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重庆市全日制普通高校为例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研究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区域发展特色和人才需求情况,力图对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及原因进行细致调查分析,探求该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良好可实现路径,并对重庆市乃至全国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参考建议。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通过对重庆市5个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校的3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详细介绍:
研究发现:虽然民生与社会保障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度和认同度依然偏低。该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薄弱,欠缺职业规划的知识,了解职业规划的途径单一,对于对自身了解和未来的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职业规划现状堪忧。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职业规划人数比率低,存在规划时间低龄化,规划目的任务化,规划实践形式化等情况,规划效果不佳,学校缺乏引导力度,学生难以对自身进行评价,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信心普遍偏低,对于就业形势的估计表示忧虑。对学校和社会的职业规划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对象,研究该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推动专业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同时也可以对其他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借鉴。 基本思路:通过对重庆市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校310名学生进行调查,掌握一手资料,了解该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探索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创新,为学生发展和高校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科学性:体现在以实证调查为基础,通过社会学调查方法,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与专家访谈,形成研究结论。 独特之处:有明确的专业针对性,相比从大学生整体进行研究,在获取调研数据、个案追踪、制定方案等各个方面都更深入更细致。 课题研究覆盖5所院校进行调查,并构建了3+1+X互动累加模型和职业生涯规划理想模型,结论具有普遍性和强烈的指导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针对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度和认同度。通过探索构建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创新之路,以职业生涯规划来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同时缓解就业压力。

作品摘要

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学生自主提高和高校就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重庆市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出发,在分析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对重庆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院的高校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提出相关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重庆工商大学挑战杯校内赛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王春雨, 黄洪旺, 梁洪. 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J]. 中国市场, 2006,(52) [2] 丁德智.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 [3] 孙孟宇. 天津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7) [4] 张岁玲. 农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D].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 [5] 高佩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 人才开发, 2005,(03) . [6] 吴薇,刘继亮.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6) .

调查方式

文献资料法。通过资料检索查阅,获得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类信息。 实证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其中以问卷调查法为主。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帕森斯、威廉姆斯的特性—因素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金兹伯格与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杜拉的社会学习决策理论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得到了推广和实施。1909年,帕森斯在其所著的《选择一个职业》中,明确提出了职业——人匹配理论。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从心理学价值观理论出发,经过大量的职业咨询指导的实例积累而提出了人格类型一职业类型匹配理论。(刘圆圆《以人为本视角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理论的代表人物舒伯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大阶段。(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7 59.)。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我国企业界引起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周文霞、南开大学的张再生、华中师范大学龙立荣以及程社明博士等相继出舨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专著及论文(刘清亮《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责》)。较为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有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双平,他对职业生涯这课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其形态》、《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阶段划分》等一系列论文;中南财经大学的赵曼和陈全明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内涵,历史沿革以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详实的阐述,并专门分析了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指导的原理及职业发展的道路选择。 随着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论著更加丰富。这些论著表现了我国学者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从对国外理论的研究、归纳、整理阶段,发展到开拓实践领域,把职业生涯规划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项迎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山西省本科院校为例》)。 在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人格-职业关系,有的侧重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关系,有的侧重于理论-实践关系,有的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划分等,这些侧重点大多属于教育体系。在这些研究里,重庆市高校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领域的研究不多,在实际过程也必然存在许多未知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调查中去发现,从而更好的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模式构建的顺利推进。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