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课题通过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巴曲酶,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研究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及药物对其保护作用。首先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模型大鼠,将模型大鼠分为实验组(阿司匹林+巴曲酶)、对照组(巴曲酶)和模型组(蒸馏水)。三组均在模型术后7天分别给予上述药物,并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免疫组化技术观测,测得实验数据以获取科学性的结论。
详细介绍:
本课题通过在应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应用巴曲酶,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研究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对其保护作用,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首先造模: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模型大鼠,然后将制作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模型大鼠分为实验组(阿司匹林0.6 ml/kg+巴曲酶0.1 ml/kg)、对照组(巴曲酶0.1 ml/kg)和模型组(蒸馏水0.1 ml/kg)三个组。三组均在小鼠四血管脑缺血模型术后7天以灌胃方法分别给予上述剂量药物(隔日1次)。在给药5次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连续实验7天,每日两次)观测各组大鼠的平均游泳距离及穿越原平台次数。Morris水迷宫实验1天将各组大鼠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测各组大鼠的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变化。实验结果:模型组大鼠平均游泳距离、跨台次数与实验组组、对照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20%区域少于对照组。其余指标2组间均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模型组的海马CA1区JNK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免疫组化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巴曲酶。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受损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且明显优于单用巴曲酶。本课题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对其保护作用,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作品图片

  • 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对其保护作用,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基本思路:通过在应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应用巴曲酶,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研究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疗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研究阿司匹林、巴曲酶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是否更好,以寻求更合理的临床联合用药。 2.与本实验类似的研究较为少见,此研究在于发掘阿司匹林的其他用途。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对其保护作用,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摘要 目的:通过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巴曲酶,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研究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及药物对其保护作用。方法:造模: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模型大鼠,然后模型大鼠分为实验组(阿司匹林0.6 ml/kg+巴曲酶0.1 ml/kg)、对照组(巴曲酶0.1 ml/kg)和模型组(蒸馏水0.1 ml/kg)。三组均在四血管脑缺血模型术后7天以灌胃方法给予相应药物(隔日1次)。在给药5次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连续实验7天,每日两次)观测各组大鼠的平均游泳距离及穿越原平台次数。Morris水迷宫实验1天将各组大鼠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测各组大鼠的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平均游泳距离、跨台次数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模型组的海马CA1区JNK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免疫组化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受损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且优于单用巴曲酶。 关键词:阿司匹林、巴曲酶、脑缺血再灌注 、Morris水迷宫实验、免疫组化技术,JNK

获奖情况

本篇论文待发表,与本研究相关的一篇综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治疗进展”已发表在《科园月刊》杂志。 获承德医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

鉴定结果

属实

参考文献

⑴ 饶明利.中国脑血管防治病指南【S】.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5:27 ⑵ 韩仲岩.对TIA及其脑梗塞的重新认识【J】.临床精神病杂志,2004,17:401 ⑶ 黄文著.巴曲酶+阿司匹林治疗TIA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06,1:49 ⑷ 邱丽颖,余涓,周宇,陈崇宏. 阿司匹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药学学报, 2003,(08) . ⑸ 唐震宇,申向民,周琳,杨期东. 阿司匹林对脑缺血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5,(05) . ⑹ 王姗,李家明,何广卫,景蓉,吴玉林. MC-00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8,(11) . ⑺ 林春,郑淑秋,陈崇宏,颜光美. 阿司匹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9,(05) .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学者对有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1自由基清除剂 Vite、Vitc是主要的人体内生性抗氧化物质。甘露醇主要清除羟自由基,而胰岛素可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自由基,,二者在脑梗塞的治疗中有协同作用。上述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提高缺血再灌注脑组织SOD、CAT、GSH一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能清除氧自由基,起保护作用。 2钙通道阻滞剂 以尼莫地平为代表。尼莫地平既能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又使再灌注后丙二醛含量降低,减轻脑水肿。延胡索乙素能抑制钙离子在脑组织内聚集,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24]。川芍嗦对受体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增多有阻滞作用[25]。上述药物的作用可能通过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的循环功能及能量代谢过程,提高Na+-K+-ATP酶的活性,防止缺血再灌注后脑细胞内钙离子超载造成的一系列继发性损害。 3谷氮酸释放抑制剂和谷氮酸受体抑制剂 相关制剂包括:①NMDA受体拮抗剂,②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抑制剂,③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动物实验已证实,阻止谷氨酸释放或阻断其受体作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Lubeluzole,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谷氨酸释放抑制剂,已在北美通过临床验证,在急性脑梗塞发病6h内静脉注人10mg/d的Lubeluzole5天,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兴奋性氨基酸突触后受体分为两大类: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及非NMDA受体。MK-801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非竟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Smith等报道非NMDA受体拮抗剂GYKI52466能使皮层梗塞灶明显缩小。 4针对内皮素的防治 内皮素(ET)与其受体结合产生广泛的生物效应,在脑缺血性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有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E18257B,BQ123等。 5抗细胞间粘附分子 药物急性脑梗塞时,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l)促进白细胞聚集并导致脑组织损害。动物模型已证实,抗ICAM-1抗体能减轻脑缺血程度,但患者病死率及预后均较对照组差,且有相当多的病人出现发热,推断可能与鼠源性抗体有关。 综上所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保护治疗有广阔前景。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