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肥城市大石桥村假化石成因的研究
小类:
数理
简介:
本论文涉及结晶学、矿物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物理学等学科,是作者根据野外工作得到的地质资料,综合上述各学科的知识,寻找其中的联系,,阐述了该区域此类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
详细介绍:
在地质学领域,假化石的成因往往归结为如下几类:1、地表风化成因。2、“从地下水中沉液在岩石表面的铁锰质的凝聚物。3、另外还有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运动或其它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所造成的。 本地假化石与周围岩石尤其是方解石结晶面存在黑色过渡带的现象。以上几种观点,不能做准确合理解释,本地假化石明显具有热液成因的特点。 笔者根据野外工作得到的地质资料,并结合结晶学、矿物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寻找其中的联系,阐述了该区域此类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归纳总结出该地假化石产生的基本过程。

作品图片

  • 关于肥城市大石桥村假化石成因的研究
  • 关于肥城市大石桥村假化石成因的研究
  • 关于肥城市大石桥村假化石成因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论文是作者参加学校科研立项的成果。根据野外工作得到的地质资料,寻找其中的联系,归纳总结出该地假化石产生的基本过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论文涉及结晶学、矿物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物理学等学科。作者通过野外地质资料,综合上述各学科的知识,归结出结论,阐述了此类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假化石的成因普遍认为是地表风化成因,而本地的假化石明显具有热液成因的特征; 2、以软锰矿和硬锰矿为主的锰质矿脉是寻找锰矿的标志之一,对该地的矿产普查具有借鉴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本次科研立项所研究的区域位于肥城市南部孙伯镇与安驾庄镇交界处的大石桥村东部,本区域内地形主要为丘陵,石灰岩广布。岩石种类繁多,地质研究内容丰富。 针对科研立项的研究内容,通过野外实地工作,采集岩石样本,实验分析,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讨论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等方法,搜集整理大量资料,对该地区假化石成因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沉积成岩阶段;形成走滑断层;方解石脉填充;形成假化石(锰质矿脉)。

获奖情况

2010年12月,荣获由青岛开发区科学技术协会及青岛开发区科学技术局举办的青岛开发区第五届大学生科技节科技论文类三等奖。 2011年4月,获得山东科技大学学生科研立项一等奖。

鉴定结果

申请者的文章内容结合野外、室内和文献研究,引用文章和资料皆有据可查,论证过程和论述结论合理可靠。

参考文献

陈衍景.初谈浅成作用和热液矿床成因分类[J].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17(2),2010.3:28—34. 邓军,王庆飞,杨立强,高帮飞.胶东西北部金热液成矿系统内部结构解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0(01):102—108. 郭颖,李智陵主编.《构造地质学简明教程》(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季克俭,吴学汉.成矿热液中水的来源及其与成矿的关系[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矿床地质研究所分刊,2(1):171—189. 李保利,谢忠怀,陈长贞.济阳坳陷早古生代方解石脉成因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9,13(5):22—24. 李胜荣,许虹,申俊峰等编著.《结晶学与矿物学》(M).地质出版社,2008.5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山东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91. 王衍琦,张绍平,应凤祥.《阴极发光显微镜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王义天,李继亮.走滑断层作用的相关构造[J],地质科技情报,1999,18(3):30—34. 夏义平 刘万辉 徐礼贵 郑良合.走滑断层的识别标志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中国石油勘探,2007,1 :17—23. 徐嘉炜.论走滑断层作用的几个主要问题[J].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5.4,2(1—2):125—136. 俞鸿年,卢华复主编.《构造地质学原理(修订版)》(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张增奇,刘明渭主编.《山东省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朱筱敏主编,《沉积岩石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假化石是指“与生物无关而易被误认为化石的,如燧石结核、迭锥、黄土结核、树枝石、石灰华等。”(《地学辞典》),在地质学领域,假化石的成因往往归结为如下几类: 1、地表风化成因。地表风化条件形成的假化石,一般质地比较松散,硬度不大,甚至呈粉末状。 2、“从地下水中沉液在岩石表面的铁锰质的凝聚物。 这些凝聚物通常呈黑色,形态呈树枝状,颇能迷惑人,使人误认为是化石。正因为如此,地质学称之为‘膜树石’或‘假化石’。”(《注意:这不是化石》,李强,化石,1993,03)。这类假化石形成后会与岩石有明显的界限,特别是与后期结晶的方解石。 3、另外还有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运动或其它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所造成的。 但是,本地假化石与周围岩石尤其是方解石结晶面存在黑色过渡带的现象。以上几种观点,不能做准确合理解释,本地假化石明显具有热液成因的特点。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