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2010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小类:
管理
简介:
为进一步了解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我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依据,特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我校2010级新生做心理健康症状进行了调查。。
详细介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于自身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而引起的暴力、凶杀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且案件发生率有连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现象,是正确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学术界现有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就开始。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对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作出鉴别和有效干预。同时,对大学新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行为困扰进行及时疏导,那么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中极端事件的发生,也将为广大学生愉快而有效的学习生活奠定一个和谐的内部心理环境。 基于以上考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目前国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2010级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并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整体描述和细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问卷调查中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实效性的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新生的问题尤为瞩目。为了了解我校新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为新生心理健康讲座的开展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特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我校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主要针对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采用的量表为当前心理咨询门诊和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量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学校的特殊性对于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影响,从而对于如何加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作品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我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依据,特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我校2010级新生220名学员的心理健康症状进行了调查。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我校新生中女生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其他五个因子分值较男生高,达到显著水平,即女生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其他较男生明显。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是与男女生社会化发展和性别角色差异有关,女生一般较为敏感、细腻,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差,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其情绪容易波动,常被一点小事所影响,男生多为外倾稳定,兴趣广泛,好动,接受能力强,对挫折和压力的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虽然遇到挫折和压力容易粗暴、冲动、向外攻击而不顾后果,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调节方式,能够对于外界的困难作出合适的调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屈艳红 黄居源 周秀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7,5:18-20 [2]陈建华 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2:3-7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 [4] 宋玉梅.某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18-119 [5] 肖海雁.雁北师院2002级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初探[J]. 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46-247 [6] 何蔚.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J].心理学探新,1992,4:34-37 [6] 黎光明 陈建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5,3: 22-25 [7]赵丽静.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长春大学学报,2005:(4) [8]李晓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 [9]段鑫星. 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江苏高教,2005:(2) [10]洪梅.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2005:(4)

调查方式

本研究对我校2010级新生220名学员,分别进行测试,共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220份,回收2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共计200份,有效率为91.1%。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大学阶段是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较为广泛的关注。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活动过度、注意分散、焦虑、抑郁、攻击、退缩等大量具体的心理问题,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建立诊断其心理问题的标准与评估工具。探讨个体自身与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并发展了许多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技术。目前,国际上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重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其所处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从个体、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入手,采用综合干预来矫正学生心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智力、焦虑、抑郁等领域,主要揭示我国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现实需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和影响机制方面,研究者考察了家庭、同伴等对学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内向型心理及对攻击型、违规、适应不良等外向型心理问题的影响。 在高校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的深层次发展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加以实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