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西装革履下的阑珊:青年律师与法学教育的分析研究——基于上海地区的实证调查
小类:
教育
简介:
法学院校是培养律师人才的梦工厂,律师事务所是莘莘法律学子实践梦想的舞台。青年律师是律师行业的中流砥柱,关乎整个司法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高校扩招,法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立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基于青年律师群体执业环境以及生存状态的特殊性,本项目通过对青年律师、律师事务所、法学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改善青年律师职业环境、促进法学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一、前言 (一) 研究动机 本课题希望通过对青年律师、律师事务所、法学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改善青年律师职业环境、促进法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二) 研究目标 课题通过对青年律师遇到的职业困境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比较,有针对性地对改善青年律师职业环境、增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达到促进青年律师生存和发展,优化高校法学教育的目的。 (三) 研究对象 结合年龄和执业状况,以律师执业的年限来区分,将执业年限低于五年的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作为此次课题的调查对象 (四) 研究方法 1.抽样(问卷)调查法。课题组设计的问卷包括四部分:律师事务所基本情况、 律师事务所与法律人才、律师事务所与青年律师、律师事务所与法学院,发放400份,有效问卷392份。 2. 个别访谈法。课题组在受访律师事务所随机抽样了60个符合课题标准的研究对象,分别深入了解相关情况。 3. 图表、数据分析法。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一) 律师事务所状况 (二) 青年律师学历状况 (三) 青年律师收入状况 (四) 青年律师人才状况 三、调查中反映的问题 (一) 整体素质较高,局部发展滞后 (二)案件来源不稳,业务收入微薄 (三) 执业能力不足,缺乏社会阅历 (四) 职业规划不明,缺乏身份认同 四、对策和建议 (一)律师行业层面:规范行业管理,实行区别对待 (二)律所制度层面 1.提倡律师文化,增强律所凝聚力 2. 加强权利保障,实行指导责任制 (三)法学教育层面 1.推进教育改革,设置律师专业 2.增开实务课程,提升学生能力 3.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4.调控招生比例,注意男女搭配 (四)青年律师与法学学生层面 五、结语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成功律师西装革履的背后,青年律师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随着高校扩招,法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鉴于此,本项目以青年律师职业状态为切入点,对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392家律师事务所,430名青年律师进行问卷调查,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描绘出该群体基本的职业状态。通过调查结果与法学院校的对比,发现青年律师与法学教育的联系,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促进青年律师群体和高等法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通过实证研究青年律师的职业状况,科学性在于通过实证调查,用数据勾勒青年律师的职业肖像,以青年律师与法学院校的联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先进性在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青年律师问题,按照青年律师、律师事务所、法学院校与法学学生等多个主体剖析问题的根源所在;独特之处是以一名法学教育的接受者和未来的青年律师这两个双重身份看待青年律师问题,跳出青年律师自身,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事业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律师在我国法治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作品通过对青年律师和法学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比较,详细阐述了培养法律人才与青年律师脱节的问题,进而从律师行业层面、律所制度层面、法学教育层面和青年律师与法学学士层面等多个角度提出解决的对策,对缓解青年律师职业压力,推进法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作品摘要

法学院校是培养律师人才的梦工厂,律师事务所是莘莘法律学子实现梦想的舞台。在上海市着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两个中心建设的大环境下,社会对法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潜力巨大。青年律师是律师行业的中流砥柱,关乎整个司法行业的健康发展。本课题通过对青年律师、律师事务所、法学教育的调查研究,提出改善青年律师职业环境、提高法学教育的可行性建议。青年律师的职业问题主要表现在: 整体素质较高,局部发展滞后 案件来源不稳,业务收入微薄 执业能力不足,缺乏社会阅历 职业规划不明,缺乏身份认同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深入分析,建议整合社会资源,根据律师行业和青年律师的特点,结合法学教育现状,律师行业、律师事务所、青年律师以及法学专业学生等层面对青年律师群体进行相应的权利保障和激励教育,以期达到促进青年律师以及法学教育更好发展的目的。为此应当建立和完善以下机制: 律师行业层面应规范行业管理,实行区别对待;律所制度层面应提倡律师文化,增强律所凝聚力,加强权利保障,实行指导责任制;法学教育层面应推进教育改革,设置律师专业,增开实务课程,提升学生能力,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共赢。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曾于2010年10月在上海获得上海市本科生社科论坛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徐显明主编:《中国法学教育状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解延民主编:《法学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编:《第七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编:《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于恒兵:《论青年律师的成长之路》,《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6]曹 珊:《论青年律师的成长》,《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7]刘佳明:《律师中国:见证中国律师业的记录与思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美)艾伦•德肖维茨著,王楚明,汤家芳译:《致青年律师的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 (美)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若著,于霄译:《律师与社会:美德两国法律职业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书报刊物、文件 集体组织、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全国各地律师协会对青年律师群体高度重视,以上海为例,2008年以来,上海市律师协会成立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通过开展赴各区县律工委、律所的走访调研座谈会、在东方律师网上统一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发布调研表格以及向参加青工委活动的青年律师发放调研表格等多种形式,开展青年律师执业状况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后,发布《上海市青年律师执业状况调查报告(2008-2010)》。同时,中国律师协会通过举办青年律师论坛等活动组织青年律师学习分享交流经验,号召全社会对青年律师的关注。 我国律师总数已超过17万人,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队伍,但目前我国的律师学院、律师专业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作为中国法学教育与律师业发展的新生事物,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由高校法学院创办的律师学院,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批准设立的二级学院,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律师学院有助于推动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律师制度理论研究平台,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良性互动。沿袭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就业难也正是开设以律师人才为对象的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徐显明教授认为,我国法学教育在职业化方面有两个缺陷。第一个是缺乏司法伦理的训练,不具有司法伦理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是很危险的,就如同守仓库的盗贼。司法腐败与缺乏职业伦理教育有极大的关系;第二个是缺乏职业技巧培训。没有职业技巧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无法适应职业要求。这两个缺陷将引导我们对当前的法学教育方式进行反思。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职业化这个趋势的基本形成,是法学理论界与法律实务界共同的期待,当然并不排除保留或者说由其自己形成以学术为主并以思想创新为追求的学术型法学院的存在,也不排除以培养司法实务人才为主导目标的职业型法学院。 以学术为主的法学院培养的学生,并不一定全部从事学术活动,更多的还是以从事法律实务为选择。培养理论和实践结合,既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具备对具体问题的富有深厚洞察力和理解力的法科学生,才是解决青年律师职业前景的深层次方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