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发展碳金融的路径和对策——浙江省碳交易实证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随着碳交易中碳减排量金融属性的凸显,碳减排量成为了新的金融工具,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广度和进度也进一步扩展,朝着碳金融市场稳步迈进。本课题分析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提出发展碳金融的合理对策和有效路径。
详细介绍:
碳交易是国际上为了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总量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手段,碳金融是基于碳交易而延伸出的市场存在形式,是碳交易市场的深层次演化。国际碳金融市场方兴未艾,而被国际舆论称为最大碳供应国的中国,长期以来却没有定价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处于初创阶段。 拥有良好社会基础的浙江,在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业务初露端倪,因此完全具备在全国率先发展碳金融体系的条件。浙江虽然在国内的碳交易领域有先发优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的差异和缺陷。如果不尽早建立完善且统一基于碳交易的碳金融市场,将失去在国际碳交易领域的“话语权”,存在“输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风险,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分析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给浙江的启示,结合浙江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提出发展碳金融的合理对策和有效路径。

作品图片

  • 发展碳金融的路径和对策——浙江省碳交易实证研究
  • 发展碳金融的路径和对策——浙江省碳交易实证研究
  • 发展碳金融的路径和对策——浙江省碳交易实证研究
  • 发展碳金融的路径和对策——浙江省碳交易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分析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架和发展趋势,针对浙江省的现有资源与约束条件,揭示需要关注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1.碳金融与碳交易的相关性;2.碳金融在国际上的运行机制;3.碳金融与我省低碳经济推进的关联性;4.我省发展碳金融的潜力和动力;5.我省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制约因素;6.为我省发展碳金融寻求突破口,制定合理的对策和可行的路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比较研究是一种简约可行的研究方法,当然,本课题并不主张完全套用欧美的碳金融模式,而是充分考虑了浙江的实际情况和约束性条件,在此基础上,设计分步骤的实施方案。 国内的研究基本停留在一般性的理论和原则论述,大多是对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分析,没有给出一份系统的完整的对实际操作具有参考价值或指导意义的发展路线图。本课题将研究领域集中于省域层面,且最终落脚到建构碳金融体系的路径与方法上。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用价值 1.对于欧美碳金融市场的组织架构及运行模式的概括,可以作为浙江省建立碳金融体系的借鉴 2.研究得出的浙江省发展碳金融体系的路径及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3.研究成果可为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现实意义 1.帮助发达国家降低二氧化碳减排成本 2.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 3.完善的碳金融体系有助于确立碳交易的定价权 4.推进我省碳金融体系的发展

作品摘要

碳交易是国际上为了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总量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手段,碳金融是基于碳交易而延伸出的市场存在形式,是碳交易市场的深层次演化。国际碳金融市场方兴未艾,而被国际舆论称为最大碳供应国的中国,长期以来却没有定价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处于初创阶段。 拥有良好社会基础的浙江,在CDM项目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业务初露端倪,因此完全具备在全国率先发展碳金融体系的条件。浙江虽然在国内的碳交易领域有先发优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的差异和缺陷。如果不尽早建立完善且统一基于碳交易的碳金融市场,将失去在国际碳交易领域的“话语权”,存在“输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风险,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分析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给浙江的启示,结合浙江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提出发展碳金融的合理对策和有效路径。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0月 2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立项项目 2010年12月 浙江工业大学第二十二届“运河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竞赛特等奖 2011年01月 基于本课题完成的“关于积极培育碳金融 促进浙江绿色发展的建议”是浙江省民进集体提案,并正式递交2011年浙江省“两会”(省政协十次四届会议) 2011年04月 《国际碳金融市场基本态势与启示》一文发表于杂志《现代经济》 2011年03月 与本课题相关的、基于低碳视角的《树立系统性观念 优化城市交通设施的投资与管理》一文发表于杂志《经营与管理》 2011年03月 与本课题相关的《低碳视角下政府公共设施投资机制探究——基于沪杭甬道路路灯设置实证研究》一文发表于杂志《经营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崔成, 清洁发展机制中项目基准线确定方法[J]. 研究与探讨, 2002(9), 27 [2] 发展“碳金融”商业银行大有可为[N]. 金融时报, [3] 贾帅.英国能源发展战略[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4(12): 16-17.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中国发展观察,2009.8. [5] 胡金凤,刘福森等•略论消费的可持续性与不可持续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111-117. [6] 郎春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的低碳发展研究.社会科学,2009(6). [7] 马丽.2010中国碳金融全景图谱[J].首席财务官,2010.7. [8] 任奔,凌芳.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上海节能,2009.4. [9] 任力.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发展研究,2009(2). [10] 吴叶琼.碳金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新机遇[J].浙江金融,2010.7.

调查方式

走访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碳金融与减排机制 CDM(清洁发展机制)是碳交易的根基,Manne和Richels(1999)利用MERGE模型、Bohringer等(2003)利用德国CGE模型和MARKAL模型、以及Brechet和Lussis(2006)研究CDM时,已涉及碳金融问题。国内郭军洋(2006)、段茂盛(2004)、王灿、陈吉宁、邹骥(2008)等,在分析中国实施CDM的市场潜力和市场结构模型时,认为CDM开发应与我国现有的各种发展规划有效结合起来。 碳金融与碳交易 Bernstein(1999)和Pan(2005)等运用GEM-E3模型研究全球碳交易情景下自由交易部门(能源和能源密集部门)和国内交易部门的边际减排成本问题,认为在碳交易和碳金融领域,自由贸易部门最有效率。 碳金融与国家决策 Rehdanz和Tol(2005)、Kemfert(2004)和Bernard(2007)等使用博弈论和一般均衡模型对交易市场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市场规则的设置对交易结果和环境效益的影响,注意到国家间碳汇贸易的重要性。鲍健强(2010)则从国际“碳博弈”角度系统研究了国际经济利益之争和地缘政治之争,深入阐释了中国在国际碳博弈背景下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并从“气候外交、低碳经济和CDM项目”三个方面对我国的战略政策选择提出了建议。 碳金融市场 国外学者大多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研究,Reilly和Paltsev(2005)以EPPA-EURO模型分析了EU ETS的碳市场行情。Ellerman和Buchner(2007)从欧洲委员会公布的2005年减排数据出发,探讨了实际许可权是过分分配还是打了折扣的问题。Buchner等(2007)讨论了EU ETS中排放许可权的分配问题。Laurikka(2006)引入仿真模型,探讨了排放交易(尤其是EU ETS)对IGCC投资的影响。Haar(2006)定性分析了EU ETS中政策制定的不确定性,包括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对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作用以及收益和成本等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理论基础、金融工具的研究。杨佳琛(2009)从各国环境保护法的角度,阐释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的产生渊源。王留之、宋阳(2009)探索性地提出了8种碳金融创新模式。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