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以辽宁省在校大学生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教育
- 简介:
-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九零后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状况进行了解,为下面的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的提出提供事实依据;第三部分,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的原因;第四部分,以调查结果和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为基石,从客观(家庭、社会、学校)和主观两方面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
- 详细介绍:
-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如何能够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合格公民这一问题应运而生,公民教育问题自然成为各国教育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公民意识的培养,健康全面的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文化使国民的公民意识水平总体不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祖国的未来,...(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通过对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现状的调查分析,根据其身心特点从内外因分析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希望对九零后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培养提供可靠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本文首先,初步分析公德意识的涵义和构成,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点。其次,初步探讨增强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重要性,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再次,粗略分析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现状。最后,针对其特点,从内外因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文的撰写是建立在大量样本调查的基础之上,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等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期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九零后在校大学生,这也顺应了九零后逐步占据大学这一人生舞台的潮流。因此本文基于以往对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研究,分析了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产生的原因,这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同时有益于培养顺应时代要就的四有人才。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针对辽宁省在校九零后大学生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辅以访谈和案例分析,在调查的数据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的成因,加强对其公德意识的培养,强化九零后大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内化和认同,为高校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公德意识的现代公民,并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在力量提供了现实支点和依据。
作品摘要
-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如何能够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学生这一问题应运而生,大学生公德意识问题自然成为各国教育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社会公德意识,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意识。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公德教育的核心是公德意识的培养,健康全面的公德意识是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大学...(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 莫曾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3) [2] 王邦进.思想.理论.教育[J]. 大学生公德现状的思考, 1995(1) [3] 忠晓,王龙.构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体系[J]. 中国青年研究, 2006(5) [4] 宗淑花.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 2008(14) [5]...(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本次调查向辽宁省辽阳市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向辽宁省内,非辽阳市在校大学生发送问卷邮件,整理邮件获取信息。在问卷调查网上,发布网页调查问卷,弥补调查范围的局限性。对个体进行访谈,进行典型案例剖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被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的教育变革,推动、促进了美国等国家学校德育的根本变革。在德育模式上逐渐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 在亚洲,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家。二战后,日本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1947到1989年期间,日本对德育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把德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在发展中国家,新加坡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