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河蟹围网养殖对南四湖生态系统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研究拟通过对南四湖河蟹围网养殖区和非养殖区进行野外实际调查,分析南四湖环境因子和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生生物的自然恢复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南四湖河蟹围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南水北调水质保障要求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介绍:
河蟹即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一种降河洄游性的甲壳类动物,生活周期约为两年,主要以底栖动物、沉水植物、着生藻类和其它植物性的食料为食等(陈炳良等,1989;潘洪强,2002)。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河蟹在中国的养殖始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河蟹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养殖面积也越来越大,现已几乎遍布全国。2002 年,全国河蟹总产量达到34万吨,总产值达173 亿元,占全国内陆水体养殖水产品总产量的2%,占总体产值的16%(Hishamunda 和Subasinghe,2003)。在各种水体中,湖泊是河蟹养殖最适宜的水体。除了面积广阔水质优良之外,湖泊所产河蟹的品质也优于其它水体。目前,河蟹的湖泊养殖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一项支柱水产业。然而近些年来,湖泊河蟹养殖业普遍存在效益滑坡的现象,除苗种因素外,过度放养导致食料资源枯竭和水质恶化很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许巧情等,2003)。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研究目标: 为实现南四湖河蟹围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南水北调水质保障要求以及水生生物资源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2基本思路: 本研究拟通过对南四湖河蟹围网养殖区和非养殖区进行野外实际调查,分析南四湖环境因子和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生生物的自然恢复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南四湖河蟹围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南水北调水质保障要求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渔业基地,同时还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和输水通道,是东线工程水污染控制和流域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实施的背景下,研究河蟹围网养殖对南四湖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研究结果可为南四湖河蟹围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南水北调水质保障要求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南四湖河蟹围网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的系统调查,研究环境因子和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底栖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的恢复过程,综合评价河蟹围网养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调查完成后,将阐明河蟹围网养殖对南四湖水体环境的影响,揭示底栖动物自然条件下的生态恢复能力,为实现南四湖河蟹围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南水北调水质保障要求以及水生生物资源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作品摘要

南四湖是我国最早开展养殖渔业的湖泊之一,亦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调蓄枢纽。针对目前南四湖河蟹围网养殖业普遍存在效益滑坡现象并导致湖泊生物资源枯竭和水质恶化问题,本研究拟通过对南四湖河蟹围网养殖区和非养殖区进行野外实际调查,分析南四湖环境因子和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生生物的自然恢复能力。结果表明,河蟹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现存量明显下降,优势种和功能摄食类群趋于单一,同时养殖区底栖动物的自然恢复能力明显低于非养殖区。因此,需要及时采取降低河蟹放养密度,实行轮养或休养等措施恢复湖泊底栖动物资源,以实现南四湖渔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许巧情,王洪铸,张世萍.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D].水生生物学报,2003,27(1):42~44. [2] 吴庆龙,陈开宁,胡耀辉,等.东太湖河蟹围网养殖的环境效应[D].农业环境保护,2001,20(6):434~435. [3] 赵永峰.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技术[N].虾蟹养殖,2009:34. [4] 谷孝鸿,王晓蓉.东太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对策[D].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0):702~703. [5] 于洪贤,蒋超.放养河蟹对黑龙江东湖水库底栖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影响[D].水生生物学报,2005,29(4):431. [6] 黄鹤忠,王永强,程建新,等.太湖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模式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海洋与湖沼,2006,37(5):430~431. [7] 孙勇.池塘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72~273. [8] 张汉珍,张丙涛.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养殖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J].齐鲁渔业,2008,25(10):48~49. [9] 刘其根,孔优佳,陈立侨,等.网围养殖对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D].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11(5):569~570. [10] 方正县水产总站.河蟹养殖重在“创新”产量效益逐年增长[J].黑龙江水产,2009(5):39~40.

调查方式

走访 亲临实践 图片 照片 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河蟹即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一种降河洄游性的甲壳类动物,生活周期约为两年,主要以底栖动物、沉水植物、着生藻类和其它植物性的食料为食等(陈炳良等,1989;潘洪强,2002)。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河蟹在中国的养殖始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河蟹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养殖面积也越来越大,现已几乎遍布全国。2002 年,全国河蟹总产量达到34万吨,总产值达173 亿元,占全国内陆水体养殖水产品总产量的2%,占总体产值的16%(Hishamunda 和Subasinghe,2003)。在各种水体中,湖泊是河蟹养殖最适宜的水体。除了面积广阔水质优良之外,湖泊所产河蟹的品质也优于其它水体。目前,河蟹的湖泊养殖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一项支柱水产业。然而近些年来,湖泊河蟹养殖业普遍存在效益滑坡的现象,除苗种因素外,过度放养导致食料资源枯竭和水质恶化很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许巧情等,2003)。 全国的湖泊河蟹养殖企业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过度利用问题,南四湖是一个典型代表。最初几年由于资源丰富,河蟹产量甚高。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经营者随后加大投放量,而资源却日益枯竭,因此效益迅速滑坡,出现严重亏损。由于经营者一时还认识不到亏损的真正原因是资源的过度利用,于是,为了挽回损失,继续加大投放,但亏损却成倍扩大,如此反复,陷入投资、亏损、再投资、再亏损的恶性循环的怪圈。湖泊养殖业的盲目发展已经给许多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在生态效应上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丧失(如水生植被消失)和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张国华等,1997;谷孝鸿等,2003)。目前,有关河蟹围网养殖对湖泊环境的生态学影响已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相关的研究仍很少,仅有的研究也局限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些湖泊(吴庆龙,2001;许巧情,2003;刘其根,2005;吴伟,2007)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对单个参数的影响分析,缺乏对湖泊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评价,而且迄今尚无有关养殖区水生生物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