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一种新型的昆虫诱捕器及其诱捕作用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利用自然规律有效地控制有害昆虫的危害是人们多年的梦想。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利用自然物理作用捕获昆虫的新型虫网诱捕器,并分析了其诱捕象甲昆虫的效果,建立了诱捕率的预测模型方程。该诱捕器是一个全新的立体开放性捕虫工具,具有捕虫面积大、成本低、对天敌和有益昆虫无害、生态环保等特点。本研究为开辟虫网生态防虫新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详细介绍:
本研究用长形竹条和可降解的聚乙烯细线编织成圆柱体虫网诱捕器,分析了该诱捕器诱捕象甲昆虫的效果,并建立诱捕率(Y)对网孔边长(X1)、中足长度(X2)的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表明Y=-30.551+ 13.945X1+ 7.825X2(X1∈[2,4.5]、X2∈[2.5,2.9])。在分析象甲昆虫足的超微结构和捕获部位的基础上,探索了昆虫足的作用力特点及其与虫网的互作机制。虫网诱捕器利用昆虫足对网的机械作用力,配合引诱剂实现昆虫的生态诱捕。研究表明虫网诱捕器可降低有害长足昆虫诱捕器成本10倍以上,制作简便,成本低,无毒无害,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形状,是一个全新的立体开放性捕虫工具。其机制是利用虫网间的自然物理作用捕获长足昆虫,特定孔径大小的虫网对应特定足长度的昆虫,对天敌和有益昆虫无害,虫网诱捕实现害虫防治、天敌保护、环境无污染三者的协调统一。本研究为开辟虫网捕虫的生态防虫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品图片

  • 一种新型的昆虫诱捕器及其诱捕作用研究
  • 一种新型的昆虫诱捕器及其诱捕作用研究
  • 一种新型的昆虫诱捕器及其诱捕作用研究
  • 一种新型的昆虫诱捕器及其诱捕作用研究
  • 一种新型的昆虫诱捕器及其诱捕作用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撰写的目的:介绍新型虫网诱捕器的特点、诱捕作用及机制,提出利用虫网诱捕器开展生态防虫的理论依据。 作品基本思路: 1.分析虫网诱捕器诱捕昆虫的效果,研究虫网诱捕昆虫的可行性,并建立了不同昆虫诱捕率预测方程,拓展诱捕器的应用领域; 2.研究昆虫足的超微结构和捕获部位以及昆虫足的作用力特点,分析虫网诱捕昆虫的理论依据; 3.分析虫网诱捕器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其科学性和现实应用价值。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利用虫网间的自然物理作用实现长足昆虫的生态诱捕; 2.建立了不同中足长度昆虫的诱捕率预测方程; 3.显著地降低了长足大竹象等长足昆虫的诱捕成本; 4.为利用虫网诱捕器生态防虫提供了理论依据; 5.协调统一了害虫防治、天敌保护、环境保护染三者的矛盾。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降低长足大竹象等有害长足昆虫诱捕器成本10倍以上,有利地促进了有害昆虫的生态防治; 2.配合引诱剂可用于不同植物的有害昆虫防治。即使无引诱剂,也可利用昆虫的食性、趋光性、植物伤流等实现对昆虫的诱捕。 3.保护天敌和有益昆虫。特定孔径的虫网对与目标害虫大小和中足长度不同的天敌和有益昆虫无效。 4.开辟了一条虫网捕虫的生态防虫新途径。

学术论文摘要

生态诱捕是害虫防治的发展方向。本研究用长形竹条和可降解的聚乙烯细线编织成圆柱体虫网诱捕器,分析了该诱捕器诱捕象甲昆虫的效果,并建立了诱捕率与网孔边长、昆虫中足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在分析象甲昆虫足的超微结构和捕获部位的基础上,探索了昆虫足的作用力特点及其与虫网的互作机制。研究表明虫网诱捕器可降低有害长足昆虫诱捕器成本10倍以上,制作简便,成本低,无毒无害,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形状,是一个全新的立体开放性捕虫工具。其机制是利用虫网间的自然物理作用捕获长足昆虫,特定孔径大小的虫网对应特定足长度的昆虫,对天敌和有益昆虫无害。本研究开辟了一条虫网捕虫的生态防虫新途径。

获奖情况

1项实用新型专利《捕捉长足大竹象的诱捕器》(专利号ZL201020255014.5),1项发明专利《一种长足大竹象引诱剂》(申请号201010223861.8),2010年9月18日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节目专题报道虫网诱捕器诱捕长足大竹象的示范效果。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孔垂华. 21 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 应用生态学报, 2002,13(003): 349-353. [2] Volkov AG, Adesina T, Markin VS, et al.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Dionaea muscipula trap closing. Plant Physiology, 2008, 146(2): 694-702. [3] 范伟民, 王红托. 四种棉铃虫性诱剂诱捕器诱蛾效果比较.中国棉花, 1995, 22(10): 21-22. [4] 周红宁, 肖育江. CDC与UV灯光源人房蚊虫诱捕效果观察.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1,12(6): 418-420. [5] 许国庆, 罗礼智, 丛斌. 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杀虫灯对甜菜夜蛾发生监测作用的比较.植物保护, 2006, 32(1): 77-793. [6] 沈斌斌, 任顺祥. 黄板诱杀及其对烟粉虱种群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4(4): 40-43. [7] 陈立君, 唐超, 金启安, 等. 不同诱捕器与诱芯对笋横锥大象虫的诱捕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19): 9042-9065 [8] 杨瑶君, 秦虹, 王淑芳, 等. 长足大竹象的触角超微结构和对竹笋挥发物的触角点位反应. 昆虫学 [9] 黄金水, 何学友, 杨希,等. FJ-MA-02引诱剂林间松墨天牛引诱效果及活虫捕捉器的研制. 林业科学, 2003, 39(sp.1): 153-158.报, 2010,53(10): 1087-1096.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周红宁等(2001)比较CDC和UV灯光源对人房蚊虫的捕捉效果,沈斌斌等(2003)研究了黄板诱杀及其对烟粉虱种群的影响,黄金水等(2003)报道了松墨天牛的活虫捕捉器,曾广胜等(2005)分析了聚合物粘弹性及其力学模型,许国庆等(2006)分析了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杀虫灯对甜菜夜蛾发生监测作用,Volkov等(2008)研究了捕蝇草的诱捕的动力学机制,Shirangi等(2009)报道了性激素引导的酶表达进展,国内外尚未见虫网诱捕昆虫的研究报道。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