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三焦发微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三焦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六腑之一,由于没有一个实质脏器与其相对应,历来一直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三焦之争肇始于《内》、《难》,后世两千余年来一直聚讼不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感于此,我们从三焦的基本含义和三焦的功能入手作为探究三焦实质的切入点,提出将部位三焦划分为五焦这一观点。揭示了以五焦来统领部位之三焦和六腑之三焦的先进性及其对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
详细介绍:
三焦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六腑之一,具有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的功能。由于其不同于其它五腑,没有一个实质脏器来和其相对应,故历来一直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后世诸家之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传统的中医学中,三焦的基本含义有四:一是六腑之一的脏器三焦;二是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的部位三焦;三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的辨证三焦;四是指十二经脉中的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具有通行元气、运化水液、运行水谷的功能。 就部位三焦而言,笔者认为当分为五焦为宜。上焦心肺,下焦为肾,脾胃为左焦,肝胆为右焦,中焦为气血阴阳、物质能量交换,沟通往来之场所,为五脏之共用。以五焦来统领部位之三焦和六腑之三焦,则并行而不悖,既属有名之府,又有无形之用。无形寄有形之中,有形含无形之内。心肺居上焦,肺为清肃之脏,其气肃降,不降则为咳为喘。心为火脏,心火下降,不降则肾之寒水不得其温,必泛滥而发奔豚。肾属水脏居下焦,肾水上承与心火相交,呈交泰之势。脾胃居左焦,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生非独为自用,必将气上承于肺,血右输于肝,五谷之精下藏于肾。肝胆居右焦,肝藏血而主疏泄,所藏亦不能私享,通过疏泄的作用,供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无论是病理还是生理都可以概括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系统来论述,而横纵两个系统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以体用来划分人体横纵两个系统的话是以横向系统为体,以纵向系统为用的。 前贤三焦形质之争,乃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说三焦有名有形者看到的是体,道三焦有名无形者人看到的是用。然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体用密不可分,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的五脏六腑俱属有名无形,而又属有名有形。有形者乃其体,无形者乃其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三焦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六腑之一,由于没有一个实质脏器与其相对应,历来一直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三焦之争肇始于《内》、《难》,后世两千余年来一直聚讼不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有感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焚膏继晷,夜以继日,上溯《内》、《难》之旨,下继诸家之说,从三焦的基本含义和三焦的功能入手作为探究三焦实质的切入点,始悟人身之三焦当为五焦,既属有名之府,又有无形之用。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立足于“三焦形名”这一两千余年来争论不休的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五焦之说。发前人所未备,述前人所未迨。以五焦来代替三焦,不仅可以说明六腑之三焦的生理功能,亦与部位之三焦的生理功能不相违背。提出将人体系统分为横纵两个系统。以左、中、右三焦的病理演化过程来指导内伤杂病的辩证论治。丰富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所提出来的五焦之说,不敢说解决了中医学两千余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三焦形质”之争,但确实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另外,本文提出来的将人体分为横纵两个系统来论述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和病理改变。并通过横纵两个系统的对比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胆主藏气这一理论。从而解决了《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一命题之争。

学术论文摘要

三焦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六腑之一,由于没有一个实质脏器与其相对应,历来一直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三焦之争肇始于《内》、《难》,后世两千余年来一直聚讼不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感于此,我们从三焦的基本含义和三焦的功能入手作为探究三焦实质的切入点,提出将部位三焦划分为五焦这一观点。揭示了以五焦来统领部位之三焦和六腑之三焦的先进性及其对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由五焦之说进而推演出将人体系统分为横纵两个系统。并且通过横纵两个系统的对比研究,推演络绎出原来中医学理论当中没有论述过的某些脏腑的功能。指出三焦之争的实质乃是由于前贤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导致。说三焦有名有形者看到的是体,道三焦有名无形者人看到的是用。同样人体的五脏六腑俱属有名无形,而又属有名有形。有形者乃其体,无形者乃其用,体用密不可分。最后阐述了体用、纵横学说对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获奖情况

未曾发表。

鉴定结果

本文立意新颖,针对三焦形名这一千余年了一直争论不休的议题,提出了五焦之说。观点明确,论证清楚,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所提出来的胆主藏气的这一观点,丰富了中医学脏腑学说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2 《难经》 四川: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 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 华佗《中藏经》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 虞抟《医学正传》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 6 滑寿《难经本义》北京:人民卫生书版社,1963 7 张景岳 《景岳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8 喻昌《医门法律》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9 张元素 《医学启源》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10 李时珍 《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1 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 12唐宗海 《血证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3 熊十力 《新唯识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诸如通行元气、疏通水道等。又由于三焦是胸腹腔的一个大府,上、中、下分布的部位包括了其它脏腑,故三焦又包括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生理特点”。在“解剖形态”中说:“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与‘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的看法。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五脏六腑之中,唯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三焦有‘孤腑’之称。关于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一致认为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和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归属中焦,但因其在生理功能上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划归下焦。按其部位划分的上、中、下三焦的概念,实际上已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