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小类:
管理
简介: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然后spss软件采用对数据进行处理,接着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从众心理、炫耀性心理、低碳消费认知水平、气候变暖感知等是影响居民低碳消费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一些建议,以便政府部门可以采纳。关于问卷的设计,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李克特五级量表,赋值是根据居民消费行为的低碳程度进行的。
详细介绍:
2011年浙江省挑战杯论文 题目: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学科专业: 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姓 名: 孟艾红 指导教师: 沈满洪 学 号: 200920801010 入学年月: 2009年9月 选题来源: 导师指导命题 20110405 摘 要 在全球低碳大背景下,低碳问题的考察与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对低碳问题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企业的生产型排放方面,鲜有对居民微观消费行为中碳排放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本文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居民的日常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在获得实际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量经济学方法对居民日常消费行为的低碳化程度以及影响其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旨在解决三个问题:一测度居民日常消费行为的低碳化状况;二寻找和分析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三是寻找促使居民消费行为低碳化的有效途径。 本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stepwise)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后得出,社会心理意识、炫耀性心理对低碳消费的三方面内容都具有显著影响:社会责任意识越强烈,居民就越倾向于低碳消费,居民的炫耀性心理越浓烈,则他们就越不注重低碳消费;年龄、从众心理、低碳消费知识以及气候变暖感知对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也有影响,但它们并不同时对低碳消费的三方面起作用。炫耀性心理和从众心理具有两面性,政府在采取政策推行低碳消费时应充分利用居民的炫耀性心理和从众心理。 [关键词] 低碳消费;低碳产品;高碳产品;消费方式 目录 摘 要 1 引言 2 第一章 理论假说 3 1.1低碳消费内涵的界定 3 1.1.1广义的低碳消费 3 1.1.2狭义的低碳消费 3 1.2 相关理论基础 3 1.2.1理性行为理论 3 1.2.2计划行为理论 4 1.2.3健康信念模式 5 1.2.4知信行模式 5 1.2.5消费行为学 6 1.3 相关理论假说 6 1.3.1 解释变量的界定 6 1.3.2 模型的设定 9 第二章 低碳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0 2.1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10 2.1.1问卷设计 10 2.1.2数据来源 10 2.2数据分析 12 2.2.1样本基本特征介绍 12 2.2.2样本效度及信度检验 12 2.2.3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总体分析 14 2.3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1 2.3.1高碳消费低碳化的影响因素 21 2.3.2低碳产品的购买及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22 2.3.3温室气体吸收源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 23 第三章 结论及公共政策启示 23 3.1结论 23 3.2 政策启示 24 3.2.1政府行政方面 24 3.2.2市场方面 25 3.2.3.家庭教育方面 26 参考文献 26 引言 全球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关于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国际上曾多次进行磋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会议”,始终得不到根本性解决。 对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要界定大气中的CO2排放责任,我们必须考虑最终消费的概念。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变化导致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出现地域的分离,最终产品可能为各国所消费。人们追求高消费的行为导致了对能源的大量需求,间接引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国际上对减少碳排放的关注最初以约束供给方和提高生态效率为主线,政府和企业是主要参与者。随着人们逐渐认识这些政策的结果很容易被人口增长和个体消费规律所导致的消费数量的增长所抵消。因而将战略重心则从生产端转为生产与消费并重,并且更加关注对需求的科学引导和消费者的角色和作用。 理论上,目前学界、政府决策者一般将低碳消费的研究重点放在内涵、特征和实现途径,缺乏对低碳消费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缺乏对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本文在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设计一套衡量居民日常消费行为的指标体系,测度居民日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情况,探寻低碳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为政府制定低碳消费的相关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实践上,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合理引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居民努力践行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考察最终消费与碳排放的关系,从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角度研究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 理论假说 1.1低碳消费内涵的界定 1.1.1广义的低碳消费 低碳消费是基于工业化经济中造成的能源消耗大、资源浪费、碳排放日益增多、温室效应日益明显、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等问题的出现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目前学术界认为广义的低碳消费应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即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即从消费常规能源 转向消费新能源 ,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 1.1.2狭义的低碳消费 低碳消费包括生产型低碳消费和非生产型低碳消费。生产型低碳消费指生产厂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对能源、燃料、原料等消费的低碳化;非生产型低碳消费指居民日常生活中对能源、燃料等消费的低碳化。本文研究的低碳消费是非生产型低碳消费,包括居民对高碳产品和高碳能源的减量化及高效使用行为、对低碳产品和低碳能源的购买与使用行为、对温室气体吸收源的保护行为三方面。 1.2 相关理论基础 1.2.1理性行为理论 1975年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该理论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该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它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在组织环境下,个体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TRA的理论模型,如下图: 图1 理性行为理论(TRA)及计划行为理论(TPB) 1.2.2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由Icek Ajzen提出的,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的新概念, 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的五要素为:一态度,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二主观规范,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三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四行为意向,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五行为,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Ajzen认为所有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发挥作用的。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个人本身的态度,其二是外在的“主观规范”,最后是“知觉行为控制”。 1.2.3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它认为: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必须具备以下3方面的认识:一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及严重性,包括:(1)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严重性的看法,包括人们对疾病引起的临床后果的判断,如死亡、伤残、疼痛等;对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的判断,如工作烦恼、失业、家庭矛盾等;(2)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可能性的认识,包括对医师判断的接受程度和自身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二认识到采取某种行为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包括:(1)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人们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患病危险性或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包括减缓病痛、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等。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有效时,才能自觉采取行为;(2)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障碍的认识:人们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所遇困难的认识,如费用的高低、痛苦的程度、方便与否等。只有当人们对这些困难具有足够认识,才能使行为维持和巩固。三对自身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也称效能期待或自我效能,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克服障碍,完成这种行动,到达预期结果。 1.2.4知信行模式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即知识——信念——行为。 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在知信行理论中,教育(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等方面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发生行为改变。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与其知识有关,也与其信念有关。知识转变成行为需要外界条件,而教育就是这种把知识转变成行为的重要途径。 1.2.5消费行为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习惯、爱好以及思想行为准则是受外界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在外界的各种影响中,参照群体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照群体又称相关群体、榜样群体,是指一种实际存在的或想像存在的,可作为个体判断事物的依据或楷模的群体,它通常在个体形成观念、态度和信仰时给其以重要影响。参照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   模仿,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反应,这种行为反应能够再现他人特定的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模仿行为是人的本能、先天倾向、以及社会生活中榜样影响的结果。在榜样的影响下,消费者不仅模仿到某种行为方式,而且会形成共同的心理倾向,从而表现出消费观念、兴趣偏好和态度倾向的趋同。 提示,又称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并使其思想、行为与提示者的意志相符合。影响提示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是提示者的数目。只要众多提示者保持一致,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推动引导个人行为服从群体行为。 情绪感染与循环反应。情绪感染是情绪反应最主要的机制之一。它的作用表现为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人的情绪会在个人心理上引起同样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加强他人的情绪,从而形成情绪感染的循环反应。群体行为即是循环反应的结果。循环反应强调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因此,群体气氛、群体中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都会直接影响每个成员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1.3 相关理论假说 1.3.1 解释变量的界定 1.3.1.1低碳消费政策制度 消费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四大马车之一,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政策制度催生不同的消费方式,政策制度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极其重要。低碳消费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该模式的支持。政策制度中对低碳的鼓励条款越多,人们消费行为的低碳化程度就会越高。 1.3.1.2低碳产品特征 低碳产品的特征有许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价格、质量和效能。据经典需求理论:价格是影响消费者有效需求的重要原因,价格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呈反方向关系,即价格升高则有效需求就减小,见图1。在图1中,由于有效需求除受价格影响之外还受互补品、替代品、消费者个人喜好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需求与价格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反比例关系,而是有一定弧度的曲线。 P 图2 需求函数 Q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购买低碳产品时要支付一定幅度的溢价,则该产品的质量应该达到甚至超过普通同类产品的质量,这是人们购买低碳产品的基本要求之一。 效能对于低碳产品的推广同样重要。低碳产品首先必须是低排碳、高节能(能源消费伴随着二氧化碳的排放)的产品。低碳产品必须符合效能标准后才能有一定的市场占有量。 低碳产品特征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低碳购买行为。低碳产品价格越低、质量越高、效能越好,人们对其消费就会越多。低碳产品特征是影响低碳消费的重要因素。 1.3.1.3消费者个人特征 消费者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个人月均收入或家庭月均收入。 理论上讲,年龄对居民低碳消费的影响并不确定。居民年龄越大,信息接受能力就越差,对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可能就越低,其选择低碳消费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但另一种情况也会出现:居民年龄越大,体验艰苦生活的时间就越久,就越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越懂得节约,越倾向于节约;居民年龄越大,其生活经验越丰富,社会责任感就越强,选择低碳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年轻人,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目光比较短浅,倾向于选择高碳的生活方式;由于年轻气盛,虚荣心比较重,从而倾向于跟同学或同事相互比较而选择高碳的消费方式。 至于性别,由于所接触外部环境的差异以及男女心理活动的不一致,男女在选择低碳消费行为时会有所不同。通常,在决策时男性比女性考虑的更周全、更长远,这样他们就更偏向于选择低碳的消费行为。 通常情况下,居民学历越高表明其所受的教育质量就越高,所学到的内容就越全面,其各方面的素质水平就越高,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社会觉悟就越高。因此,学历较高的群体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低碳的消费方式。 经典经济学理论阐述了收入是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消费者通常在其预算约束之内根据各商品的价格做出决策。一般情况下,高收入居民对高价的低碳产品支付能力较强,其购买低碳产品的可能性较高。但另一种情况也可能存在:收入越高购买奢侈的高碳产品的能力就越强;收入越高,大量使用高碳资源的经济实力也越强;收入越低就越节约,越倾向于购买节能的低碳产品。 1.3.1.4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认知因素 在影响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诸多因素中,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认知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认知因素包括从众心理、炫耀性心理或面子心理、低碳消费认知水平以及消费者情感偏好等。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就比较强烈。所谓“随大流不挨揍”,“合群”等说的就是从众心理。在实行大众化活动时从众心理的作用不可小觑,它要么加速、要么减缓某种活动或风尚形成的步伐。从众心理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作用方向不确定。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在此社会中浮躁心理泛滥,炫耀性心理成灾。炫耀性心理是指“夸富”、炫“身份、地位”、追求“面子”的心理。炫耀性心理会促成什么样的结果出现完全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如果社会崇尚高碳的消费方式,人们就会盲目攀比自己的高碳消费方式;如果社会崇尚低碳的消费方式,则人们就会积极进行低碳消费。 低碳消费认知水平指居民对低碳消费理念或消费方式的认知程度、对高碳产品和低碳产品的熟悉状况、对温室气体和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了解情况,即消费者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如果对低碳消费知识一无所知,那么低碳消费便无从谈起,低碳经济或低碳社会的实现更是遥不可及。 对环保标识的认识及信任水平。环保标识是一种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商品不但质量合格,而且在其生产过程中是低碳环保的,在其使用过程中也是节能降耗低排放的,其处置过程也符合低碳环保的相关技术要求。环保标识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是低排放的、对环境有益的,并能够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些产品。环保标识对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有着积极地作用,当然这要取决于消费者对环保标识的认识和信任水平。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环保标识并不了解、不认识,加之有许多不法分子弄虚作假,伪造环保标识欺骗消费者,使消费者对环保标识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造成低碳消费行为的推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情感偏好即指个人喜好,消费者情感偏好也是影响居民低碳消费的重要因素。在做理性经济人假定之前,人首先是感性动物,其对某一事物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任何理由。情感偏好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方向不确定,有的人就是无理由的喜欢消费某些高碳的产品,而另一些人则天生就是喜欢节约。 1.3.2 模型的设定 现有的相关消费行为理论不能对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进行有效的解释和预测。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模型。笔者对认知、知识、情感、信念、感知行为以及产品特征等变量进行了梳理和明确。具体如下,将认知变量明确为具体的气候变暖感知,将情感变量明确为气候变暖情感,将知识变量明确为具体的低碳消费知识,将信念变量明确为社会责任意识,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明确为个体感知效力。由这些变量结合居民个体特征和低碳产品特征,笔者构建了两个比较简单的模型,如图3和图4。图3和图4可以说 图3 高碳消费的低碳化和温室气体吸收源的保护行为模型 图4 低碳产品的购买及使用行为 模型 是一种知-信-行模型。在此模型中,知、信、行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知可以先影响信进而影响行,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信影响行。 第二章 低碳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1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2.1.1问卷设计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发达国家的相关文献,并根据中国固有的文化特点和本文的研究目的进行了反复修正。在问卷正式形成之前,我们先经过一轮与专家、居民的访谈,询问了他们哪些因素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较大,之后我们设计了问卷的初稿。在问卷的初稿设计出来之后我们对城市居民进行了两次预调查,并对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被调查居民的意见,对一些不适合的语句进行了修正。预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下:对于每一低碳消费行为的赋值问题,我们应该从鼓励低碳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赋值,某一行为越低碳则其得到的分值就越高,反之亦然;每个题目只能让居民回答一个问题,不应让他们从中选择。 经过仔细研究和多次修正之后我们最终确定问卷。在最终的问卷中,我们共设置了46个题目,选择了三个指标作为因变量:高碳消费的低碳化行为、各种温室气体吸收源的保护行为以及低碳产品的购买与使用行为。针对这三个因变量指标,笔者通过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设计了20个题目,每个题目都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制,题目6-20是根据居民的日常消费行为是否低碳而设定的,低碳程度越高,其值就越高:5代表非常低碳、4代表比较低碳、3代表一般低碳、2代表偶尔低碳、1代表从不低碳。关于自变量,本文选取的是气候变暖感知、低碳消费知识、社会责任意识、心理认知水平(炫耀性心理和从众心理)、个人月收入及人口统计因素(性别、年龄、学历)等。针对这些自变量,我们设计了14个题目,每个题目我们也都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制,并根据他们所能体现的低碳程度对其进行赋值:5代表非常低碳、4代表比较低碳、3代表一般低碳、2代表偶尔低碳、1代表从不低碳,具体参见表1。 2.1.2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对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对样本的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的问卷式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在杭州市进行,样本单位为单个消费者,样本选自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拱墅区和滨江区的居民,调查地点选择在百货商店、超市、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浙江省科技博物馆、居民小区、校园、公园等公共场所。具体问卷数量分布如下:上城区88份,下城区108份,江干区118份,拱墅区83份,西湖区165份,滨江区38份。 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调查时间为2010年1月。共发放调查问卷620份,收回问卷600份,剔除不完整问卷5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17%。 表1 问卷变量一览表 变量类别 变量名称 调查项目 自变量(气候变暖感知、低碳消费知识、社会责任意识、心理认知水平) A气候变暖感知 A1我认为当前气候变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A2我一直都非常关注气候变暖问题 A3气候变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B低碳消费知识 B1我知道什么是温室气体 B2我知道如何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B3我知道什么是低碳产品和高碳产品 B4我非常了解“低碳消费”或“低碳生活” C社会责任意识 C1我有责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C2我愿意为温室气体的减排做出贡献 D心理、认知水平等 D1我会跟随群体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 D2我会随时跟别人比较穿着或用品 D3我会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一下而购买某些商品 D4我会跟随别人购买当时我不必要的商品 D5我认为低碳消费降低消费质量或消费水平 因变量:低碳消费行为 E高碳消费的低碳化 E1电脑短时间不用我会选择待机 E2晚上回家我会把全部照明灯都打开 E3上班或上学时我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E4夏天我会整日整夜开空调 E5我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或纸杯 E6洗碗洗菜时我习惯把水龙头开到最大 E7电器使用完毕后我总是拔掉电源开关 E8衣服穿过后我总是攒起来一块洗 E9衣物洗好后我总是自然晾干 E10出门购物我总是自带环保袋 E11我总是将垃圾分类丢弃 E12如果看到公共场所有忘关水电现象我总是主动上前关闭 F低碳产品的购买行为 F1购买电器时我会看节能指标从而选择节能电器 F2我总是购买节能灯、节能空调 F3家庭装修选用材料时我优先考虑环保节能的 F4购买同类商品时我会优先考虑包装可循环处理的 F5购买商品时我会考虑其环保与否 G温室气体吸收源的保护行为 G1我时刻爱护城市的公共花草树木 G2看见别人践踏采折公共花草树木我会上前阻止 2.2数据分析 2.2.1样本基本特征介绍 从年龄、收入等人口统计因素特征来看,我们的调查范围比较广泛。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男性为333人(占比56.13%),女性为261人(占比43.87%),男女比例接近1:1;35岁以下的消费者有340人(占比57.24%),个人月收入在3000以下者有40.11%,个人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者较少(占比16.11%)。 表2 样本的基本特征 项目 指标 频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333 56.13 女 261 43.87 年龄 24岁及以下 167 28.11 25-34岁 108 18.18 35-44岁 112 18.86 45-60岁 100 16.84 61岁及以上 107 18.01 人均月收入 1500元及以下 101 17.69 1501-3000元 128 22.42 3001-5000元 138 24.17 5001-8000元 112 19.61 8000元及以上 92 16.11 2.2.2样本效度及信度检验 效度是指量表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想要测量概念的真实性。效度越高表示测量结果越能准确测出所需要测量工具的真实特征。效度分为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建构效度。本文主要是对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进行检验。内容效度是指项目对欲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关于预测的内容,本文先采用专家判断法和重复测试法来检验内容效度。对于样本取样的适当程度方面,笔者在发放问卷之前已经对杭州市居民的人口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具体见表3。由2.2.1的分析可知,样本比较具有代表性。 建构效度也称结构效度,用于多重指标的测量情况,此类效度有两个次类型:一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当测量同一构念的多重指标彼此间聚合或有关联时,就有此种效度存在;二区别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此种效度也称之为分歧效度(divergent vaidity),与聚合 表3 杭州市居民人口特征 项目 指标 百分比(%) 年龄 18岁以下 15.26 18-35岁 26.28 35-60岁 41.77 60岁以上 16.69 收入 低收入 20 中等收入 60 高收入 20 资料来源:由《浙江省统计年鉴2009》整理所得。 效度相反。此类效度是指当一个构念的多重指标相聚合或呼应时,则这个构念的多重指标也应与其相对立之构念的测量指标负向相关。一般用因子分析法检验建构效度。常用的判定指标有两个:KMO值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卡方值。本文变量的建构效度检验结果如表4:气候变暖感知、低碳消费知识、心理、认知水平和低碳消费行为的KMO检验统计量均接近或超过0.7,社会责任意识的KMO检验统计量为0.5,这与它只有两个题项有关。并且,所有分项的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因此,拒绝巴特利特球形检验零假设,可以认为本调查问卷及各组成部分建构效度良好。 表1 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A B C D EFG KMO检验 0.701 0.711 0.500 0.740 0.750 巴特利 特球形 检验 χ2统计量 自由度 显著性水平 613.435 3 0.000 783.666 6 0.000 461.32 1 0.000 768.828 10 0.000 1867.893 171 0.000 注:A、B、C、D、EFG各字母代表的含义分别为:气候变暖感知,低碳消费知识,社会责任意识,心理、认知水平,低碳消费行为(包括低碳消费的高碳化、温室气体吸收源的保护、低碳产品的购买及使用行为)。表5各字母代表的含义同这里。 信度又为可靠性,是指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反映了测量工具的可靠性或稳定性。信度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内在信度指量表测量的是否是同一概念,即组成量表的题项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最常用的检验方法是克朗巴哈α系数(Cronbach Coefficient)。外在信度是指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测量时量表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最常用的检验方法是重测信度(又称再测信度)。本文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数对样本进行内在信度检验。克朗巴哈α系数在0-1之间,系数越大,表示测量的可信程度越大。一般认为,克朗巴哈α系数在0.9以上,表明量表的信度甚佳;克朗巴哈α系数在0.8-0.9,表明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克朗巴哈α系数在0.7-0.8,表明量表应做较大修订,但仍不失其价值。通常,克朗巴哈α系数在0.7以上,我们认为样本的可靠性可以接受。本文所研究问卷的信度见表4。信度分析显示,本问卷的解释变量各题项之间的信度系数都在0.7以上,被解释变量各题项之间的信度系数也都在0.7以上,这说明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表5 各组变量的克朗巴哈α系数 项目 A B C D EFG 克朗巴哈α系数 0.736 0.790 0.766 0.727 0.751 2.2.3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总体分析 2.2.3.1气候变暖感知和低碳消费知识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在对气候变暖感知题目的调查结果中,认可(包括同意和大致同意两项,下同)“我认为当前气候变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A1)的有472人,占比79.4%,认可“气候变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A3)的有371人,占比62.4%,认可“个人一直都非常关注气候变暖问题”(A2)的有353人,占比59.4%。与之相反,不认可(包括不太同意和不同意两项,下同)“我认为当前气候变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A1)的占比只有2.2%,不认可“气候变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A3)的占比5.8%,不认可“个人一直都非常关注气候变暖问题”(A2)的占比为6.4%。理论上来说,认可(A1)的比例应该与认可(A3)的比例大致相等,但调查结果却显示出认可(A1)的比认可(A3)的比例高,认可(A3)的又比认可(A2)的比例高,据我们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一是认可(A1)比例较高可能是因为居民经常听到或看到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新闻或类似信息,所以他们也这样认为,认可(A3)的比例低一些是因为居民确实还没感觉出温室效应对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温室 表6 城市居民对气候变暖感知和低碳消费知识各语句的认可度(单位:人/%) A1(均值4.168,标准差0.825) A2(均值3.716,标准差0.862) A3(均值3.805,标准差0.888) B1(均值3.741,标准差1.116) B2(均值3.530,标准差1.076) B3(均值3.450,标准差1.071) B4(均值3.359,标准差0.944)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同意 239 40.2 114 19.2 145 24.4 181 30.5 122 20.5 116 19.5 79 13.3 大致同意 233 39.2 239 40.2 226 38.0 181 30.5 190 32.0 164 27.6 158 26.6 一般 109 18.4 203 34.2 189 31.8 157 26.4 191 32.2 207 34.8 268 45.1 不太同意 9 1.5 34 5.7 30 5.1 47 7.9 63 10.6 85 14.3 75 12.6 不同意 4 0.7 4 0.7 4 0.7 28 4.7 28 4.7 22 3.7 14 2.4 合计 594 100.0 594 100.0 594 100.0 594 100.0 594 100.0 594 100.0 594 100.0 效应是渐慢的,不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剧烈变动);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居民言行不一,他们说他们认为气候变暖问题很严重且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只是他们从感觉上来说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一直关注气候变暖问题,这样就使得居民对(A2)的认可度小于(A1)和(A3)的认可度。 在低碳消费知识题项的调查结果中,同意“我知道什么是温室气体”(B1)的有181人,占比30.5%,同意“我知道如何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B2)的居民有122人,占比20.5%,同意“我知道什么是低碳产品和高碳产品” (B3)的居民有116人,占比19.5%,同意“我非常了解“低碳生活”或“低碳消费””(B4)的居民有79人,其占比13.3%,不同意(B1)、(B2)、(B3)、(B4)的居民占比都非常小,分别是4.7%、4.7%、3.7%、2.4%。这一题项的数据很合理,从逻辑上来讲,首先必须是知道了什么是温室气体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同意(B2)的比同意(B1)的比例低一些合理;其次,低碳产品和高碳产品的划分便于居民践行低碳消费行为,知道什么是低碳产品和高碳产品才能知道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可见同意(B2)和同意(B3)的比例基本持平亦合乎逻辑;最后,“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内涵比较复杂,温室气体、低碳产品和高碳产品只是“低碳消费”或“低碳生活”的一部分,对这些的了解并不代表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了解,并且对于此问题 认识的内部差异也非常小,仅为0.944,所以同意“非常了解“低碳消费”或“低碳生活””(B4)的人数最少可以理解。 2.2.3.2社会责任意识和心理认知水平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认同(包括得分为5和4的人,下同)“我有责任减少温室体的排放”(C1)的人有75.9%,认同“我愿意为温室气体的减排做出贡献”(C2)的人有84.0%,认同(C2)的比认同(C3)的多8.1%,由此可见,凡是愿意为温室气体的减排做贡献的人基本上都认为自己有责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二者比例基本相等。在心理、认知水平题项的调查结果中,只有9.8%的人不同意(得分为5的人)“我会跟随群体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D1),且只有8.1%的人同意(得分为1的人)“我会跟随群体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同意(得分为1的)“我会跟随别人购买当时我不必要的商品”(D4)的占比4.5%,由(D1)和(D4)的结果可知,绝大部分的人处于可塑状态,只要适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他们便会转向低碳化消费;认同(得分为1和2的人)“我会随时跟别人比较穿 C1(均值4.119,标准差0.870) C2(均值4.298,标准差0.766) D1(均值3.040,标准差1.052) D2(均值3.519,标准差1.079) D3(均值3.650,标准差1.120) D4(均值3.604,标准差1.116) D5(均值3.261,标准差1.096)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5 237 39.9 280 47.1 58 9.8 127 21.4 168 28.3 154 25.9 84 14.1 4 214 36.0 219 36.9 119 20.0 172 29.0 155 26.1 168 28.3 157 26.4 3 124 20.9 88 14.8 254 42.8 203 34.2 197 32.2 182 30.6 228 38.4 2 15 2.5 6 1.0 115 19.4 66 11.1 43 7.2 63 10.6 80 13.5 1 4 0.7 1 0.2 48 8.1 26 4.4 31 5.2 27 4.5 45 7.6 合计 594 100.00 594 100.00 594 100.00 594 100.00 594 100.00 594 100.00 594 100.00 表7 城市居民社会责任意识、心理、认知水平各语句的得分情况 (单位:人/%) 着或用品”(D2)的有92人,占比15.5%,认同(得分为1和2的人)“我会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一下而购买某些商品”(D3)的有74人,占比12.4%,可见炫耀性心理很重的人在人群中所占比重很小; 认同(得分为1和2的人)“我认为低碳消费降低消费质量或消费水平”(D5)的人占比21.1%,从反方面看则是绝大部分的人不认同“我认为低碳消费降低消费质量或消费水平”(D5),这说明了低碳消费在居民心里占据着比较积极的位置,这样,低碳消费的推行就有了比较坚挺的信念基础。 2.2.3.3居民高碳消费的低碳化分析 表8是居民日常高碳消费的低碳化情况。比较低碳(指得分为5和4的之和,下同)在50%以上的有“晚上回家我会把全部照明灯都打开 ”(E2)、“上班或上学时我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E3)、“夏天我会整日整夜开空调”(E4)、“我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或纸杯”(E5)、“洗碗洗菜时我习惯把水龙头开到最大”(E6)、“衣服穿过后我总是攒起来一块洗”(E8)、“衣物洗好后我总是自然晾干”(E9)和“如果看到公共场所有忘关水电现象我总是主动上前关闭”(E12)这八项,可见,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习惯是比较低碳的,这有利于低碳经济的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9 E10 E11 E12 % % % % % % % % % % % % 5 19.9 25.3 32.2 20.4 10.4 16.3 21.0 25.6 38.9 16.8 9.9 28.5 4 26.3 33.0 31.1 37.5 45.1 39.1 23.6 29.6 27.1 28.6 18.0 36.9 3 14.1 28.6 16.2 25.4 26.8 26.6 20.5 20.4 19.4 22.7 28.1 17.0 2 24.4 9.3 17.7 12.5 12.5 13.1 21.9 16.0 11.6 20.7 27.6 14.1 1 15.3 3.9 2.9 4.2 5.2 4.9 13.0 8.4 3.0 11.1 16.3 3.5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8 城市居民高碳消费的低碳化情况一览表 (单位:人/%) 发展。然而, “电脑短时间不用我会选择待机”(E1)的比较低碳比例仅为46.2%,原因可能是一些居民对待机状态不了解,认为待机后会影响工作,也可能是有些人图便利,认为电脑待机很麻烦;“电器使用完毕后我总是拔掉电源开关”(E7)的比较低碳占比为44.6%,其原因可能是:重复拔电源开关会影响插座的使用寿命,还有就是不拔电源也不会浪费几度电的思想在居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居民的购物行为并非都是计划性的,他们并不随时携带环保购物袋,且对年轻人来说,出门带袋子很麻烦,所以造成“出门购物我总是自带环保袋”(E10)的比较低碳比例仅为45.4%;“我总是将垃圾分类丢弃”(E11)的比较低碳比例仅为27.9%的主要原因如下:一居民对于某些垃圾的性质并不了解,二一些地方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建设不到位。 2.2.3.4居民对低碳产品的购买及使用和温室气体吸收源保护行为分析 表9是居民对低碳产品的购买及使用情况和对温室气体吸收源保护行为的调查结果。购买及使用低碳产品是低碳消费最直观的表现,是反映低碳消费状况的最佳指标选择。同意(包括得分为5和4的两项,下同)“购买电器时我会看节能指标从而选择节能电器”(F1)的占比为64.2%;认同“我总是购买节能灯、节能空调”(F2)的占比达66.7%;认同“家庭装修选用材料时,我会优先考虑环保节能的材料”(F3)的占比高达75.5%;认同“购买同类商品时我会优先考虑其包装可循环处理的”(F4)的占比仅为37.7%;认同“购买商品时我会考虑 F1(均值3.641,标准差1.231) F2(均值3.788,标准差1.145) F3(均值4.158,标准差0.908) F4(均值3.272,标准差1.024) F5(均值3.250,标准差1.072) G1(均值4.088,标准差0.960) G2(均值3.222,标准差1.150)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5 28.5 32.2 44.9 13.8 11.3 41.2 14.8 4 35.7 34.5 30.6 23.9 33.7 34.5 25.6 3 14.6 18.2 20.4 42.4 33.7 17.2 36.2 2 14.0 10.3 3.4 15.5 16.0 5.9 13.8 1 7.2 4.9 0.70 4.4 6.9 1.2 9.6 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表9 低碳购买和温室气体吸收源保护行为调查情况 (单位:人/%) 其环保与否”(F5)的占比为45.0%。由(F1)、(F2)和(F3)的数据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低碳、节能环保产品的支持率非常高。(F1)、(F2)、(F3)与(F5)的数据相差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有些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言行不一:他们确实已经购买了一些低碳产品,但他们说他们在购买时没考虑这些产品环保与否。(F4)的数据小,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主要考虑的是商品本身,并不太在意它的包装情况,所以为了促使消费者的行为更低碳则应该使所有可以采用可循环处理包装的商品都尽可能采用可循环处理的包装。 对于表9中温室气体吸收源保护行为的调查结果,认同(包括得分为5和4的两项,下同)“我时刻爱护城市的公共花草树木”(G1)的占比为75.7%,认同 “看见别人践踏采折公共花草树木我会上前阻止”(G2)的占比例仅为40.4%,可见城市居民在自己保护公共花草树木方面做的非常出色,但是他们中有很多人不会去关注其他人在这方面的行为做法,从而导致(G2)的比例比(G1)的比例低35.3%。这种行为表现与当前的社会风气有关。在当今社会中,如果随便管别人的事可能会招致一些祸事,所以居民为了自保,经常按自己的座右铭:“管好自己就行了,不要去管别人”行事,尤其是年轻一代人,他们确实是这样做的。对“看见别人践踏采折公共花草树木我会上前阻止”(G2)进行年龄分类,可以发现做到这些的基本上都是一些中年人及老年人,他们在样本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了30%。 2.2.3.5低碳消费的外部力量决定及居民对低碳产品价格的接受情况分析 在图5中,认同(1、2和3所占的比例和)“我愿意通过法律约束来实现低碳生活”的居民占比达到83.89%,可见法律在调整居民的行为方面作用非常大,我国居民对法律的支持率非常高,我们应该加快有关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方面的立法,通过法律约束来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由图6可知,政府在实施低碳经济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公众,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 图5 利用法律约束来实现低碳生活的认可情况 图6 在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的决定力量调查情况 通过观察图7可以发现,当低碳产品比普通产品的价格高出10%以下时会有42.23%的居民会购买低碳产品,而当低碳产品比普通产品的价格高出比例在10%-20%之间时有41.17%的居民会购买低碳产品。综合来看,当低碳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10%以内时,会有83.49%的居民购买低碳产品(在求这个合计数时,我们认为可以接受10%-20%之间价格的居民也会接受10%以内的价格)。 图7 低碳产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比例的接受度情况 2.3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3.1高碳消费低碳化的影响因素 表10是对影响居民高碳消费低碳化行为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的结果。由此表可以看出, 影响居民对高碳产品和高碳能源的减量化、高效使用行为的因素依次是社会责任意识、炫耀性心理、低碳消费知识、年龄和个人月收入。具体分析如下:(1)城市居民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差异,决定了他们高碳消费低碳化程度的不同,社会责任意识越强,他们就越倾向于节约资源,反之,则趋向于浪费;(2)炫耀性心理对居民高碳消费低碳化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心态平和的居民往往更注重低碳消费,喜欢攀比的居民则倾向于高碳消费;(3)对低碳消费知识了解丰富的居民倾向于高碳消费的低碳化;(4)年龄对高碳消费的低碳化影响也比较大,年龄越高,居民的高碳消费的低碳化倾向就越明显;(5)居民个人月收入越高就越倾向于高碳消费。其原因可能是此时居民的基本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居民收入越多消费也就越多,他们的碳排放也就越高。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可能会降低。但目前我国居民的人均月收入还没达到这样的点。比较表中各响因素的标准系数可以发现,炫耀性心理对居民高碳消费的低碳化影响最显著。 表10 高碳消费低碳化的影响因素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共线性统计量 系数b 标准误差 容差 VIF 常数项 社会责任意识 炫耀性心理 低碳消费知识 年龄 个人月收入 2.007 0.119 0.125 0.114 0.094 -0.078 0.140 0.025 0.021 0.028 0.021 0.020 0.203 0.232 0.178 0.191 -0.169 14.320 4.826 6.082 4.116 4.367 -3.97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801 0.975 0.758 0.737 0.784 1.249 1.026 1.319 1.356 1.276 相关系数R 判定系数R2 调整系数R2 0.447 0.199 0.192 F值 显著性水平 Durbin-Watson 28.147 0.000 1.921 2.3.2低碳产品的购买及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表11是对影响居民低碳购买及使用行为的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的结果。由表11看出,影响居民低碳产品购买及使用行为的因素主要为社会责任意识、炫耀性心理、年龄、气候变暖感知和从众心理。具体如下:(1)居民对环保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责任意识越强烈,他们就越倾向于购买与使用低碳产品;(2)居民的攀比心理越浓,越倾向于物质型消费 ,他们就越不注重购买与使用低碳产品;(3)年龄对居民的低碳购买及使用行为的影响显著,年龄越大,低碳购买及使用行为倾向就越明显;(4)居民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感知越强烈,他们就越倾向于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5)从众心理对居民的低碳购买行为的影响显著,居民越是受其他人影响则其高碳购买的倾向就越大、购买低碳产品的机率就越小。相反,不受他人影响,能够拥有自己独立想法的居民往往更倾向于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 表11 低碳产品的购买及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共线性统计量 系数b 标准误差 容差 VIF 常数项 社会责任意识 炫耀性心理 年龄 气候变暖感知 从众心理 1.444 0.219 0.073 0.107 0.099 0.095 0.180 0.031 0.034 0.023 0.035 0.039 0.297 0.108 0.173 0.122 0.123 8.002 7.095 2.132 4.601 2.862 2.44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786 0.533 0.973 0.759 0.545 1.272 1.877 1.028 1.318 1.834 相关系数R 判定系数R2 调整系数R2 0.472 0.222 0.216 F值 显著性水平 Durbin-Watson 32.335 0.000 1.844 2.3.3温室气体吸收源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 由表12知,影响居民温室气体吸收源保护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低碳消费知识、社会责任意识、炫耀性心理和性别。具体分析如下:(1)居民的低碳消费知识越丰富,就越懂得保护温室气体吸收源的重要性,越倾向于保护温室气体的吸收源;(2)居民对环保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责任意识越强烈,他们就会更多的保护温室气体的吸收源;(3)炫耀性心理对居民的温室气体吸收源的保护行为有显著影响,居民的炫耀性心理越浓,就越不注重对温室气体吸收源的保护;(4)性别对居民温室气体吸收源保护行为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女性比男性更注重温室气体吸收源的保护,这可能是由女性比男性的感情更细腻造成的,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加珍爱外界的事物。比较这四个方面可以发现,低碳消费知识对居民保护温室气体吸收源行为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社会责任意识、性别、炫耀性心理。 表12 温室气体吸收源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共线性统计量 系数b 标准误差 容差 VIF 常数项 低碳消费知识 社会责任意识 炫耀性心理 性别 1.291 0.308 0.186 0.091 0.135 0.227 0.046 0.042 0.035 0.068 0.285 0.189 0.100 0.076 5.684 6.740 4.461 2.627 1.99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803 0.797 0.984 0.991 1.246 1.255 1.017 1.009 相关系数R 判定系数R2 调整系数R2 0.436 0.190 0.184 F值 显著性水平 Durbin-Watson 33.228 0.000 1.625 第三章 结论及公共政策启示 3.1结论 通过比较表10、表11、表12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意识和炫耀性心理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三方面的影响都比较显著,低碳消费知识和年龄对居民低碳消费的两方面影响显著。从众心理和气候变暖感知对居民的低碳购买及使用行为影响也比较显著。具体如下: 1.对于气候变暖感知,居民对各题项的总体认同比例在60%左右。可见大多数的居民已经认识到气候变暖的严重后果和严峻形势。但调查结果显示,一些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致他们经常忽视或忘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低碳消费。 2.对于低碳消费知识,居民对各题项的认同比例50%左右,不认同的比例在15%左右,同时居民对各题项回答“一般”的比例在30%左右。可见,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低碳消费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如果考虑到居民可能存在夸大自己知识存量的倾向,则消费者的低碳消费知识是非常欠缺的。 3.对于社会责任意识,认为自己愿意为低碳减排做出贡献的比例达到84%,但是认为自己有责任的比例是75%。究其原因是,部分居民内心深处存在微妙的心理变化:贡献我愿意做,但是要把这个作为义务我不愿意。 4.对于心理意识,认同炫耀性消费的占比5.2%,不认同炫耀性消费的人占比28.3%,可见绝大部分的人处于可塑状态。对于从众心理,20%左右的人会跟随其他人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跟风心理是中国居民的一大特征,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 5.对于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居民的高碳消费的低碳化行为和低碳产品的购买及使用行为的倾向也相应增加,原因可能是:(1)一些年轻人可能忙于学习、工作和事业,对气候变暖问题不像年长者那样关心,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比较弱,但炫耀性心理比较重,不太注重高碳消费的低碳化行为和对低碳产品的购买及使用行为; (2)年长者多为经历过穷苦日子的人,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了解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他们大多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对高碳消费的低碳化行为和低碳产品的购买及使用行为也比较注重。 3.2 政策启示 3.2.1政府行政方面 由图5和图6可知,政府在构建低碳社会方面作用最大,为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对影响居民进行低碳消费的各种因素给予一定的关注,并对居民的各种消费行为给予适时的合理指导,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1.1气候变暖感知方面 由上文分析可知,居民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可能会引起其购买和消费行为的转变。因此,政策制定者应通过多种媒介加强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宣传,切实改变居民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感知,这将有助于促使城市居民加强对高碳产品或高碳能源的减量化和高效使用、增加对低碳产品的购买与使用;更注意对各种温室气体吸收源的保护。一方面,政府应告知城市居民气候变暖问题的确实存在并且已经对环境和人类生存的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另一方面,政府应说服城市居民,使其认识到其他们的低碳消费行为对城市环境绩效存在直接的影响。只有使城市居民认识到其消费行为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之间存在的切实联系,(如滥用高碳产品和高碳资源,对温室气体吸收源保护的漠不关心会增加空气中CO2的存量,而高碳产品或高碳能源减量化和高效使用的行为、各种温室气体吸收源的保护行为以及低碳产品的购买与使用行为才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才可能使其消费行为转向低碳化的消费行为。 3.2.1.2低碳消费知识方面 鉴于低碳消费知识对高碳产品或高碳能源减量化和高效使用的行为、各种温室气体吸收源的保护行为倾向有显著影响,政策制定者应加大对居民传播低碳消费知识(如关于可循环处理包装、可生物降解材料、环境标志、绿色产品、低碳技术等的相关知识)的力度。这种做法既有信息告知的作用,也有消费引导的作用。它有助于强化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与行为,时时提醒人们在购买过程中注意产品和包装的循环问题,在使用高碳产品过程中时刻注意节约和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对绿色植物的保护和培植,把低碳消费行为变成“习惯”。 3.2.2市场方面 3.2.2.1市场价格方面 由图7可以知道居民对于低碳产品的价格接受情况。对于低碳产品和低碳资源的价格,政府应该加强监管,保证低碳产品和低碳资源的价格比普通产品或高碳资源的价格高出比例在10%以内。由于低碳产品或低碳资源的研发和使用成本比较高,政府应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这种扶持包括税收优惠和财政支付。当政府给予低碳行业的企业一定的补助时,企业可以在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低碳产品或低碳资源时仍然有利可图,这样企业便有了继续研发和生产低碳产品的动机。 3.2.2.2市场细分方面 政府在实施公共政策、变革公共行为的过程中,应进行有效地市场细分,选择特定的目标市场重点实施,这有助于实现以较低的政策成本获得较好的政策收益。如年龄是影响居民高碳消费低碳化和低碳产品的购买与使用行为的主要因素,年轻人更少地进行高碳消费低碳化和低碳产品的购买与使用行为。同时,年轻人属于消费主体,消费的绝对比重大。因此,政策制定者应着重加强对年轻人低碳消费行为的沟通和引导。 3.2.3.家庭教育方面 由前文分析可知,年长者较年轻者跟倾向于进行低碳消费,这是他们曾经艰苦的生活经验促成。鉴于时下大多数居民都懂得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良好现象,我们觉得引导居民进行低碳消费可以从家庭教育入手。 从众心理和炫耀性心理是影响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年长者应教育其子女拥有自己独立性的想法,为人处世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的为了炫“身份”、炫“财富”或者为了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而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消费,应该教育年轻者保持淡然的生活态度。应该教育年轻者消费时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要树立生态责任观。 如果改变不了家庭成员的炫心理和从众,那就要尽可能的转变其炫或追随的对象,使其从炫高碳转向炫低碳。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协助。政府应该尽快给低碳消费一定位,推低碳消费为一种时尚,充分利用居民的炫心理。 参考文献 [1] 王建明:《消费者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为及其影响机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 尹世杰. 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J]. 求索,2000 (6) : 14 - 15. [3] Peattie K.Green marketing[M].London.Pitman Publi3hing.I 992. [4] 麦克尔•杰伊•波隆斯基、阿尔玛•明图•威蒙萨特.环境营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0-82. [5] Schwepker C.H,& Cornwell T.B. An Examination of Ecologically Concerned Consumers and Their Intention to Purchase Ecologically Packaged Products [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1991, (10):77–101. [6] Roberts J., & Straughan R. Environmental Segmentation Alternatives: a Look at Green Consumer Behavior in the New Millennium [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99,,(16): 558-575. [7] 王建明,城市居民的循环型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消费经济,2007,2.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研究居民低碳消费的行为以期找到影响其行为的因素,进而找出促使居民消费行为低碳化的途径,最终为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减缓做出贡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问卷设计比较科学,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 先进性:本论文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学术界鲜有对居民低碳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 独特之处:本论文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指出了从众心理和炫耀性消费心理的重要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助于政府低碳经济的推行,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作品摘要

在全球低碳大背景下,低碳问题的考察与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对低碳问题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企业的生产型排放方面,鲜有对居民微观消费行为中碳排放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本文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居民的日常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在获得实际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量经济学方法对居民日常消费行为的低碳化程度以及影响其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旨在解决三个问题:一测度居民日常消费行为的低碳化状况;二寻找和分析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三是寻找促使居民消费行为低碳化的有效途径。 本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stepwise)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后得出,社会心理意识、炫耀性心理对低碳消费的三方面内容都具有显著影响:社会责任意识越强烈,居民就越倾向于低碳消费,居民的炫耀性心理越浓烈,则他们就越不注重低碳消费;年龄、从众心理、低碳消费知识以及气候变暖感知对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也有影响,但它们并不同时对低碳消费的三方面起作用。炫耀性心理和从众心理具有两面性,政府在采取政策推行低碳消费时应充分利用居民的炫耀性心理和从众心理。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通过了校赛,进入了浙江省挑战杯省赛。

参考文献

[1] 王建明:《消费者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为及其影响机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 尹世杰. 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J]. 求索,2000 (6) : 14 - 15. [3] Peattie K.Green marketing[M].London.Pitman Publi3hing.I 992. [4] 麦克尔•杰伊•波隆斯基、阿尔玛•明图•威蒙萨特.环境营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0-82. [5] Schwepker C.H,& Cornwell T.B. An Examination of Ecologically Concerned Consumers and Their Intention to Purchase Ecologically Packaged Products [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1991, (10):77–101. [6] Roberts J., & Straughan R. Environmental Segmentation Alternatives: a Look at Green Consumer Behavior in the New Millennium [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99,,(16): 558-575. [7] 王建明,城市居民的循环型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消费经济,2007,2.

调查方式

面对面一对一的实地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确定影响公众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是促进公众进行低碳消费的核心问题。目前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比较少,但是与其相关的研究比较多, 总结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得出:人口统计变量、认知变量、个性变量、社会情境变量以及心理类变量等。一、人口统计因素 人口统计变量即个人信息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个人月均收入或家庭月均收入等。 1. 收入方面 朱洪革、佟立冬(2009)通过对城镇居民的生态消费意愿进行差异分析得出收入水平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水平有显著差异。凤振华等(2010)指出收入水平对居民生活方式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大,高收入水平居民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低收入水平居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且收入水平越高,二氧化碳排放结构越多样化。 2.教育水平 杨凡(2009)指出,个人观念行为大多是后天形成的,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受教育较多、有较高素质的人会自觉保护环境,进行绿色消费。曾宇容、王洁(2009)指出年级对绿色消费态度存在差异,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消费存在显著差异,且态度不断得到强化。胡小军等调研发现,在受教育程度对消费定位的影响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受访者更倾向于买更好的车。 3.年龄和性别方面 黎建新(2007)的研究也显示,年龄与利他性购买行为没有相关关系。此外,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和绿色消费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有时是显著正相关。换句话说,年龄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发生了反方向的变化,绿色消费者的平均年龄变得更大。 2.炫耀性消费或面子消费 炫耀性消费或面子消费是导致高碳消费的主要原因。刘志梅(2009)通过对广东奢侈品消费的研究指出中国奢侈品消费群相当年轻,这一群体希望通过奢侈品来显示自己的高雅品位。林升栋(2006)对消费者对人际影响的敏感度进行研究后,指出人际影响使得个体关注外在表现出来的自我,并引发社交焦虑感。 3.消费者的低碳环保认知水平 消费者的低碳环保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公众的低碳购买意愿,进而影响其消费行为。朱洪革、佟立冬(2009)对城镇居民的生态消费意愿通过交叉分析得出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与其对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成正相关关系,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支付意愿水平也明显提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