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教育
- 简介:
-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长期以来,关注中学生成长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日益增多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比城市慢了一拍。
- 详细介绍:
-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工作上,而是要努力解决问题,使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 的:引起社会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引起全社会的共鸣。 基本思路:通过对社会实践的调查表明,由于缺乏农村中学生心理教育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并指出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通过大量数据和参考资料来增强作品的科学性,结合调查报告和社会上所出现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研究了当前新农村的新变化,尤其对农村学生的深入研究,是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所创作出来的作品。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可以指导老师对于农村学生的心理辅导以及提供各种方法和措施,让农村学生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一切,并且促使一些农村学校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作品摘要
- 纵观农村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近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这种现象,很多年轻的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在孩子刚刚蹒跚走路时,年轻的父母便把孩子推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自己则到地里干农活或者出去打工挣钱等忙其他的事情,而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和爷爷奶奶同吃同住,甚至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直接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县城或者城市读书,孩子吃住都在学校。孩子跟随着爷爷奶奶,老人们大多非常溺爱孩子。孩子住在学校,大多是进行集体活动。这两种现象,都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甚至不少孩子因长时间不和父母在一起,和父母的感情有很大距离。我认为这种现象是严重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李少元主编:《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版; 4、石中英主编:《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统计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由于历史的原因,心理学几度被冷落,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心理素质没能成为培养目标的必备素质而给予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并长期影响到社会、家庭、学校,至今对心理素质教育难以有正确认识和足够重视,致使相当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未得到相应的优化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机遇与挑战增多,竞争加剧,利益格局重组,学习、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科技文化和生活水平提高,必然对正当青春期对新鲜事物特感兴趣的少男少女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他们认识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善抓机遇、勇于创新等心理优化对做人成才适应社会的可贵与重要,而负面效应则是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特别是面对升学这一指挥棒,紧张繁重的学业负担和成龙成凤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心理负担更为加重,心理困惑、失衡、障碍更为普遍。上海、辽宁等地对中学生的相关调查均显示约35%左右有心理异常或障碍。正是针对这种状况,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在80年代后期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对能力培养、学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作了大量研究,对部分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提供补救性帮助等,积累了不少经验,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值得我们学习移植。 面对高科技迅猛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多方面心理影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学校心理教育,列入必修课,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辅导教师以预防和克服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及就业方面的问题,提升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值得我们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