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前臂、手掌动脉三维空间构筑显示法的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临床显示严重外伤所致上臂、前臂动脉及手掌动脉弓或手背血管网毁损较难处理,上肢血管丰富,动脉交通吻合复杂,为进一步提高手创伤修复的成功率,动脉的成功修复,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本课题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点插管灌注法制作上肢离体标本,将实物 — 前臂、手掌动脉转化为数字化过程。试图为上肢创伤修复提供直观细致的局部循环标本
详细介绍:
前臂和手创伤的发病率与致残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与压力,同时前臂和手的结构相当精巧,其创伤需要进行精细的修复与重建。因此,本课题组将采用改良的血管标示技术,结合现代影像手段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前臂和手掌的动脉分布,进行三维立体构筑与重建,为临床外科特别是手外科提供解剖学三维立体资料。 本次所展出的作品名称是上肢血管铸型标本,此作品技术是通过改良解剖学铸型技术中的血管标示技术所得出的,该作品属于单一肢体管道铸型单一器官或肢体的动脉管道的铸型是通过对单一器官或肢体的离体灌注填充剂后,进行腐蚀冲洗修复等处理,制作出的标本重点突出某一部位的动脉管道立体构筑。传统四肢管道铸型的插管多采用单点注射,而多点注射多在多器官的血液供应铸型上,如:心、脑、肾、子宫等。但由于上臂与前臂的血管直径较粗,其周围有强大的肌肉和筋膜组织的支持和保护,相对于手掌的微细血管而言,上臂与前臂的血管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因此不能用单一相同的灌注压进行手掌微细血管的灌注,所以本实验改进了传统的作法,在腋动脉处行其向远心端单向插管,桡动脉与尺动脉在手腕部行近心端和远心端单向插管,这样多位点插管灌注注射可以保持上臂、前臂及手掌灌注压力的平衡,既保证了上臂与前臂血管的饱满充盈又避免了手掌微细血管因压力过大涨破血管致填充剂外溢的现象,确保了铸型的充分与美观。使上肢铸型标本结构完整,不仅可以看到整体上肢的血管主干,分枝的道路、方向和分布,同样可以看到上肢区域的具体血管供应情况,为临床手外科提供可靠的形态学基础,同时也为基础医学研究和教学、人体科技科普宣传奠定基础。

作品图片

  • 前臂、手掌动脉三维空间构筑显示法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前臂和手创伤的发病率与致残率较高且前臂和手的结构相当精巧,其创伤需要进行精细的修复与重建,为此本课题组将采用改良的血管标示技术,结合影像技术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前臂和手掌的动脉进行三维立体构筑与重建,旨在为临床手外科提供解剖学三维立体资料。 基本思路 1.材料的选择 2.腐蚀灌注 3.CT扫描 4.通过mimics10.0软件进行前臂、手掌三维重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前臂和手的结构相当精巧,其创伤需要精细的修复与重建。深入地研究其小血管的分布,已成为当今解剖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对于人体局部小血管,特别是前臂、手掌血管构建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加之应用当前最新的三维连续动态观察技术,重建前臂、手掌立体动脉网络系统为人体结构的研究从二维观察进入三维结构,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前臂和手创伤的发病率与致残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与压力,同时前臂和手的结构相当精巧,其创伤需要进行精细而复杂的修复与重建。而前臂和手的手术重建修复过程中,临床医生非常重视其血管构筑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课题组将采用改良的血管标示技术,结合现代影像手段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前臂和手掌的动脉分布,进行三维立体构筑与重建,为临床外科特别是手外科提供解剖学三维立体资料。

学术论文摘要

【摘要】 目的 研究显示上肢动脉铸型标本方法,为临床应用及教科研提供直观细致的局部循环标本。方法 截取新鲜成人尸上肢6例,从腋动脉、尺动脉及桡动脉分别向肢体两端进行多点灌注牙托、过氯乙烯等填充剂,然后进行腐蚀冲洗处理。结果 上肢动脉铸型标本外形美观,具有结构完整性和连续性,血管分支毗邻关系明确,疏密有度。 结论 采用沿动脉管道多点插管灌注法是制作上肢动脉铸型标本较为有效的方法。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一、现有的技术: 1.新鲜标本的防腐灌注技术; 2.上肢标本大体解剖技术; 3.多点插管上肢动脉铸型技术; 4.CT扫描数据通过minics软件进行前臂、手掌三维重建技术。 二、参考文献: 1.杨懿农.李莉.向长和等.手掌结构的层次系列标本设计与制作[J].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2010,9(1):34-36. 2.戴洁,李宁,陈亚亮等.快速单点注射血管铸型的探究[J].解剖学研究,2010,32(3):238. 3.向长和,饶利兵,谢正兰等.多位点插管法制作家猪整体动脉铸型标本[J].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1):32-33. 4.王淼,谢正兰,潘爱华等.不同年龄层次人体动脉系铸型的设计与制作[J].解剖与临床,2007,12(5):354-355. 5.李涛,寇俊峰,程兰玲等.3种改良灌注剂在肢体末端血管铸型标本制作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109-110. 6.苏雨涛,李彦生,韩景芸. CT数据三维重建及可视化技术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1(1):191. 7.饶利兵,姜洪珲,林陆生.前臂和手动脉网的三维重建[J].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9(1):9-11. 8.廖进民,刘铭,原林等.前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4):274-277. 9.陈刚,江华,林子豪等.前臂肌内神经血管构筑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8,3(24):228-231. 10. 陈良富,饶利兵,蒋乐龙等.手掌分区与手掌动脉[J].解剖学杂志,2005,28(2):212-214. 11.王兴海,傅群武,刘 场,等.“虚拟中国人” 建模的动脉灌注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5):327~329. 12.楼新法,梅 劲,Geddes CR,等.明胶一氧化铅血管造影术的优化[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2):259~26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人体结构信息数字化称为数字化人体。“可视人计划”由美国国立图书馆立项并成功获取男、女性数据集。随后韩国及中国先后开展了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不同学科专业根据各自需要建立出不同的数字化模型,广泛应用到科研教学、疾病诊疗、虚拟现实等领域中。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设备的更新以及医学软件的开发,人体结构的影像学研究从以往的二维观察进入到三维及连续动态观察的水平,这为人体形态结构研究和影像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前臂和手创伤的发病率与致残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与压力。前臂和手的结构相当精巧,其创伤需要进行精细而复杂的修复与重建。因此,深入地研究其小血管的分布,已成为当今解剖学研究的热门课题【2】。 廖进民【3】指出在前臂前面的桡、尺两侧,由肱动脉末段分为桡、尺动脉,提供前臂血供。前臂外侧皮肤的血供来源主要来自肱动脉末端肌皮支,桡动脉近侧端或桡侧返动脉的肌皮支,桡动脉粗大皮支。前臂内侧皮肤的血供来源,尺侧下副动脉肌皮支,尺侧返动脉肌皮支,尺动脉近中段粗大皮支,尺动脉远中段粗大皮支,尺动脉腕上皮支。陈刚【4】报道,前臂肌血供是多源性的,血供丰富。按照Mathes和Hahai【5】的肌内血管分型法,前臂肌内血供类型主要分为优势血管蒂型(Ⅱ型)、节段血管蒂型(Ⅳ型)和节段血管蒂型加优势血管蒂型(V型)。其中以Ⅳ型多见。 国内已有学者[7-8]采用一种全新的血管标识技术,对人体血管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重构出部分人体的主干血管管道。然而,目前对于人体局部小血管,特别是前臂、手掌血管构建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在前臂和手的手术重建修复过程中,临床医生非常重视其血管构筑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课题组将采用改良的血管标示技术,结合现代影像手段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前臂和手掌的动脉分布,进行三维立体构筑与重建,为临床外科特别是手外科提供解剖学三维立体资料。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