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稻蟹共生稻田水体水生动物群落初步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项目通过稻蟹共生田间试验,利用水生动物取样的方法,对稻蟹共生中稻田水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生动物的种类数与放蟹密度有关,放蟹越多,种类数越少,水源区最少;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和生物量均按水源区、对照区、少蟹区、多蟹区的顺序下降。用Margalef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各处理的多样性指数,以对照稻田的多样性指数为最高,水源区和放蟹的稻田均不高,放蟹越多,多样性指数越低。
详细介绍:
稻蟹共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系统,目前有关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水生动物群落研究还很少。本研究表明,在稻蟹共生生态系统中,随着放蟹数量的增加,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减少,且稻田水生动物种类出现频次的分布符合C.Raunkiaer频度定律。总体而言,稻蟹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水生动物群落的类群关系趋向平衡和稳定,是向良性方向发展的。传统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较弱,稻田人工属性较强,低频度的种类的数目并不高,随着放蟹和放蟹数量的增加,低频度种类的数目增加,高频度种类的数目减少,水生动物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减弱,预示着放蟹后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增强。 稻田水体作为河蟹重要的生活环境,稻蟹共生水体环境的研究应该是该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水生动物是河蟹重要的天然饵料,研究稻蟹共生对稻田水生动物种类、数量、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可合理确定放蟹数量、提高稻蟹共生经济效益,规范稻蟹共生技术,进一步促进稻蟹共生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也为稻蟹共生水体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品图片

  • 稻蟹共生稻田水体水生动物群落初步研究
  • 稻蟹共生稻田水体水生动物群落初步研究
  • 稻蟹共生稻田水体水生动物群落初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目的: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利用水生动物取样的方法,对稻蟹共生中稻田水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讨稻蟹共生对稻田水体生态系统的作用,为稻田河蟹放养、合理利用与规范宁夏稻蟹共生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基本思路: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稻蟹共生水体水生动物的种类组成、水生动物数量及多样性和水生动物的生物量,进一步分析稻蟹共生对稻田水生动物的影响。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项目首次对宁夏引黄灌区的稻蟹共生稻田水生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 (2)本项目针对宁夏引黄灌区稻田条件,研究放养河蟹对稻田水生动物物群落的影响。 (3)本项目将对稻蟹共生稻田水生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较全面地研究,紧密结合宁夏稻蟹共生技术试验示范,为规范宁夏稻蟹共生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稻蟹共生对稻田水生动物种类、数量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为稻蟹共生水体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此外,水生动物作为河蟹重要的饵料来源,本研究亦为合理确定河蟹放养数量、规范稻蟹共生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进一步提高稻蟹共生经济效益提供可能。

学术论文摘要

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利用水生动物取样的方法,对稻蟹共生中稻田水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生动物的种类数与放蟹密度有关,放蟹越多,种类数越少,水源区最少;不放蟹稻田水生动物种类数平均为18.3种,放蟹300只的为18.7种,放蟹450只的为15种,进水口水源区最少,为13种。且稻田水生动物种类出现频次的分布符合C.Raunkiaer频度定律。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和生物量均按水源区、对照区、300只蟹区、450只蟹区的顺序下降,其水生动物的平均数目分别为2849个/L、2620个/L、1762个/L、2085个/L。不同稻田生态系统水样水生动物的生物量分别为进水口539.5mg/L、不放蟹稻田400mg/L、放蟹300只331.6 mg/L、放蟹450只132.7 mg/L。用Margalef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各处理的多样性指数,以对照稻田的多样性指数1.96为最高,放蟹300只为1.87,放蟹450只为1.70,水源区为1.35。放蟹越多,多样性指数越低。

获奖情况

获第七届“挑战杯”宁夏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甄若宏,王强盛,沈晓昆,等.我国稻渔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J].农村生态环境,2004,20(4):1-5. [2] 杨凤萍,霍中洋,张洪程.稻渔共作复合生态模式下中华绒螯蟹生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07(5):167-171. [3] 郑永华,邓国彬,卢光敏.稻渔复合生态经济效益的初步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7,8(4):431-434. [4] 杨勇,张洪程,胡小军.稻渔(蟹)共作系统中水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的研究Ⅰ.不同稻作方式的特性与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04(2):7-9. [5] 杨勇,张洪程,杨凤萍.稻渔(蟹)共作系统中水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的研究Ⅱ.稻蟹生育与季节优化同步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04(3):14-17. [6] 刘蔚秋,王永繁,徐润林.生物防治稻田与普通稻田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59-62. [7] 王缨,雷慰慈.稻田种样模式生态效益研究[J].生态学报,2000,20(2):311-316.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稻鱼共生理论的提出和有关部门的倡导,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方式大面积的稻田养鱼。上世纪90年代,稻蟹共生技术在辽宁省盘锦市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与推广。相关研究表明:稻蟹共生具有改善水稻群体结构、控虫除草、消灭孑孓(蚊子幼虫)与改善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及提高稻米品质等方面作用。在水稻产量保持或略增基础上,亩产河蟹20公斤,显著的经济效益使该技术迅速在国内大面积应用与推广。 2009年,宁夏水产研究所在宁夏引黄灌区开展了稻蟹共生技术试验示范,在贺兰县、中卫市、青铜峡市建立了三个试验示范点,初步取得了成功,亩产河蟹20kg,平均规格达100g。2010年,自治区将稻田养蟹项目列为渔业重点示范推广项目,推广5万亩,规划在5年内发展到25万亩。 但是,同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样,稻蟹共生虽有生产实践方面先进的优势,但多停留在生产经验的水平上,缺少规律性的认识,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不利于技术与生产成果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稻蟹共生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试验研究,尽快建立起稻蟹共生生态学理论与生产技术体系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稻蟹产业在宁夏的快速发展要求必须以相关科学研究及成果为基础,相关配套技术作为支撑。我国对稻蟹共生技术研究研究领域亦相当广泛,但目前对稻蟹共生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田间工程建设技术、稻蟹共生模式下水稻栽培与施肥施药技术、河蟹的放养规格与密度、河蟹饵料与投喂管理等方面,而对于稻蟹共生的中河蟹“耕耘”作用及放养河蟹后后对稻田水生生物群落影响研究则不多。相关研究表明,稻蟹共生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和总钾分别比对照区增加44.52% ~ 51.75% 、43.75% ~ 44.83% 和41.86%~47.93%,溶解氧比灌溉水增加17.3%~23.9%,稻蟹共生改善了稻田水体生态环境,但尚未就稻田水生生物变化做进一步的研究。有关稻蟹复合系统研究表明,稻田放蟹能改善稻田水体环境,增加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种类数量,但未就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量进行探讨,有必要对稻蟹共生稻田水体水生生物群落进行分类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