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浅析会宁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小类:
教育
简介: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唯一途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会宁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同全国相比,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美誉的会宁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存在经费投入总量长期偏少,教育设备简陋,师资短缺,学生流失等问题。因此在会宁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促进会宁县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详细介绍:
会宁县因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于此而名扬天下,如今又因高考成绩显著而被誉为“西北高考教育名县”,形成了以落后经济承载庞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4.5万名,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约18万名初级、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会宁教育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会宁自古以来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兼之多年形成的“三苦两乐”精神(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会宁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会宁教育振兴的根本原因,是推动会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源泉。我有幸今年暑期去会宁县老君坡乡阳赵小学支教,对会宁农村基础教育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了解。会宁人口58.33万,96%以上是农村人口,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69元。会宁全县贫困小学生共计51193名,每年每人需援助380元,共需要援助1945.334万元。初中生36918名,每年每人需援助950元,共需要援助3507.21万元;高中生18371名,每年每人需2500元,共需要援助4592.75万元。究其贫困生的成因,是由于会宁县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粮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学生上学费用的筹措比较困难,自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上学困难问题得到缓解,但农村初中寄宿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依然存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会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大制约性因素:观念、师资、经费;应当看到,改变当前会宁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其重要性和特殊性。结合本人的调查数据,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为发展会宁农村基础教育提供建议决策。 基本思路:1会宁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面临困境;2会宁农村基础教育困境成因;3对会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出路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论文所引用的数据材料均来自调研分析;部分表格数据引自相关统计年鉴。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实践调研的真实成果,运用合理、严谨、科学的写作态度,终以成文。 先进性及独特之处:结合会宁农村的实际情况,调研整理出一些新的科学数据,走访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独特之处体现在本文是在“十一五”最后一年之际写作完成;对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十二五”关于教育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对会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第二,加大对西部(会宁)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第三,积极推进会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第四,加快会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五,以新课改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现实指导意义: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改变观念、师资、经费的三大制约性影响,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地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会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品摘要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唯一途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会宁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同全国相比,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美誉的会宁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存在经费投入总量长期偏少,教育设备简陋,师资短缺,学生流失等问题。因此在会宁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促进会宁县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浅析会宁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获得2010年兰州商学院 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校级 一等奖 举办单位:兰州商学院校团委 举办时间:2010年9月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8.(16). [2]会宁县志编委会编.《会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 (2). [3]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十六:文盲人口比较. [4]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十:文盲人口. [5]中国2000年各地区文盲人口和文盲率统计.2000年12月31日采集.摘编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 [6]李锐、赵茂林等著,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报告[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69).统一书号:ISBN 7-5004-5604-2 [7]林双川、刘忠海. 西部农村教育面临三大新挑战:经费 师资 观念[J]. 半月谈杂志社2007.(19)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农村基础教育关系着几代农村居民的命运,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着根本性和决定性影响。在广大西部内陆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牧区,由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农村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农村教育生态日趋严峻,削弱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后劲,制约着农村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1.区域性失衡。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西部地区对农村和牧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受到财力的严重制约,掣肘基础教育的全面改善和均衡发展。 2.结构性失衡。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在管理水平、师资素质、教学理念、生源状况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民看不到就近入学能给孩子的将来带来希望,因而千方百计地将儿女送进城镇学校读书。 3.制度性失衡。一是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使得农村和民间的课程资源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取向”使得学生负担日益加重,以致产生厌学、逆反等心理。三是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使得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严重脱节,也使得教育的吸引力大为减弱。目前,农村教育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四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的生活以及理想追求大相径庭,导致学生失去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五是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是导致农村大批学生辍学的又一原因。 基础教育资源失衡对“三农”的影响: 我国5亿多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还不到7年,西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6%。2006年中西部地区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16.0%,比全国高6.7个百分点,其中西藏、甘肃、青海、贵州和云南分别达45.7%、22.3%、19.3%、18.8%和16.5%,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6.4个、13.0个、10.0个、9.5个和 7.2个百分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是现代农民的重要标志;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产生着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是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二是制约着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 改变西部农村教育资源失衡现状需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参考来源:《中国国情国力》2008第8期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