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沈北大学城资源共享情况调研报告
小类:
教育
简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科教兴国战略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高等教育发面体现的尤为明显。此报告中,以各学校资源为研究对象,分为课程资源、图书馆资源、体育馆资源、礼堂资源和学生组织资源。每个资源都以学校为单位分别进行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研究出资源的限制程度,针对每项资源提出不同程度的建议,使资源得到优化共享。从而为沈北大学城的资源共享尽自己的一份力。
详细介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科教兴国战略也越来越受人重视,在高等教育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高校扩招给众多渴望得到教育的学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也使得兴建和完善大学城成为了一大热点。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的衍生物,率先出现在欧美国家。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兴建形成数十座不同规模的大学城,包括北京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上海松江大学园区、深圳大学城、广州大学科技城等。大学城是一个集各种软件与硬件等资源于一身的大型科技教育园区,在构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网络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更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的培养,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等,都预示着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国持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空前强化的城市教育和科研功能,再加上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转换、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互惠等多个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城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大学城区内的资源共享已成为当务之急。 辽宁省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也高度重视辽宁大学城的资源共享问题,在沈阳先后成立了沈北大学城和浑南大学城。由于本小组成员就读于辽宁大学,对沈北大学城较为熟悉,故对此资源共享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经过仔细调查分析取证之后,沈北大学城在资源整合与共享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也显现出来。大学城各高校之间本应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做到优势互补,并逐渐达到文化的共享与整合。可是,虽然各个高校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但事实上他们相互之间的文化共享与整合度却不高,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共享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合与协调,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各种文化冲突,造成了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闲置,这种教育资源的闲置既包括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等硬件资源的闲置,也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校园文化传统等软件资源的闲置。 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沈北大学城各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闲置,许多有利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都没有被有效的利用起来。其次,一些普通大学的学生反应有意愿去较好的学校去上课或使用外校的场地资源等。我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解决大学城资源闲置问题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作品图片

  • 沈北大学城资源共享情况调研报告
  • 沈北大学城资源共享情况调研报告
  • 沈北大学城资源共享情况调研报告
  • 沈北大学城资源共享情况调研报告
  • 沈北大学城资源共享情况调研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为达到沈北大学城课程、图书馆、体育馆、礼堂和学生组织等五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 基本思路:以“沈北大学城资源共享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设”为主线,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度量资源的限制程度以及学校和学生对资源共享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对此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该报告是在大学城资源共享问题的研究中唯一一篇由学生亲自调查并分析一手数据,从而得来的资源限制程度。 根据当今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需求,提出相应的措施。此分析可靠属实,结论有根有据,措施实际创新。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此研究得出的结论将使沈北大学城能成为辽宁的文化教育带和东北地区的教育文化高地。并为解决大学城资源闲置问题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作品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科教兴国战略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高等教育发面体现的尤为明显。辽宁省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也高度重视辽宁大学城的资源共享问题。在经过仔细调查分析取证之后,沈北大学城在资源共享与整合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此报告中,以各学校资源为研究对象,分为课程资源、图书馆资源、体育馆资源、礼堂资源和学生组织资源。每个资源都以学校为单位分别进行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研究出资源的限制程度,针对每项资源提出不同程度的建议,使资源得到优化共享。从而为沈北大学城的资源共享尽自己的一份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2011-3-16] 2. 李章龙,基于Shapley值法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联盟利益分配研究,管理观察 2010(33) 3. 陈红梅,方淑芬,大学城的聚集经济效应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6(6);227-260 4. 吴磊,何洪涛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的应为与可为,中国高教研究 2008(12) 5. 张爱邦,兰文巧, 我国高校发展的新趋势探索(−),理论界, 2004 (3) 6. 周凤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 知识经济,2010,(24) 7. 国家林业局网站 8. 张学军. 东方大学城图书馆开放 中国高等教育,2004-1-18 9.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沈阳市浑南新区分区规划[ Z]. 沈阳 :沈阳 市浑南新区管委会 , 2002. 10. 建设道义大学城 [2006-11-21] 新华网 11. 张小良,唐安国.独立与共享——大学城的运行目标 与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2(5).

调查方式

在此次研究中,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数据和资料,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发放问卷,在网络平台上随机发放问卷,调研过程中共收回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44份,有效率达86%。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大学城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形成的教育现象。大学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近代意义上大学的产生。中世纪约世纪前后, 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母和现代高等教育出现的标志”的意大利萨拉尔诺大学、波伦亚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相继建立。 西方大学城可分为两类: 一.自然形成类 例如,英国牛津大学所在的牛津镇(Oxford)、剑桥大学所在的剑桥郡 (UKCambridge)、比利时鲁汶大学所在的鲁汶镇(Leuven)及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坎布里奇镇(Cambridge)等都因本地区的名校而获得了发展 二.政府主导类 美国 1951 年利用波士顿教育科技雄厚的基础2在波士顿市周围扩修了一条128 环城公路(Route128),形成了以大学为营地的128公路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地带;前苏联 1957年通过新建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等措施推进西伯利亚科学城(Siberia Science City)的建设;法国1969年通过建设多学科性技术大学等措施促进索非亚安波利斯工业园区(Sophia Anti-pois Industrial Park)的科技发展;日本1973年通过建设筑波大学等措施来实现筑波科学城(Tsukuba Science City)的设想;印度1986年在班加罗尔建设印度科学学院发展软件技术园区 (Bangalour Software Technique Park)等。 20 世纪50 年代,我国高教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远离城市中心的文教区建设,从北京开始,随后很多城市效仿, 这可以看成是大学城建设的雏形期;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中期,一些高等院校开始与所在城市或其他城市合作,进行异地办学、建立多校区大学,这是大学城建设的过渡期;20 世纪90 年代中晚期以来,各类以高校为主体的园区建设形成了大学城的蓬勃发展期。 很多学者认为大学城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高校与城市相互依托,共同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双方建设的机会成本,更好地做到资源共享,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