐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具有先见性和独特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当今陕北民歌的现实走向呈现整体示微的情况下,寻求陕北民歌的文化认同,唤起本区域民众对陕北民歌文化价值的肯定,挖掘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蕴,对于人们了解民歌、传承民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能够提出一孔之见。这也正迎合了榆林市政府关于民歌保护、发展的政策。

作品摘要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农耕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相交融的统一体,是陕北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晶。陕北民歌作为陕北地区区域文化的典范,其率真的情感抒发,悲苦的感情基调,蕴涵了陕北人民保守、内敛、阴柔而又热情大胆、豪放不羁的性格,显示了陕北人民独特的民族个性、文化个性。其传唱之境是一片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黄土连绵,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凉、热烈;豪放、刚毅而又饱含阴柔、缠绵。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文化个性潜在的影响着陕北人民的人文性格、精神情感和生活习俗。而民歌作为陕北人民祭奠生命的方式,深层次中隐含着凄苦的意味,流露出浓烈的红色热情,表达了陕北人民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同时陕北民歌也是陕北民生、民俗、人民生活的集中反映,它是地域民族艺术与地域居民人性最深层内涵相结合的产物,民众的喜怒哀乐,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荣获宝鸡文理学院第十一届科技论文大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榆林市文化局【M】陕北民歌大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2】韩世琦.陕北民歌概论【M】.延安大学中文系资料. 【3】吕政轩.民歌•陕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4】吕静.陕北民歌概述【J】.宝鸡文理学院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5】张敏.陕北民歌中的民俗文化【J】.西安教育学院院报2002年第2期. 【6】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调查方式

走访,个别交谈,书报刊物,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对于民歌学术的研究已经相对系统化、学术化,并形成了诸多理论流派。国内对于民歌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研究的队伍、内容、水平也渐成规模。具体到陕北民歌的研究来说,自1938年以来,经历了各种曲折以后,最终也走上了学术化的轨道,陕北民歌的研究逐渐走上多元化,研究领域和视野也不断拓宽,目前的研究从文化定位、艺术特征、社会文化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然其中也不乏雷同、重复研究的问题。著名学者吕政轩的《民歌•陕北》认为:陕北民歌既是陕北文化地理的反映,也是陕北社会历史的反映。同时,陕北民歌又与陕北农业生产、民俗风情及方言土语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陕北民歌就是历史、文化意义上的陕北。这一学说已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 对于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蕴研究,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给予探究,如任静文的《浅析陕北民歌中的人文精神》,对陕北民歌中广泛潜在的人文精神予以探讨,但分析较浅部分学者只着眼于黄土文化、历史文化、民间文化或悲剧精神等从地理归因或文本分析作单方面的研究。就学术研究而言,其分析和论证尚待系统和深入。本文探析的是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蕴,突破了前人对于民歌的黄土文化论、游牧文化论、以及交融文化论的单线研究模式,也一反前人对民歌文化一概而论(如:民歌是“女人的文学与女人的问题”,民歌的精神主题是“出走”与“逃离”的无望等)的习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前人的观点,又有所创新,论文从陕北民歌生成与传承的地理、历史因素出发,独具特色的将民歌内容分为三大类,从中探析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蕴。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