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构建合理的国际贸易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基于价格贸易条件理论适用性的实证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研究从前人对价格贸易条件理论的前提假设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出发,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中、美两国价格贸易条件与贸易收支相关性的计量模型,说明价格贸易条件评价理论只适用于供给约束型经济体;进而在对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及马勒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挑战初步构建适用于中国国际贸易绩效评价的模型,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详细介绍:
近百年来,在科学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法则的双重作用下,人类潜藏的生产能力被不断发掘和深化。在生产机器的轰鸣声中,总的来看,世界经济已基本告别供给约束时代,步入了需求约束时代。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不断扩展着国际贸易的广度和深度,继而推动着国际贸易绩效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构建。长期以来,国内外大量学者和研究机构多以价格贸易条件理论来衡量国际贸易绩效。然而,以该理论为基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绩效评价出现了一对矛盾:在价格贸易条件评价机制下,经计算,随着发展中国家进出口结构和价格的不断调整,这些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这就意味着这些国家国际贸易所创造的国民福利是不断减少的。根据劳尔.普雷维舒什于1949年提出的“贸易恶化论”,即各国陷入了“贫困化增长”的陷阱。然而,事实却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各贸易国的国民福利水平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国民生活条件因进出口贸易的获利而得到改善。 因此,本文认为,用价格贸易条件来评价当代各国国际贸易绩效是有失严密的。刘巍和陈建军等人经研究发现,其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价格贸易条件暗含的供给约束前提与当今经济的需求约束形态相悖。因此,只有在抽象出能正确反映现实经济情况的前提假设的基础上,明确贸易利益的涵义,进而选用恰当的、能准确反映经济现实的指标体系,方能对国际贸易绩效进行合乎规范和现实的衡量。本文从前人对价格贸易条件理论的前提假设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出发,通过建立中、美两国价格贸易条件(NBTT)与贸易收支(TB)的相关性检验和线性方程的计量模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价格贸易条件评价机制只适用于供给约束型经济体,而不适用于当今的需求约束型经济体;进而在对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以及马勒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衡量国际贸易绩效的适用指标,并通过计量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和回归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目的在于经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适用于当前需求约束型经济体的衡量国际贸易绩效的评价机制,进而明确我国国际贸易的得失。本文从援引前人对贸易条件理论的逻辑分析入手,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得出适用于评价当前需求约束型经济体的国际贸易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从涉及理论本质的前提假定出发实证研究价格贸易条件,综合运用计量、贸易、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分析和支持研究结论。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数据,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计量检验和模型分析,在探析价格贸易条件适用性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建立一国贸易收益和一国各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数理模型,构建适用于衡量我国国际贸易得益的体系。初步建立国际贸易绩效同国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相关联系模型。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自约翰•穆勒提出价格贸易条件理论后,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价格贸易条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逐步降低,且相关修正理论之间也存在矛盾之处。为了清楚解析这些冲突的根源,本文通过相关实证研究,得出的适用于当前经济类型的国际贸易绩效评价机制有助于理解国际贸易绩效的真正所指,明确衡量我国特别是作为我国进出口大省的广东沿海国际贸易得失,从而制订更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收益提升的外贸政策。

作品摘要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分工的深化以及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多数国家经济已经走过供给约束时代,进入需求约束时代。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19世纪提出的(价格)贸易条件理论(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NBTT),其中暗含了供给约束的前提假设,于现实中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批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提出引起热论,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同样引发众多不同观点,但内容多是庞杂而无统一的理论根本。本文认为,用价格贸易条件评价机制来衡量当今的贸易得失是不恰当的。本文首先从援引前人对贸易条件理论的逻辑分析入手,指出供给约束前提是贸易条件理论与当今经济现实相矛盾的根本原因;进而研究数个国家NBTT与贸易收支的相关性和模型情况,证得价格贸易条件评价机制适用于供给约束型经济体,而不适用需求约束型经济体的结论。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2月参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经过提交作品和现场答辩,最终获得一等奖 2010年10月入选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参考文献

[1]刘巍. 储蓄不足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近代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2月第36卷第2期 [2] 陈建军.贸易条件适用性研究.[M]:[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3] 刘巍,陈建军. 历史与现实:贸易条件逻辑的前提假设分析[J]. 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动态2009年4月 [4]郝雁.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货币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8 [5]郝雁.近代中国出口贸易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870-1936)[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2) [6] 向松祚.不要玩弄汇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0,56~58 [7]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赖寒,赵顺龙.基于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贸易条件研究[J].学术月刊,2004,(12):43~49 [9] 劳尔•普雷维什.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R]. 拉丁美洲经济公报, 第七卷, 第一期 [10] 陈岱孙, 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调查方式

走访、个别交谈、会议、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理论方面,以杰文斯和向松祚为代表,杰文斯认为,用价格贸易条件来衡量国际贸易收益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向松祚则指出,“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衡量贸易利益和评估贸易政策的好办法,但贸易条件无疑是一个拙劣的指标。”林德特和金德尔伯格则在《国际经济学》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价格贸易条件需与有关数量和原因的资料相结合方可对国际贸易福利效果进行反映。中国学者张文朗(1998)、赖寒(2003)、张二震、马野青、方勇(2004)等人则分别从价格贸易条件的不确定性、价格贸易条件与国际贸易收益属性、贸易投资一体化导致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不确定等角度探讨了导致了价格贸易条件与国际贸易收益分配不相一致的原因。 与此同时,经济学学者们也以该条件应用的现实情况作例证。以发达国家为例,根据Imlah(1950)和Schlote(1938)等人的计算,英国自19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其价格贸易条件一直呈现出恶化趋势,但持续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并没有给英国的国民福利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再以发展中国家为例,黄满盈(2006)运用帕氏公式对中国147种出口商品、79种进口商品进行测算,结果发现1981~2003年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整体下降59.3%,且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主要由进口价格指数的变动引起;收入贸易条件上升了174.3%,且收入贸易条件的显著改善主要归功于出口数量指数的大幅上扬。然而,上述研究对价格贸易条件不适用于考量国际贸易收益的原因的探讨多是从纯理论或简单的数据测算方面进行论证,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则始于刘巍、陈建军的《论贸易条件与马勒条件、反倾销之间的矛盾》(2009)。在该文中,刘巍、陈建军指出,价格贸易条件的运用暗含着“供给约束型经济”的前提,而在当今的需求约束型经济体中,“价格贸易条件理论和马勒条件理论是相悖的”,这就从理论成立的前提假设入手,指出了需求约束型的宏观经济是价格贸易条件不适用于当今国际贸易利益绩效评价的根本原因。陈建军在《贸易条件适用性研究》(2009)一文中,通过对马勒条件进行逻辑分析以及援引刘建军(2008)、郝雁(2007)对近代中国1868~1936年间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的分析验证,进一步肯定了价格贸易条件只适用于供给约束型经济体,而不适用于需求约束型经济体。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