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新型L-丙氨酸衍生物凝胶因子合成及性能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能源化工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成功地合成了新型凝胶因子:N-苄氧羰基-N′-十六烷酰肼-L-丙氨酸。对其凝胶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具有很强的成胶能力及所成凝胶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又通过先进的分析表征:氢键和疏水作用是该凝胶因子成胶的主要驱动力。其在有机溶剂中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通过体外模拟释放的研究表明:由该凝胶因子生成的凝胶具有控制药物进行缓慢释放的作用。为研究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具有积极的意义。
- 详细介绍:
- 某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低浓度下能使大多数有机溶剂形成凝胶。而这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凝胶因子。凝胶因子是通过分子间氢键、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分子间非共价键互相作用,自组装形成丝状、纤维状继而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阻止了溶剂分子的流动,从而使整个体系形成凝胶。研究凝胶在药物缓释、模板合成纳米材料和外界刺激响应性凝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运用L-丙氨酸乙酯盐酸盐、氯...(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作品撰写的目的:(1)深入研究凝胶因子的新的方向和内容,希望发现新型的凝胶因子,使其形成凝胶应用药物载体,控制药物缓慢释放。(2)以多种光谱学手段准确表征凝胶因子的结构并研究凝胶的性能、结构及形成凝胶的驱动力。 作品撰写的基本思路:(1)合成新型凝胶因子。(2)研究凝胶的性能。(3)用FT-IR、SEM及X-射线衍射对凝胶微观结构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4)进行体外模拟药物释放的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1)运用先进的分析手段对有机凝胶的性质、微观结构及作用机理进行表征。(2)本研究对于提供一种新的药物载体具有积极义。 作品的独特之处:(1)首次合成凝胶因子N-苄氧羰基-N′-十六烷酰肼-L-丙氨酸。(2) 研究了其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凝胶的结构,发现凝胶间形成了以丝状纤维为主的三维网络结构。(3)体外模拟释放的研究证实了得到的凝胶能有效控制药物缓慢释放。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新型凝胶因子的合成和微观结构的表征为以后合成其它类凝胶因子,探讨其形成凝胶的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所合成的凝胶因子能有效控制药物进行缓慢释放,提高了药物利用度,为提供一种全新的给药系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3)本课题合成凝胶因子的方法简单,原料价格便宜,为研究一种廉价、新颖的药物载体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 利用L-丙氨酸乙酯盐酸盐、氯甲酸苄酯、水合肼、十六烷酰氯等为原料合成凝胶因子:N-苄氧羰基-N′-十六烷酰肼-L-丙氨酸。通过红外和核磁,佐证了目的产物。对其凝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凝胶因子在甲苯、二甲苯、大豆油等溶剂中能形成凝胶,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由FT-IR表明:氢键和疏水作用是该化合物成胶的主要驱动力。而SEM表明:凝胶因子在凝胶中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而随着凝...(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
- (1)已经向《Russian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俄罗斯物理化学学报)投稿,正在审稿中。
鉴定结果
- 经科技查新工作站鉴定结果为:“新型凝胶因子:N-苄氧羰基-N′-十六烷酰肼-L-丙氨酸”国内未见相同文献报道。 详细内容见科技查新报告(见附件一)
参考文献
- [1] 黎坚,王理,殷以华等.自组装凝胶的原位光聚合及其聚合物研究.化学学报[J],2002,60(9):1700-1706. [2] 王传胜,刘鹏飞,石中亮等.单链型L-苯丙氨酸衍生物凝胶因子及体外释放的研究.沈阳化工学院学报[J],2009,23(2):97-100. [3] 冯桂龙,洪亮.一种L-苯丙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凝胶化研究.井冈山大学学报[J],2010,31(6)...(查看更多)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自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Flory对凝胶有了准确的定义以来,人们开始了对凝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凝胶的结构、性能、应用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例如,凝胶在制备敏感性材料、无机纳米材料、固体燃料、固体电解质、药物载体等方面的应用,一直处于化学领域研究的前沿。 Shinkai 课题组报道了一系列基于偶氮苯、胆固醇等凝胶因子,在不同紫外光照下由于凝胶因子异构化的原因使凝胶具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