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生物发酵肥对温室黄瓜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以大棚黄瓜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平板培养法和MPN法”测定了不同施肥模式下温室黄瓜地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组成;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MBC);探讨生物发酵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详细介绍:
为了研究温室大棚中不同施肥方式对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土壤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以大棚黄瓜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平板培养法和MPN法”测定了不同施肥模式下温室黄瓜地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组成;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土壤MBC;探讨了生物发酵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量为:发酵肥>发酵肥+50%化肥>常规施肥>普通有机肥>CK;土壤微生物综合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为生物发酵肥最高;土壤中氨化细菌、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为生物发酵肥最高,硝化细菌数量以发酵肥+50%化肥处理最高;土壤MBC以常规施肥最低,生物发酵肥和发酵肥+50%化肥两处理的MBC均显著高于CK。以上结果表明,施用生物发酵肥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并有效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为了研究温室大棚中不同施肥方式对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土壤MBC的影响,以黄瓜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以 AM生物发酵肥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施肥下温室黄瓜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旨在为绿色蔬菜生长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基本思路:利用“平板培养法和MPN法”测定了不同施肥模式下温室黄瓜地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组成;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MBC);探讨生物发酵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目前世界各国均十分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将逐渐成为肥料行业生产和农资消费的热点。生物有机肥料是采用高新合成技术将有益微生物、有机物质及无机营养元素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肥料,它既能保证增产,又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成本,还能改善土壤及作物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施用的重要肥源之一。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AM生物发酵肥施入土壤后为微生物群落提供了充分而全面的营养,为微生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土壤中本身含有的微生物和添加的多种复合有益菌快速繁殖。AM生物发酵肥添加了多种有益菌,通过优化组合使它们相互促进,共同为土壤养分的循环服务,提高土壤中的可利用养分。因此,AM生物发酵肥作为一种新型的肥料,能够在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减少化肥的使用,可以在蔬菜生产中推广使用。

学术论文摘要

为了研究温室大棚中,不同施肥方式对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土壤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以大棚黄瓜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平板培养法和MPN法”测定了不同施肥模式下温室黄瓜地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组成;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MBC);探讨生物发酵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进行不同施肥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量为发酵肥>发酵肥+50%化肥>常规施肥>普通有机肥>CK;土壤微生物综合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为生物发酵肥最高;土壤中氨化细菌、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为生物发酵肥最高,硝化细菌数量以发酵肥+50%化肥处理最高;土壤MBC以常规施肥最低,生物发酵肥和发酵肥+50%化肥两处理的MBC均显著高于CK。以上结果表明,使用生物发酵肥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并有效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获奖情况

2010年10月 在陇东学院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庆康,张永春,杨其飞.生物有机肥肥效机理及应用前景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78-80. [2] 罗明,文启凯,周抑强.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地膜棉田土壤微生物及生化特性的影响[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7,20(4):45-48 [3] 蒋和,翁文钰,林增泉. 施肥十年后的水稻土微生物学特性和酶活性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0,21(6):265-268 [4] Brookes P C,Powlson D S, Jenkinson D S.Phosphorus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J].Soil Biol.Biochem,1984,16:169-175 [5] 姚槐应, 黄昌勇.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及其实验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160-163. [6] 许光辉, 郑洪元.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176-179. [7] 吴金水.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58-59. [8] 朱波,胡跃高,曾昭海.双季稻区冬种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 2008, 17(5): 2074-2077. [9] Spaling G P. Soil microbial biomas,actvity and mutrient cycling as indicators of soil health[A].Pandhurst CE,Double BM, Gupta V V S R(Eds). 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soilhealth[M]. Oron,UnitedKingdom:CAB Intermational,1997.97-119.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998年Smit 在他的专著《Agro-ecosystem health: Analysis and assessment》中提出了,集约化农业虽然推动了农业生产率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但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严重影响了作物品质和产量。因此,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多学科专家的关注,已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Ed-Haun Chang 等 (2007) 分析研究了台湾南部高雄市农田研究站的大棚土壤,研究发现,生物有机肥与化肥相比,生物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大棚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Paul Mader等(2002) 跟踪研究了欧洲中部21年耕作年限的土壤,研究发现,单纯的有机肥并不能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减少外援的有机肥的投入量,依靠土壤自身的生态自肥系统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国内外学者就生物有机肥的施用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而结果不尽相同。为此,本研究选择黄瓜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以 AM生物发酵肥为试验材料,探讨了不同施肥下温室黄瓜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旨在为绿色蔬菜生长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