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生态旅游视角下城市湿地公园体验型活动研究--以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小类:
经济
简介:
作品以张掖市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发与建设为机遇,针对目前对湿地公园建设方面理论方面的不足,从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入手,对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湿地综合功能优势,聚集资源优势,实现湿地保护区内植被恢复与保护与水资源良性循环,促使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详细介绍:
作品以体验型生态旅游为重点,结合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创新性的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 充分利用湿地丰富的生物和景观资源,按照生态旅游景观区的要求,适当规划集“水、岸、滩、路、景、桥、亭”于一体的旅游景观,使更多的游客在活动中自觉“认识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对全面提升湿地价值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减少城市发展及人为生产活动对湿地原有环境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边环境的自然生产力,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作品撰写的目的:以张掖市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发与建设为机遇,从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入手,对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湿地综合功能优势,聚集资源优势,实现湿地保护区内植被恢复与保护与水资源良性循环,达到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2.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在充分调查张掖市湿地资源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湿地公园开发经验,对张掖市湿地公园进行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以发挥湿地的综合功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与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在总结张掖市湿地开发利用时,把湿地开发问题不仅视为生态经济学问题,而且视为经济学、社会学的问题。 2.从国内学者对湿地研究内容看,尤以河口滨海型和湖泊河流型湿地生态旅游地为重点,对河西走廊干旱区湿地开发的研究较少。 3、通过设计体验型活动,创建新型绿洲发展模式,建设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圈,充分显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实现湿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掖市湿地开发应将体验型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对湿地自然及人文等资源进行直接利用,通过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减少湿地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 还可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 达到减轻污染排放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同时湿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会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进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毁损, 促进环境改善,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品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生态失衡日趋严重,引发了诸多“城市病”。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城市, 寻求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城市和人类才能更和谐健康地发展。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是甘肃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开发与建设,开展湿地生态体验型旅游活动利于湿地保护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可全面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目前已在《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6期)发表。

参考文献

[1] Mitsch W J, James G G. Wetlands[M]. New York:Van Nosteand Reinhold Company, 1996. [2]Lindberg K, Hawkins DE. Ecotourism: A Guide forPlanners and Managers. North Benningeon, Vermont:The Ecotourism Society, 1993 [3]李艳,李万立,等.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海洋科学,2004,28(11) [4]张春丽,刘继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 [5]侯国林,黄震方,张小林.江苏盐城海滨湿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 [6]刘继斌,佟联军.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关注视角———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例[J].湿地科学, 2007(1) [7]李万莲.安徽省五河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特区经济2007(2) [8]庄大昌,丁登山,任湘沙.我国湿地生态旅游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2007(1) [9]张忠华.浅谈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旅游开发[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1) [10]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4)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文件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学者对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的旅游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Bacon(1987)探讨了加勒比海地区湿地的旅游价值。Wall(1998)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区旅游活动的影响。Platt(1987)以英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等湿地区开展娱乐活动的案例研究,指出了成功的湿地旅游要有足够的持续的资金、人力、规章制度保障,同时还要有科学的信息管理。其他学者在其各自的研究中也提到了如何将湿地用作旅游娱乐(Searns,1995;Freeman&Ray, 2001;Trakolis, 2001; Shufordetal, 2002)。 在国内,尽管我国学者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涉及较少,但仍从不同角度对构建合理的湿地生态旅游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6-2009年)中分别以湿地旅游、湿地游憩和湿地生态旅游为主题进行模糊检索,检索结果依次为133篇、3篇和86篇.国内学者对湿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研究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湿地生态旅游为主题得到的检索结果表明,我国于1997年才出现湿地生态旅游相关概念,此前国对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甚少.从文献数量看,近10年来我国关于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上明显上升,从2002年开始论文数量增长较快,2006年和2007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①李万莲提出常规路径型开发模式,根据安徽沱河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分析其开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了开发原则,探讨了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与建议。②徐菲菲等提出了指标定位型开发模式,认为不同类型的湿地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并从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系统的完善性、市场竞争力以及区域经济社会条件四个方面构建了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四维模式分析图。③张春丽等提出系统拓展型开发模式.在湿地生态旅游是一种立足于湿地资源、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具有强烈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旅游开发模式导向下,构建了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④黄震方等提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为基础,以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为龙头,以生态旅游市场为依托,体现生态教育功能,关注社区利益,重视生态环境监测、保育和生态补偿的持续型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