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急性胰腺炎累及胃裸区的MSCT表现及其与Balthazar CT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时胃裸区受累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受累途径及其与Balthazar CT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Balthazar分级C、D、E级59例患者的MSCT资料,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重点观察胃裸区受累的CT表现特征、受累途径,分别统计Balthazar分级C、D、E级胃裸区受累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
详细介绍: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时胃裸区受累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受累途径及其与Balthazar CT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Balthazar分级C、D、E级59例患者的MSCT资料,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重点观察胃裸区受累的CT表现特征、受累途径,分别统计Balthazar分级C、D、E级胃裸区受累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38例CT表现为胰周肾旁前间隙炎性病变与胃裸区炎性病变相连续;8例CT表现为胰周肾旁前间隙病变与肾前筋膜间平面炎性病变相连续,后者再与胃裸区相连续;1例CT表现为胰周肾旁前间隙炎性病变和肾前筋膜间平面炎性病变, 共同累及胃裸区;(2)胃裸区受累表现为胃裸区增宽,正常的脂肪密度影被水肿、浸润增厚的弥漫性或局限性软组织密度影或液性密度影所替代;(3)急性胰腺炎时,Balthazar CT分级C、D、E级的胃裸区受累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可以准确、全面的显示胃裸区受累的解剖细节,胃裸区受累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作品图片

  • 急性胰腺炎累及胃裸区的MSCT表现及其与Balthazar CT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 急性胰腺炎累及胃裸区的MSCT表现及其与Balthazar CT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累及胃裸区的CT诊断价值.基本思路:收集行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检查内容:螺旋CT扫描,图像分析:由课题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共同阅片。着重观察急性胰腺炎累及胃裸区的CT 表现、受累途径,制作观察轴位及矢状位尸体体部断层标本各一具。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采用64排螺旋CT(40例)扫描参数为120KV,300effmAs;16排螺旋CT(19例)扫描参数为120KV,165effmAs。MPR重建增厚1mm,间隔1mm,轴位图像重建层厚6-8mm,矢状位图像层厚6-7mm,冠状位层厚3-4mm;矩阵512×512。结合断层标本对急性胰腺炎累及胃裸区做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对胃裸区的研究基本仅限于解剖学上,有关详细描述的文献仍然较少, 且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对急性胰腺炎累及胃裸区的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学基础尚需进一步研究。同时由于胃裸区位置较隐蔽且在解剖和手术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因此术前进行全面、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将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学术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时胃裸区受累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受累途径及其与Balthazar CT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Balthazar分级C、D、E级59例患者的MSCT资料,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重点观察胃裸区受累的CT表现特征、受累途径,分别统计Balthazar分级C、D、E级胃裸区受累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38例CT表现为胰周肾旁前间隙炎性病变与胃裸区炎性病变相连续;8例CT表现为胰周肾旁前间隙病变与肾前筋膜间平面炎性病变相连续,后者再与胃裸区相连续;1例CT表现为胰周肾旁前间隙炎性病变和肾前筋膜间平面炎性病变, 共同累及胃裸区;(2)胃裸区受累表现为胃裸区增宽,正常的脂肪密度影被水肿、浸润增厚的弥漫性或局限性软组织密度影或液性密度影所替代;(3)急性胰腺炎时,Balthazar CT分级C、D、E级的胃裸区受累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可以准确、全面的显示胃裸区受累的解

获奖情况

山东中药2011年51卷15期刊发表论文一篇

鉴定结果

结果符合统计学规律,通过鉴定并在山东医药发表论文一篇

参考文献

[1]. 闵鹏秋. 急性胰腺炎病变及其扩散途径的CT表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2, 8(4): 238-242. [2]. 闵鹏秋, 廖正银, 杨恒选, 等. 急性胰腺炎侵及胃裸区的CT 表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 11(3): 161-163. [3]. 董鹏, 刘文娟, 崔慧, 等. 急性胰腺炎累及左膈下脂肪的多排螺旋CT 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8, 26(4): 396-399. [4]. 伍兵, 闵鹏秋, 宋彬, 等, 多排螺旋CT 在诊断胃癌侵犯胃裸区中的价值.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5, 12(4): 411-414. [5]. 廖正银, 闵鹏秋. 胃裸区的放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5): 386-387. 赵振美, 刘树伟, 李跃. 胃裸区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解剖学杂志, 2001, 24(3):249-251.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胃裸区(gastric bare area, GBA)为胃贲门部及胃小弯近侧部分的胃后壁后方与胃膈韧带左、右层之间的无腹膜覆盖区,是近侧胃的一个特殊结构,其解剖实质应归属为腹膜后结构。 丁国芳等报道胃裸区出现率100%,但是由于胃裸区的解剖位置特殊,CT扫描时,除少数个体胃底及胃体近端后方脂肪较多,可以衬托出胃裸区的周界外,多数个体胃裸区的解剖范围均难以全面显示。刘树伟等在左肾周间隙内注入乳胶,发现乳胶进入胃裸区及左肾旁前间隙内,认为胃裸区与左肾周间隙相通,董鹏等的研究同样支持胃裸区与胰周肾旁前间隙直接相通连。本组45例AP累及胃裸区病例中,84.4%(38/45)的病例CT表现为胰周肾旁前间隙炎性病变与胃裸区炎性病变相连续,也表明胃裸区与胰周肾旁前间隙直接相通连,沿同一间隙内或相通连间隙内扩散是主要扩散途径。 目前,对胃裸区详细描述的报道较少,并且存在很大争议,未见结合尸体断层标本对急性胰腺炎累及胃裸区的CT表现特征的系统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