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课题通过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巴曲酶,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研究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及药物对其保护作用。首先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模型大鼠,将模型大鼠分为实验组(阿司匹林+巴曲酶)、对照组(巴曲酶)和模型组(蒸馏水)。三组均在模型术后7天分别给予上述药物,并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免疫组化技术观测,测得实验数据以获取科学性的结论。
详细介绍:
本课题通过在应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应用巴曲酶,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研究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对其保护作用,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首先造模: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模型大鼠,然后将制作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模型大鼠分为实验组(阿司匹林0.6 ml/kg+巴曲酶0.1 ml/...(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对其保护作用,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基本思路:通过在应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应用巴曲酶,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研究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疗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研究阿司匹林、巴曲酶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是否更好,以寻求更合理的临床联合用药。 2.与本实验类似的研究较为少见,此研究在于发掘阿司匹林的其他用途。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对其保护作用,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摘要 目的:通过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巴曲酶,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研究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及药物对其保护作用。方法:造模: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模型大鼠,然后模型大鼠分为实验组(阿司匹林0.6 ml/kg+巴曲酶0.1 ml/kg)、对照组(巴曲酶0.1 ml/kg)和模型组(蒸馏水0.1 ml/kg)。三组均在四血管脑缺血模型术后7天以灌胃方...(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

本篇论文待发表,与本研究相关的一篇综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治疗进展”已发表在《科园月刊》杂志。 获承德医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

鉴定结果

属实

参考文献

⑴ 饶明利.中国脑血管防治病指南【S】.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5:27 ⑵ 韩仲岩.对TIA及其脑梗塞的重新认识【J】.临床精神病杂志,2004,17:401 ⑶ 黄文著.巴曲酶+阿司匹林治疗TIA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06,1:49 ⑷ 邱丽颖,余涓,周宇,陈崇宏. 阿司匹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药学学报, 2003,(08) . ⑸...(查看更多)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学者对有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1自由基清除剂 Vite、Vitc是主要的人体内生性抗氧化物质。甘露醇主要清除羟自由基,而胰岛素可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自由基,,二者在脑梗塞的治疗中有协同作用。上述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提高缺血再灌注脑组织SOD、CAT、GSH一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能清除氧自由基,起保护作用。 2钙通道阻滞剂 以尼莫地平为代表。尼莫地平...(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