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现象分析及对策
小类:
经济
简介:
进入新世纪,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逐渐凸显。而随着六月的临近,2011年大学生也即将毕业,就业问题又将成为社会的焦点,为此,分别从企业和大学生个人角度出发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根因是“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造成的,本文提出了解决由此造成的“诚信危机问题”的方案,并大胆提出从诚信教育角度出发,建立诚信档案的独特解决方式,以期对“就业问题”和“诚信问题”别提出有针对性对策。
详细介绍:
2000年以来,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就业难度加大,又赶上2008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逐渐凸现。关注和研究相关问题的人开始涌现并逐年增加。但分析问题的核心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分析当代社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如:社会机制问题等;第二类,分析学生不就业问题的原因,如:社会制度、学生期望值过高等;第三类,综合分析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问题的心态,但对于这类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并不多,且多是从分析学生心理和就业现状角度出发。 随着7月来临,许多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又成为一个热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1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30万。”而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4%。因此,仅2010届,就有近80万的失业人口,而其中并不包括毕业后考研或者准备出国的年轻人。因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再发展”的心态步入工作岗位。 但是,“先就业,后择业”这种短期行为的想法虽然暂时减缓了就业压力,但长久来看不仅增加了就业流动率,而且使得企业加重了轻视培训“快餐式用工”的想法,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引发了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以致有部分企业对应聘者打出了一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条件,这更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如此看来,对于“先就业,后择业”的现象及对策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分别从企业和大学生个人角度出发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矩阵原理对大学生的高跳槽率及企业轻培训的用工方式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现状,通过调查方式了解企业的用人想法并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提出从诚信教育角度出发,建立诚信档案的独特解决方案,以期对“就业问题”和“诚信问题”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近年来,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现,关注和研究相关问题的人开始涌现并逐年增加。但分析的并不全面深入且并未提出实际解决方案。随着就业逐渐成为众所瞩目的热点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寻求解决的方案。本文较同类文章相比,从企业和大学生两方面对比分析,最终,提出从诚信教育角度出发,建立诚信档案的独特解决方法,以期对“就业”和“诚信”问题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较其他同类文章相比,从企业和大学生个人角度出发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矩阵原理对大学生的高跳槽率及企业轻培训的用工方式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现状,通过调查方式了解企业的用人想法并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提出从诚信教育角度出发,建立诚信档案的独特解决方案,以期对“就业问题”和“诚信问题”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别从企业和大学生个人角度出发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到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根因是由“先就业,后择业”同时解决了由此造成的“诚信危机问题”,并大胆提出从诚信教育角度出发,建立诚信档案的独特解决方案,以期对“就业问题”和“诚信问题”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作品摘要

进入新世纪,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再发展”的心态步入工作岗位。然而,这种短期行为的想法虽暂时减缓了就业压力,但长久来看不仅增加了就业流动率,而且使得企业加重了轻视培训 “快餐式用工” 的想法,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引发了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因此,有部分企业对应聘者打出了一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条件,这更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本文分别从大学生和企业角度出发,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大学生的高跳槽率及企业轻培训的用工方式进行分析,以期对“就业问题”和“诚信问题”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宁亮.再议“先就业、后择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2] 丁宁宁,孙孝文.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非理性博弈分析及对策[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 [3] 贾友军,綦群高.美国政府、社会与学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定位与借鉴[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4] 何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调查方式

□ 走访 √ 个别交谈 □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 问卷 □ 亲临实践 □ 会议 √ 图片、照片 √ 自发 √ 书报刊物 √ 统计报表 √ 影视资料 □ 文件 √ 集体组织 □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00年以来,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就业难度加大,又赶上2008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逐渐凸现。关注和研究相关问题的人开始涌现并逐年增加。但分析问题的核心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分析当代社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如:社会机制问题等;第二类,分析学生不就业问题的原因,如:社会制度、学生期望值过高等;第三类,综合分析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问题的心态,但对于这类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并不多,且多是从分析学生心理和就业现状角度出发。 随着7月来临,许多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又成为一个热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1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30万。”而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4%。因此,仅2010届,就有近80万的失业人口,而其中并不包括毕业后考研或者准备出国的年轻人。因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再发展”的心态步入工作岗位。 但是,“先就业,后择业”这种短期行为的想法虽然暂时减缓了就业压力,但长久来看不仅增加了就业流动率,而且使得企业加重了轻视培训“快餐式用工”的想法,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引发了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以致有部分企业对应聘者打出了一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条件,这更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如此看来,对于“先就业,后择业”的现象及对策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分别从企业和大学生个人角度出发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矩阵原理对大学生的高跳槽率及企业轻培训的用工方式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现状,通过调查方式了解企业的用人想法并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提出从诚信教育角度出发,建立诚信档案的独特解决方案,以期对“就业问题”和“诚信问题”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