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以辽宁省在校大学生为例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九零后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状况进行了解,为下面的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的提出提供事实依据;第三部分,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的原因;第四部分,以调查结果和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为基石,从客观(家庭、社会、学校)和主观两方面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
详细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如何能够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合格公民这一问题应运而生,公民教育问题自然成为各国教育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公民意识的培养,健康全面的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文化使国民的公民意识水平总体不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如何,必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了解九零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现状,加强其公德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本研究正是关注了这个问题,希望通过调查了解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分析其原因,并以此为基点提出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九零后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状况进行了解,为下面的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的提出提供事实依据;第三部分,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的原因;第四部分,以调查结果和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为基石,从客观(家庭、社会、学校)和主观两方面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 社会公德意识,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意识。 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和发展,人们的公共交往领域在不断扩展,人际交往半径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复杂。与之相应的,规范人际间行为的规范也必然相应丰富、庞杂,有的纳入强制的法律规范之中,有的则以社会公德的形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所以说,是时下公共交往领域急剧扩张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在法律法规之外,调整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举足轻重。而九零后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新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主体,其社会公德素质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面貌和状态。 因此,了解他们的公德意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至关重要。作为九零后的在校大学生,本研究正是关注了这个问题,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九零后在校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从社会、家庭及学校等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希望这一研究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提高提供有用的帮助。

作品图片

  • 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以辽宁省在校大学生为例
  • 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以辽宁省在校大学生为例
  • 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以辽宁省在校大学生为例
  • 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以辽宁省在校大学生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对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现状的调查分析,根据其身心特点从内外因分析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希望对九零后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培养提供可靠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本文首先,初步分析公德意识的涵义和构成,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点。其次,初步探讨增强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重要性,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再次,粗略分析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现状。最后,针对其特点,从内外因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的撰写是建立在大量样本调查的基础之上,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等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期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九零后在校大学生,这也顺应了九零后逐步占据大学这一人生舞台的潮流。因此本文基于以往对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研究,分析了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产生的原因,这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同时有益于培养顺应时代要就的四有人才。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针对辽宁省在校九零后大学生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辅以访谈和案例分析,在调查的数据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九零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的成因,加强对其公德意识的培养,强化九零后大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内化和认同,为高校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公德意识的现代公民,并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在力量提供了现实支点和依据。

作品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如何能够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学生这一问题应运而生,大学生公德意识问题自然成为各国教育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社会公德意识,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意识。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公德教育的核心是公德意识的培养,健康全面的公德意识是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如何,必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了解九零后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现状,加强其公德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因此,了解他们的公德意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至关重要。作为九零后的在校大学生,本研究正是关注了这个问题,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九零后在校大学生公德意识现状,从社会、家庭及学校等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客观(家庭、社会、学校)和主观两方面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并希望这一研究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提高提供有用的帮助。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莫曾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3) [2] 王邦进.思想.理论.教育[J]. 大学生公德现状的思考, 1995(1) [3] 忠晓,王龙.构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体系[J]. 中国青年研究, 2006(5) [4] 宗淑花.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 2008(14) [5] 潘烈,周燕.当代青年研究[J].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行为调查, 2010(5) [6] 张静芳.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J]. 南通大学学报, 2008(3) [7]日本中学生道德问题与对策摭谈[J].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5(5) [8]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9] 江明颖.网络财富[J].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现状与优化, 2010(2)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向辽宁省辽阳市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向辽宁省内,非辽阳市在校大学生发送问卷邮件,整理邮件获取信息。在问卷调查网上,发布网页调查问卷,弥补调查范围的局限性。对个体进行访谈,进行典型案例剖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被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的教育变革,推动、促进了美国等国家学校德育的根本变革。在德育模式上逐渐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 在亚洲,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家。二战后,日本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1947到1989年期间,日本对德育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把德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在发展中国家,新加坡是世界上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科目并正式施教的少数国家之一。从1967年起,道德教育一直作为必修课,在中小学课程中居首要地位。二战结束以来,韩国共进行过六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对道德教育的日益重视是这些改革的共同特征,尤以80年代以后的三次教改最为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对公德意识及其培养给予了很大关注,而且也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些成果既包括学术界的,也包含了国家的政策面。 2003年9月,王开忠和林崇德在《人民日报》第9版上发表了《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实现“人文奥运”目标》一文,文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积极发挥社会公德的教育作用。2008年《党政干部学刊》第8期刊登了《关于社会公德的再认识》,说明公德意识建设已经引起了党的注意。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2003年中共中央将每年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试图在全社会营造公民教育的氛围。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高校开课,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胡锦涛于2006年3月,提出了“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