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黄石六个村的调查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土地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三农问题”目前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农业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农村社会的繁荣,从本质上讲都是在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有效配置基础上实现的。从实际情况分析,我们对当地进行了调查。
- 详细介绍:
- 土地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三农问题”目前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农业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农村社会的繁荣,从本质上讲都是在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有效配置基础上实现的。近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等因素使得允许农村土地流转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理想选择,但土地流转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政界学界都应当重视对农村土地流转基本问题的研究,认识土地流转产权主体不清的问题、加强土地流转后的使用问题、严格土地流转过程的监管、科学制定土地流转价格、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后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流转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是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一个实际步骤。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一方面,有利于土地相对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从土地转让中获得财产性收入,有利于资本积累,促进农民向城市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从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根据实际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加快农村上地流转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基本思路: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重点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规范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从当地的研究出发,发掘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进行科学的抽样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采用科学的资料收集方法;采用SPSS社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①研究内容创新:文章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②分析方法创新,本研究对获得的调查资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特别是采用了SPSS社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③研究的视角独特,从微观上对所研究的农户进行分析,再提出切实可行的宏观政策。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文以调查实践为基础,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立足黄石实际,从黄石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战略意图出发,对当地的土地地流转现状及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给出了促进黄石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这些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政策,以进一步优化黄石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 农村土地流转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伸和发展,加大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合理、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不仅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而且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村土地流转虽已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土地流转形式以转包为主、受让对象表现出“两多两少”、受让时间周期较短、补偿标准不合理、农民对待土地流转的态度差异较大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缺乏对土地的全面认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土地利用层次偏低、结构单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措施不完善;政府在农地市场管理中的缺位和越位等因素,是阻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因此,应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转变传统观念,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政府要将“作为”与“无为”相结合等方面入手,以保障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本文获得湖北师范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0年获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 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学术论文类三等奖
参考文献
- 1、黄石统计局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黄石年鉴——国土资源局,2009 3、黄石年鉴——陈贵镇,2009 4、黄石年鉴——阳新县,2009 5、刘书楷,张月蓉.土地经济学原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钱忠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国 风.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分析[M].商务印书馆,2000. 8、陈吉文.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9、王克强,王洪卫,刘红梅. 《土地经济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10、刘豪兴. 《农村社会学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调查方式
- 本研究是通过走访、问卷、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 集体组织的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内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有:①土地流转的必要性研究。代表者有姚洋,他认为在一个理想的新古典框架中,土地和任何其他要素一样,自由流转总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能反过来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已有的实证研究也证实,土地交易权的限制对土地产出率具有负面影响,其影响途径是降低要素配置效率和减少农户对土地的长期投入。②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研究。如陈永志、黄丽萍(2007)认为相对价格的变动、对潜在利润的追求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内在动力;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规模化经营的相对优势达到或超过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价格以及清晰稳定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外部条件。张红宇(2002)认为大量数据观察表明,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发生率一直偏低,要将土地视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按市场效率原则进行资源配置:明确土地使用权的权属关系,发育农村要素市场,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建立社区保障制度,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为土地使用权流转创造积极的条件。③土地流转的规则和模式研究。如钱良信(2002)认为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是必须坚持长期稳定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合理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的原则。李秉溶和谢玉仁于1998年对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他们把农地使用权的模式分为两个大类:分散流转和集中流转。在分散流转中,又可以分为转包、出租、转让、抵押、拍卖等五种形式;集中流转可概括为“两田制”、经营权股份合作制、反租倒包、四荒经营权拍卖等。而黄祖辉、傅厦仙(2001)则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浙江省为例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股份合作制这一模式,推动了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进一步形成,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非农产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一项制度创新,它有效解决了该地区较为普遍的农业兼业化以及农业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偏重于理论研究,主要是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可行性、动力、模式等,实证研究不足,尤其缺乏个案分析,对于现在土地流转的现状没有进行深入了解,更没有就特定地区的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课题从实证出发,结合理论研究,对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其影响进行剖析、研究就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