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凤尾菇熟料袋栽培养料碳源优化的试验探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作品通过了解我省食用菌行业的栽培方式、技术改进以及销售模式的基本状况后,介绍了凤尾菇在相同的培养温度、湿度、通气和光照条件对三种栽培料中对碳源来源改进的试验栽培。蘑菇的栽培在实际生产中,培养基的配制是直接提高生产效率最直接办法,通过本次实验,适量补充的碳源添加量为1%-1.5%时有利于提早出菇时间及提高出菇质量,可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凤尾菇栽培的效益,在贫困区和广大农村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详细介绍:
本作品通过了解我省食用菌行业的栽培方式、技术改进以及销售模式的基本状况后,由理论知识、引发想法、深入分析、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思路对凤尾菇栽培配方的科学探究。 凤尾菇为真菌植物门真菌环柄侧耳的子实体。肉肥味美。凤尾菇的营养十分丰富,干物质中含蛋白质高达21.2%,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其含量占所有氨基酸总量的35%以上。鲜凤尾菇每百克含维生素C高达33mg,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还含有维生素B1、B2、尼克酸、多种矿物质。另据最近研究证实,凤尾菇含有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诱发干扰素的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凤尾菇含脂肪、淀粉很少,是糖尿病人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人们称为“健康食品”、“安全食品”。凤尾菇又叫灰平菇,是属于侧耳、平菇一类的食用菌,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蘑菇。 凤尾菇原产喜马拉雅山丘陵地区。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教授、国际热带食用菌协会会长张树庭博士,从印度中心食品工艺研究所博士处得到。1979年在香港首次栽培成功。凤尾菇的菌盖为灰白色,形似凤尾,故而得名。后经广东微生物研究所引入试种,逐步推广全国。 凤尾菇的栽培要注意各方面的条件。 一、营养条件 凤尾菇是一种腐生性真菌,其营养方式属于异养型,必须依靠有机养料来生活。碳、氮是凤尾菇生长过程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凤尾菇能利用多种碳源,营养较好的碳源有淀粉、甘露醇、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果糖、木质素、半纤维素。凤尾菇所需的碳源物质直接来源于对上述成分的分解和吸收。凤尾菇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能力很强,因此这些碳源均可以从木屑、棉子壳、农作物秸秆中获得。凤尾菇所需的氮源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对氮的吸收利用也来自对有机大分子的分解,并能从有机物残体中直接吸收矿物质和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因此一般含有大量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农产品下脚料均可以作为凤尾菇的培养料,再补充一些凤尾菇生长过程中所需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一般人工栽培的凤尾菇,可从加入的麦麸、米糠、玉米粉、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营养物质中获得。 凤尾菇对碳和氮的利用有一定的比例,菌丝体生长阶段所需的碳氮比为20:1,子实体生长阶段为30:1~40:1,碳氮比适当,凤尾菇就能正常正常发育,如果氮多碳少,就会出现生长过旺,繁殖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相反,如果碳多氮少就会使菌丝体生长不良。 二、温度 凤尾菇从孢子形成、萌发,菌丝体的生长繁殖到子实体的形成,需要不同的温度。一般在5℃~30℃时形成孢子,以13℃~24℃形成最多;孢子萌发温度在13℃~28℃之间,最适宜温度为24℃~28℃;菌丝体在5℃~35℃之间都能生长,但以25℃~27℃最为适宜,超过33℃菌丝生长会受到抑制,高于36℃菌丝出现发黄,老化死亡现象,若环境温度达到40℃维持2h,就会使菌丝原生质膜破坏,并因酶的热变性而导致菌丝死亡。因此,在栽培凤尾菇是应防止温度过高。 凤尾菇子实体在5℃~28℃之间都能形成,其中以7℃~22℃子实体原基分化快,高于24℃时不易分化出菌蕾,但凤尾菇,在25℃~27℃时也可以产生子实体。在高温中即使产生了子实体原基,常因菌柄输送营养的能力减弱,而长成畸形菇,表现为柄粗、水分少,菌盖小而松,发黄发亮,僵死;有的子实体虽仍能生长,但菌盖小,外表皱缩。不同种类的凤尾菇,子实体分化时,对温度要求有明显差异,凤尾菇子实体形成温度在20℃以上,最适宜温度为20℃~30℃,这类品种多属漏斗状侧耳。 三、pH值 凤尾菇菌丝体喜欢的基质条件,pH值在6~9的范围内生长,以pH6~7为宜,当pH值大于9时,菌丝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人工栽培时,整个过程中pH值都在降低,培养料中往往添加麸皮、玉米粉等物质,经高温灭菌后,培养料的pH值大约下降0.5~1左右,随着菌丝的生长,一些酸性物质逐渐积累,到发酵结束时,培养料的pH值大约下降到5.5~6之间。培养料合适的pH值,是凤尾菇菌丝的生长速度和霉菌污染也随之改变。因此,为使凤尾菇生长发育良好,在配制培养料时,最好调节pH到6~7左右。 四、光照 凤尾菇的菌丝体在完全黑暗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在较明亮的条件下,菌丝生长不良,料面上的菌丝收到关照后,会提早原基分化,导致菌丝生长缓慢,出菇不齐。但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照适宜,分化的菌蕾多,菌柄粗短,菌伞大而色深。光照太弱时,子实体分化少,菌柄细长,菌伞小而颜色浅;光照强度若超过7500勒克斯,又会抑制子实体的分化和生长,而且菇盖颜色变成深褐色。 五、氧气 凤尾菇属于好气型菌类。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呼吸作用要不断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但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二氧化碳的耐受能力不同。菌丝体生长阶段对二氧化碳忍耐力较强,当栽培环境二氧化碳浓度为0.15%~0.20%时,仍能旺盛生长,较高浓度二氧化碳还能成为防止染菌的一道屏障。当二氧化碳浓度积累大于0.30%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进入子实体阶段,呼吸作用加强,对氧的需要增强,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非常敏感,若栽培室内通气不良,致使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积累过多,就会影响子实体的正常发育。在通风不良情况下,子实体柄长,盖薄而小,严重时会产生畸形菇。因此,在进行培养时,通风是重要环节。 六、湿度 凤尾菇耐湿力较强,野生种多生于多雨潮湿的环境里。凤尾菇对水分的要求可分为两个阶段,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为60%~70%,因根据原料的种类、物理状态、栽培方法而定,既要保证培养料中有充足水分,又要有一定的通气量才有利于菌丝的代谢活动,使其生长良好;若培养料的含水量太高,特别是袋栽培养时,通气量差,呼吸作用受到抑制,菌丝长势差,生长慢,还易造成杂菌污染。若水分含量低,限制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则菌丝生长量少而细弱。凤尾菇子实体生长阶段,除要求培养料的含水量在70%左右外,还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低于85%子实体发育缓慢,低于60%,子实体生长停止,降低至40%~45%时,子实体不再分化,即使已分化的幼菇也会干枯死亡。若空间湿度超过95%以上,菌盖薄,韧性差,容易变色腐烂,滋生杂菌。 实验方案 材料: 腐木屑、麸皮、氧化钙、蔗糖、PDA培养基、无菌水 仪器设备: 水银温度计、试管、接种环、酒精灯、酒精棉球、薄膜袋、剪刀、喷洒器、高压灭菌锅、无菌操作台、生化恒温培养箱等。 斜面活化(母种) 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斜面接种:无菌操作(用棉花塞) 培养条件:适宜菌丝生长(24℃~26℃) 扩大培养(原种) 配料:腐木屑83%、麸皮15%、氧化钙1.5%、尿素1.5%、水(65%),自然pH 按配方配好后装三角瓶(用棉花塞),高压蒸汽灭菌; 将斜面接种到扩大培养的三角瓶配料中,目的是培养菌丝。 培养条件: (1)温度:24℃~26℃ (2)湿度:培养料湿度65%,空气相对湿度65% (3)通气:用棉塞即可 (4)光照: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体生长,所以在黑暗环境中培养 栽培袋栽培 1、配料: (1)腐木屑83%、麸皮15%、氧化钙1.5%、蔗糖0%、含水量65%、自然pH (2)腐木屑83%、麸皮15%、氧化钙1.5%、蔗糖1%、含水量65%、自然pH (3)腐木屑83%、麸皮15%、氧化钙1.5%、蔗糖2%、含水量65%、自然pH 2、按配料配好后灭菌、装袋或装袋、灭菌。(a.可以常压常温灭菌3h~8h,装袋时要上下松紧一致,装袋时可以选择装袋顺序:灭好菌的料洒二级种灭好菌的料洒二级种。b.装好袋灭菌无菌台接种) 3、装好袋后培养: (1)菌丝生长阶段 A.温度:24℃~26℃,湿度:培养料湿度(手握住不滴水为宜)65%,空气相对湿度60%~70%,光照:遮光培养,通气:用针扎眼,7d~8d后第二次扎眼。 B.多检查培养料温度,防止烧菌,注意控制料温。 C.培养10d~20d (2)子实体(出菇)形成阶段 A.菌袋有黄水时,扎眼处有菌蕾出现时,洒pH为8.5~9的石灰水一次。 B.袋里有很多菌蕾时,解开袋口或直接隔开。 C.空气温度12℃~20℃,出菇最适宜温度为13℃~18℃,适量光照。空气湿度为85%~90%(洒无菌水,每天一次。) D.每天通风换气一次 E.培养10d~20d (四)出菇后期管理 摘除老菌脚,清理菌袋的两端,适宜补水、补营养水可以在摘去第一拨后的第二拨多出菇,提高产量。 本次试验的结论(实验原始数据见论文):养菌阶段没有补充碳源的菌丝生长速度比有补充碳源的快;出菇阶段是补充1%蔗糖为碳源的栽培袋最早出菇;出菇后的凤尾菇质量是补充2%蔗糖为碳源的栽培袋长的质量最好且长的菇比较厚,但两者的出菇产量相差不远。 蘑菇的栽培在实际生产中时,培养基的配制是直接提高生产效益最直接的方法,通过本次实验,可以知道凤尾菇的栽培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时,培养基补充适量碳源对改善凤尾菇的出菇时间和出菇的质量有明显的效益。适量补充的碳源添加量为1%~1.5%,这样既有利于提早出菇时间,又有利于提高凤尾菇的出菇质量,可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凤尾菇栽培的效益。

作品图片

  • 凤尾菇熟料袋栽培养料碳源优化的试验探究
  • 凤尾菇熟料袋栽培养料碳源优化的试验探究
  • 凤尾菇熟料袋栽培养料碳源优化的试验探究
  • 凤尾菇熟料袋栽培养料碳源优化的试验探究
  • 凤尾菇熟料袋栽培养料碳源优化的试验探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新鲜凤尾菇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目前国内栽培的平菇、双孢蘑菇、香菇和草菇都高。但是凤尾菇对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要求较高,而且培养过程复杂,由此造成许多菇农对凤尾菇的栽培技术等掌握不深,导致栽培过程中容易染菌和产量较低。本研究通过实践建立一套有效的从母种到菌袋培养的栽培技术,并对培养基中的碳源进行初步优化,简化了栽培流程并提高其栽培成功率,期望能有助于凤尾菇的栽培技术的推广,扩大其市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目前凤尾菇的栽培大多以稻草、棉籽壳等慢速碳源为培养基,以速效碳源为培养基的报道少见。因此,本研究以凤尾菇更容易吸收的腐木屑为主要原料并添加速效氮源尿素,同时考察了加入少量速效碳源——蔗糖对出菇时间和产量的影响,有望缩短出菇时间和提高产量。另外菌种栽培的关键是无菌操作,本研究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控制培养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减少栽培过程染菌的几率,对广大菇农从事凤尾菇的栽培有一定指导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凤尾菇富含粗蛋白、纤维素、硫胺素、核黄素及钙、铁等微量元素,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比平菇、双孢蘑菇、香菇等都高,而且具备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据研究证实,凤尾菇含有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另外,凤尾菇含脂肪、淀粉很少,是糖尿病人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被人们称为“健康食品”。目前市售凤尾菇价格较高,而一旦掌握好有效的栽培技术来提高产量,将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学术论文摘要

本文概述了食用菌在全国特别是广东省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个营养价值高的较新的品种——凤尾菇。通过研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凤尾菇的栽培流程,包括培养料的配制、母种的制备、二级种的制备到熟料袋栽,同时控制相应的环境条件,减少了凤尾菇的染菌几率,使培养周期从一般的50-60天缩短到45天左右。同时对在相同的培养温度、湿度、通气和光照下三种不同的栽培料熟料袋栽中的碳源进行了初步的优化研究,发现添加1%的蔗糖能加快出菇时间,提高产量。

获奖情况

2011年4月,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鉴定结果

该论文在实操的基础上详细的描述了凤尾菇的栽培细节,数据详尽、真实可靠,体现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研究结果为食用菌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该栽培技术有较好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凤尾菇在1979年在香港首次栽培成功,后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引进入国内并逐步推广到全国,国内多个省份均有试种植。国内多个学者也对凤尾菇的栽培进行了研究,如周子坤以牛粪代替麦皮、玉米粉,用开放式接种法,使产量比对照提高了25%,成本降低40%;张根虎等研究了利用稻草大床栽培凤尾菇及其高产技术;黄晓春考察了林荫下凤尾菇栽培技术,整个周期约为90天,每茬菇可采收4-5潮;李端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不同量硫胺素(VB1),观察其对凤尾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凤尾菇菌丝生长的硫胺素浓度范围为0.1~10mg/L,适宜其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硫胺素浓度为1.0mg/L。 参考文献: 1. 周子坤, 叶建文, 卢友民, 黄文水. 凤尾菇的高产高效栽培[J]. 中国蔬菜, 1998, 5:46. 2. 张根虎, 史广富. 浅谈利用稻草大床栽培凤尾菇及其高产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09, 2:46. 3. 黄晓春. 林荫下凤尾菇栽培技术[J]. 2007, 4:50-51. 4. 李端, 殷红, 彭辉, 刘芸. 硫胺素对凤尾菇生长发育的影响[J]. 2005, 5:6.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凤尾菇原产喜马拉雅山丘陵地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树庭博士从印度食品工艺研究所处得到,在1979年在香港首次栽培成功。国内外一些研究者也对凤尾菇的栽培条件进行了研究,如殷红等研究了合成培养基中不同磷源对凤尾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合凤尾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所需的起始磷元素浓度不同,后者需要更高些,在0.91-1.37 g/L范围;郝涤非对凤尾菇的栽培操作进行了探索,指出配方中考虑增加透气性,栽培中加透气棉塞,菌种制作时做好无菌操作,生料搞好发酵,熟料保持灭菌效果,管理中最大化地满足其营养、温度、湿度、光线、空气、p H值等生活条件,则可取得丰厚的收益;Royse等研究发现,在麦秸培养基上,添加低容量甲醛处理的大豆(12%干重)和商品营养剂的凤尾菇的产量比对照挺高2倍左右。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