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一种可选择性套捕鱼虾蟹的新式渔具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发明以河蟹、虾类与底栖鱼的生活习性、形态学、行为学等差异为突破口,设计可选择性捕捞蟹、虾或鱼类的渔具,为虾蟹、鱼蟹混养提供了新的捕捞器具,可根据时节选择性捕捞水产品上市,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促进河蟹养殖产业的纵深发展。
详细介绍:
该新式渔具是充分考虑了河蟹、虾类及底栖鱼类在生活习性、形态学和行为学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并巧妙地与传统渔具生产工艺相结合而研制成功的新型水产捕捞工具,并在生产中得到成功验证,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与传统渔具相比,该新式渔具可应对各养殖品种生长周期不一致、市场行情不稳定以及水产品消费季节变化等造成的不能及时捕捞上市的问题,选择性捕捞蟹、虾或鱼且不影响其品质及存活,同时保证剩余群体在池塘内继续正常生长。传统渔具将蟹、虾或鱼同时捕获,蟹通常会残害虾或鱼类从而影响虾或鱼的品质。同时,由于蟹不能及时从渔具中回到水体,其后继生长也受到影响。本新式渔具则有效地解决了该问题,不仅可以分区选择性捕捞蟹、虾或鱼,而且还能使需要继续养殖的河蟹及时从渔具中回到水体,不影响其正常生长。 该渔具从根本上解决虾蟹、鱼蟹混养模式中捕捞难的技术问题,从而促进了河蟹池塘中混养虾类和底栖鱼类这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作品图片

  • 一种可选择性套捕鱼虾蟹的新式渔具
  • 一种可选择性套捕鱼虾蟹的新式渔具
  • 一种可选择性套捕鱼虾蟹的新式渔具
  • 一种可选择性套捕鱼虾蟹的新式渔具
  • 一种可选择性套捕鱼虾蟹的新式渔具

作品专业信息

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我国河蟹的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其中2009年的产值近300亿元。在河蟹养成水体中“套养”鱼、虾被证明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模式。如江苏高淳的“河蟹-青虾模式”、“河蟹-沙塘鳢模式”;辽宁盘锦的“水稻-河蟹–泥鳅模式”;湖北蔡甸的“河蟹-黄鳝模式”。但一方面混养池塘中虾、蟹、鱼的生长周期不同步,养成后需即时上市;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供求变化造成的价格波动等原因都要求水产品能应时上市,所以如何应节性选择捕捞虾、蟹或鱼上市成为虾蟹、鱼蟹混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作者设计出一种可选择性捕捞鱼、虾、蟹的新式渔具,较好的实现混养池塘中鱼虾蟹的应节上市。 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 1. 以河蟹、虾类与底栖鱼的生活习性、形态学、行为学等差异为突破口,设计可选择性捕捞蟹、虾或鱼类的渔具。 2. 在室内进行模拟试验,不断调整及改良渔具。 3. 野外试验并验证新式渔具的实效性。 [创新点] 研制了一种可选择性套捕虾蟹鱼的新式渔具,为虾蟹、鱼蟹混养提供了新的捕捞器具,可根据时节选择性捕捞水产品上市,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技术关键] 本发明利用了河蟹与虾类、底栖鱼类喜占巢或“钻洞穴”的共性,再利用它们之间的生活习性、形态学、行为学等差异分别设计河蟹、虾或底栖鱼类的活动路径,使鱼、虾、蟹通过事先设置好的通道到达各自的收集区,通过收集区端口的控制实现分区捕捉,最终实现选择性捕获水产品。

科学性、先进性

该新式渔具是充分考虑了河蟹、虾类及底栖鱼类在生活习性、形态学和行为学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并巧妙地与传统渔具生产工艺相结合而研制成功的新型水产捕捞工具,并在生产中得到成功验证,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与传统渔具相比,该新式渔具可应对各养殖品种生长周期不一致、市场行情不稳定以及水产品消费季节变化等造成的不能及时捕捞上市的问题,选择性捕捞蟹、虾或鱼且不影响其品质及存活,同时保证剩余群体在池塘内继续正常生长。传统渔具将蟹、虾或鱼同时捕获,蟹通常会残害虾或鱼类从而影响虾或鱼的品质。同时,由于蟹不能及时从渔具中回到水体,其后继生长也受到影响。本新式渔具则有效地解决了该问题,不仅可以分区选择性捕捞蟹、虾或鱼,而且还能使需要继续养殖的河蟹及时从渔具中回到水体,不影响其正常生长。 该渔具从根本上解决虾蟹、鱼蟹混养模式中捕捞难的技术问题,从而促进了河蟹池塘中混养虾类和底栖鱼类这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获奖情况及鉴定结果

作品所处阶段

已经完成设计与制作,具有实物,并已在渔业生产上使用与推广。

技术转让方式

合作生产

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实物、产品、模型、图纸、 现场演示、图片、样品

使用说明,技术特点和优势,适应范围,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市场分析,经济效益预测

在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的捕捞河蟹或虾或鱼,若仅捕虾类或底栖鱼类,则扎紧虾或鱼独立收集区的虾或鱼逃离可捆扎口,而打开蟹独立收集区的蟹逃离可捆扎口,让蟹自由逃出;若仅捕河蟹,就扎住蟹独立收集区的蟹逃离可捆扎口,打开虾或鱼独立收集区的虾或鱼逃离可捆扎口,让虾或鱼等自由逃出;若同时捕捉河蟹和虾类(或底栖鱼类),则各自扎紧虾或鱼独立收集区的虾或鱼逃离可捆扎口和蟹独立收集区的蟹逃离可捆扎口,采用此技术方案可以选择性捕捉河蟹与虾类或底栖鱼类。 技术特点:科学的运用河蟹与虾类或底栖鱼类的生活习性、形态学、行为学特性差异。 (二)该新式渔具的适用范围 该新式渔具适用于河蟹与虾类(如青虾、南美白对虾等)或河蟹与部分底栖鱼类(如泥鳅、黄鳝、沙塘鳢)的混养池塘。 目前,该渔具正在上海崇明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帮助下,向当地推广,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相信不久的将来,该渔具将会在我国河蟹养殖大省江苏、湖北、安徽、辽宁等地全面推广。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传统渔具利用河蟹、虾类和底栖鱼类的“夜行性”和喜“钻洞穴”生活习性将河蟹与虾类(或底栖鱼类)同时诱捕,造成以下问题: 1. 无法根据时节选择性捕捞上市水产品; 2. 同时捕获的河蟹将残杀虾或鱼,影响鱼虾的成活率和上市品质; 3. 起捕后,增加蟹与虾(或鱼)的分拣难度,费工费时。 所以需要探索其进入渔具后自动分离的方法与技术,从而达到在不同区域收集河蟹、虾或鱼的效果,最终实现选择性捕捉水产品上市的目的。 作者根据河蟹、虾类(如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底栖鱼类(如鳅类、黄鳝、沙塘鳢)的生活习性、形态学和行为学特点,找出虾、蟹、底栖鱼类之间的生物学共性与差异。1. 河蟹、虾类及常见底栖鱼类均具有“昼伏夜行”和“营巢”或“钻洞穴”的习性;2. 河蟹的体型为方形,虾类、鳅类或黄鳝身体长形呈圆柱状,蟹的体宽远大于虾与鳅类和黄鳝;3. 河蟹的运动方式主要为“横走”,且好攀援;虾的活动方式以无方向的“倒退”为主;而鳅类、黄鳝和沙塘鳢等喜贴池底“直游”或“窜行”。研制了一种可选择性套捕虾蟹鱼的新式渔具,为虾蟹、鱼蟹混养提供了新的捕捞器具,可根据时节选择性捕捞水产品上市,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