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丹东市场食用鱼和贝类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小类:
能源化工
简介:
本文用非完全硝化-原子吸收法测定了丹东四道桥水产市场食用鱼类和贝类的Cd、Pb、Cr、Cu和Zn等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双壳类对重金属积累的能力高于鱼类。鱼类有毒重金属元素Cd、Pb和Cr主要分布于鳞片、鳃中,其食用部分中各重金属含量都远低于“人体卫生消费标准”。但贝类的Cd含量已超过“人体卫生消费标准”,其中牡蛎的Cu和Zn含量略超过“人体卫生消费标准”,其食用价值受到严重威胁。
详细介绍:
随着鸭绿江流域工业的迅速发展,丹东地区及沿岸流域每年排放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鸭绿江和黄海入海口区海域,有毒的重金属物质在水生生物体中经富集作用而蓄积,达到一定浓度,使本来为人们提供丰富食用蛋白的鱼、贝类等可能成为浓缩毒物的载体,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对海洋经济贝类及鱼类重金属残留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已有报道[1],但迄今为止,对市售的海产经济贝类及食用淡水鱼类中重金属含量的研究则少见报道。本文报道了丹东四道桥水产市场上常见的淡水鱼类和双壳贝类受镉(Cd)、铅(Pb)、铬(Cr)、铜(Cu)和锌(Zn)等重金属污染的状况。旨在了解丹东市售水产品的重金属含量水平,评价其食用卫生质量,分析不同重金属在鱼体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同时也为渔业环境政策和水产品重金属含量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有益的资料。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撰写的目的:根据鸭绿江食用水生物重金属含量的检测,评价其食用卫生质量,分析不同重金属在贝类和食用鱼体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作品撰写的基本思路:用非完全硝化-原子吸收法测定了丹东四道桥水产市场食用鱼类和贝类的Cd、Pb、Cr、Cu和Zn等重金属的含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是对鸭绿江流域主要食用水生物重金属累积进行了相关研究,为本流域的主要食用水生生物的重金属富集和鸭绿江水体的污染危害的进一步研究和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资料。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报道了丹东四道桥水产市场上常见的淡水鱼类和双壳贝类受镉(Cd)、铅(Pb)、铬(Cr)、铜(Cu)和锌(Zn)等重金属污染的状况。旨在了解丹东市售水产品的重金属含量水平,评价其食用卫生质量,分析不同重金属在鱼体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同时也为渔业环境政策和水产品重金属含量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有益的资料。

学术论文摘要

本文于2010年5—7月,用非完全硝化-原子吸收法测定了丹东四道桥水产市场食用鱼类和贝类的Cd、Pb、Cr、Cu和Zn等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双壳类对重金属积累的能力高于鱼类。鱼类不同组织器官对各种重金属积累能力明显不同,有毒重金属元素Cd、Pb和Cr主要分布于鳞片、鳃中,其食用部分中各重金属含量都远低于“人体卫生消费标准”,具安全的食用价值。但贝类的Cd含量已超过“人体卫生消费标准”,其中牡蛎的Cu和Zn含量略超过“人体卫生消费标准”,其食用价值受到严重威胁。

获奖情况

时间:2010年5—7月 地点:辽东学院实验中心

鉴定结果

淡水鱼类的重金属含量都未超标,食用价值未受到威胁。但几乎所有贝类的Cd含量都超过“人体卫生消费标准”,近江牡蛎的Cu、Zn含量也超标,影响其食用价值,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本文用非完全硝化-原子吸收法测定了丹东四道桥水产市场食用鱼类和贝类的Cd、Pb、Cr、Cu和Zn等重金属的含量。 文献:[1] 陆超华,林燕棠,杨美兰等.珠江口海区经济鱼类的重金属[J]。海洋环境科学,1990,9(2):32-38. [2] 吴邦灿,费龙编.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3] 李玉成,严睿文,赵彩平.“ 贝类预警 ” 技术在淮河五河段水污染物追踪中的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31,6:82-86. [4] 贺勇,黄河,严家平.淮河中下游底泥中重金属与有机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13,6:79 -82. [5]黄宝玉,李玉成.安徽寿县淮河正阳关段的双壳类 [J].动物学杂志,2003,38,4:80-85. [6]黄宏瑜,许悦生,王丽玲等.珠海市水产品中汞镉铅砷污染状况监测[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1):23-25. [7]吴瑶庆,孟昭荣,金英华,等.丹东市区的鸭绿江水体中铅、镉的研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7,27,3:31-34.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重金属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一类有毒物质,微量的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某些重金属还可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难以被生物降解的金属化合物,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大量富集,最后进入人体[1] 。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毒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胎儿正常发育、造成生殖障碍、降低人体素质等方面[2] 。因此,重金属污染监测与防治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