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探析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溯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为注解和阐释该理论提出了取类比象法说、气机升降说、部位说、五脏与洛书对应说、疾病表现说等。本文作者通过对历代医家观点的探讨,从传统文化、“阴”与“阳”、 肝和肺生理功能、天人一体观等方面对此理论进行论述,最后提出“升肝辅以降肺,降肺佐以疏肝”的观点。
详细介绍: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探析 刘永刚 安国尧 虎峻瑞 指导老师:李应存 (甘肃中医学院 ,兰州 甘肃 730000) 摘 要:“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溯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为注解和阐释该理论提出了取类比象法说、气机升降说、部位说、五脏与洛书对应说、疾病表现说等,本文作者通过对历代医家观点的探讨,从传统文化,“阴”与“阳”, 肝和肺生理功能,天人一体观等方面对此理论进行论述,最后提出“升肝辅以降肺,降肺佐以疏肝”的观点。 关键词:“左肝右肺”;理论探讨 针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有些医家认为此观点是脏腑与五行的定位;还有医家依据藏象学说提出了自己观点,有些医家解释肝肺为人体的两大系统,调节气血津液的升降和运行,不同于现代解剖学的观点。现代解剖学认为:肝位于膈肌下方左胁下,为消化系统器官之一,具有消化、免疫、解毒等功能;肺位于膈肌上,有左二右三共五叶,为呼吸系统主要器官,具有呼吸、免疫等功能。中医学的肝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的部分功能,肺包括了呼吸系统、水液代谢、血液循环调节的部分功能。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进行了探讨。 1 左肝右肺的渊源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出自《素问•刺禁论》:“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1]。生,《说文》[2]曰: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风生之属皆丛生也。藏,《说文》曰:匿也。欲藏必先收,寓收意于藏字之中。可见“生”具有生发上升、疏泄之意,“藏”具有降泄、收敛之意,后世医家将此简称为“左肝右肺”。 2 历代医家的观点 2.1 取类比象法说 隋代医家杨上善认为“肝者为木在春,故气在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在右也,肝为少阳,阳长之始,故曰生。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也”。杨氏运用取象比类法说明此理论,肝在四时应春,五行属木,春天万物萌生,阳气开始生发,而“木曰曲直”(《尚书•洪范》)[3],由此认为肝和木具有相同的特性,同时,足厥阴肝经为阴始尽阳始生之经,故说“肝生于左”;肺在四时应秋,五行属金,秋季万物收获之时,谷物果实成熟而需储藏,立秋之始阳气慢慢下降内藏,阴气慢慢上升,肺脏的特性与秋季气候特性相仿,因而说“肺藏于右”。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左为大,为阳,因而肝顺应阳气升阳而升于左;右为小,为阴,肺主宣发肃降,因而肺气主降藏于右。 2.2 气机升降说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虚劳•王案》[4]中有:“人身左升属肝,右降属肺,当两和气血,使升降得宜。”因肝主藏血、主疏泄,肝气调达,则精血津液疏泄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精血运行也正常,人体健康而无疾病;肺主气、司呼吸,通过肺吸入自然界清气并于水谷之精而化为一身之气,然后将津液下输于肾,如此一升一降,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若气机升降受阻,津液运行不畅,则应疏通气血,调节气机,可从肝肺二脏调治。 2.3 部位说 清代名医周学霆在《三指禅•脏腑说》[5]中有:“肝不全居于右,而震为肝木,居于左,气自行于左;肺本不居于右,而兑为肺金,居于右,气自行于右”,他从脏腑解剖位置、两脏功能以及气机运行方面论证了此理论。由于肝主藏血,肺主藏气而肃降,因而依照手太阴肺经和足厥阴肝经循行的特点,再按寸关尺三部九侯切脉之法,以左关为肝脏所主,右寸为肺脏所主,左关三部脉象变化反映肝脏的生理与病理,右寸三部脉象变化反映肺脏的生理与病理,因而确立了以左关右寸诊断肝肺二脏生理与病理变化的诊断方法。 2.5 五脏与洛书对应说 近代医家蔡旭确定了五脏与洛书的对应关系[6],他提出了肝肺二脏分别居于四正宫和中宫之上,即肝在正三宫,心在离九宫,肺居兑七宫,肾处坎一宫,脾住中五宫(见右图),在洛书中震三宫肝居于左,兑七宫肺居于右,由此可见,“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不仅与洛书有对应关系,而且也符合五行学说。 2.6 疾病表现说 《素问•刺热论》[1]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意即五志之热病,必先表现于色,“五色各见其部”(《灵枢•五色》)[7],肝属东方木,故左颊先赤,肺属西方金,故右颊先赤。[8]《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气名曰肥气,在于左胁……肺之积气名曰息贲,在于右胁……”,其中“肥气”“息贲”均为五积之一,近代医家王宏图氏认为肝之积在左胁气,积块如倒置的杯子,有头有边;肺之积气在右胁,由于有积气而肺不能肃降,出现气息急促,呼吸急促等症状,因而在临床应运中如果有积块如倒置的杯子位于左胁下,在加一些典型症状,就从肝论治;反之,从肺论治[9]。历代名医临证时多分左右辨气血。金•朱丹溪最早记载半身不遂分左右论治的经验:病在左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病在右者,二陈汤、四君子等加竹沥、姜汁[10]。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卷八•头痛门》说:“偏头痛,左为血虚,右属气虚” [11],左属血,右属气,肝藏血,肺主气,故“左血右气”与“左肝右肺”是一致的。 3 笔者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解 综合上述医家的观点,本文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3.1传统文化来论 祖国医学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传统文化。《黄帝内经》之作距今年代久远,为理解其理论,可以从传统文化角度予以阐释。 中国人的风水观认为,坐北朝南是最吉利的分水取向方位,天子一定要面南而坐来定天下。支开叶说,中国人对方位的认识是建立在“坐北朝南”的观察点上的[12]。北方为阴寒之地,南方为炎热之地,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阳热环境有助于生命的生长,长久以来,坐北朝南成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明智的选择。坐北朝南,左手为东方阳气生发之地,右手为阳气敛藏之所,正如春升秋敛之性,可类比而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故而,董在权[13]高度概括地认为,中医的左肝右肺之说绝不是出自古人对人体解剖知识的无知,而是从哲学思辨的更高层次把握人体的生命运动规律和疾病规律。 3.2 从“阴”与“阳”来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中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左为大为阳,右为小为阴,气为阳,津液为阴,因而人体左为阳,右为阴,阳主升,阴主降,就正如阴阳太极图中阴阳鱼,左为阳升,右为阴降,肝升发阳气而升于左,肺收敛阳气肃降津液而藏于右,因符合阳气和津液运行的规律,故可以调节气机的升降。 3.3 从天人一体观角度来论 自然界中太阳从东方升起而从西方降落,伴随日升日落阳气也发生变化,平旦阳气慢慢升发,阴气逐渐下降,午时阳气最盛,阴气始生,以后太阳渐渐从西方降落,则阳气慢慢下降内藏,而阴气逐渐上升,到子夜时分阴阳交替,如此反复轮流。在地理位置上,东为太阳出生之地,西为太阳降落之地,太阳升落引起阴阳的变化与肝肺二脏的特性相似;面南而立,太阳左升,肝主升,太阳右降,肺主降,升降和合,肝肺同圆,天人同一,故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 3.4 从肝和肺功能的角度来论 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主疏泄即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调畅情志;主藏血是指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以及调节全身血量的功能。肝体阴而用阳,《素问•六节藏象论》[1]曰:“形藏四,神藏五”,形属阴,神属阳,肝既是阳藏又是阴藏,且“肝德在散”(《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14],体阴是基础,用阳是表现,肝居阴分之地,其用疏泄,疏寓有上升之意,古人有左为血之说,综上所述,左为肝;因肺位最高,其功用为宣发肃降,把津液向下输布以濡养诸脏,其性收敛,故藏气于右,右为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与布散,临床上气血津液失调之病可通过调理肝肺参以他法治之。前人有“肾宜温而肝宜凉”,“温肾同时宜将心火”的经验之谈,笔者据此可提出“升肝辅以降肺,降肺佐以疏肝”的观点。兹附古代医案3则为例: 案例1: 《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范氏案》[15] 范氏,两寸脉大,咳甚,脘闷头胀,耳鼻窍闭,此少阳郁热,上逆犯肺,肺燥喉痒,先抑木火之郁。 羚羊角 薄荷梗 苦丁茶 瓜蒌皮 菊花叶 栀皮 杏仁 连翘 案:本案患者少阳郁热,上逆犯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肺主咳”,故方中以杏仁﹑苦丁茶苦降肺气,菊花叶﹑薄荷梗轻清辛香发散,归肝经,升发肝气,升降和合,气机调畅;以羚羊角平肝,祛少阳郁热,平肝的同时升发肝气,助肝之生机,“降肺佐以疏肝”;瓜蒌皮化痰,连翘、栀皮清郁热,少阳之火自解,病愈。 案例2: 《张聿青医案•胁痛•钟案》[16] 钟左 右胁作痛,脉象沉弦,饮悬胁下,肺脾之络在右也。 广郁金 赤白苓 旋覆花 生香附 制半夏 炒苏子 真猩絳 青葱管 广皮 枳壳 二诊 胁下之痛,仍然未定。左脉弦大,右关带滑,气滑郁阻宣,再为宣通。 制半夏 制香附 杭白芍 川萆薢 川芎 橘皮络 旋覆花 真猩絳 广郁金 青葱管 醋炒柴胡 案:本案患者以右胁作痛,然张氏明言“肺脾之络在右也”,故方中以制香附、广郁金、醋炒柴胡、川芎疏肝而行肝气之郁,旋覆花、炒苏子肃降肺气,“升肝辅以降肺”;制半夏、广皮、枳壳理中焦之气,二圆同和,气机升降复常,又“肝体阴而用阳”,故以酸敛之白芍养肝血,助肝用,其痛得愈。 案例3: 《张聿青医案•麻木案》[16] 某 偏左麻木不用,咳嗽气逆痰多,脉形软滑。痰湿阻肺,兼袭经络,图治不易也。 苏子 茯苓 杏仁 枳壳 郁金 橘红 桂枝 白芥子 制半夏 旋覆花 案:本案患者偏左麻木不用,伴咳逆痰多,系痰湿阻肺,兼袭经络,治以健脾化痰通络,方中茯苓、橘红、白芥子、制半夏健脾化痰,枳壳行气,桂枝通络;杏仁、旋覆花肃降肺气,郁金疏肝兼以祛痰,治痰之法重在行气,疏肝降肺,气机调畅,气行则其痰自化,血脉通畅,肌肉经脉得血之濡养,麻木向愈。 此3则医案以咳嗽、右胁作痛、偏左麻木为表现,病位各异,但均以“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为指导,治疗上反应出“升肝辅以降肺,降肺佐以疏肝”的思想,只是尚未明确地提出。仅从《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来看,载有身体左侧病变的医案就达60多条,所涉及的症状有偏枯在左﹑左肢麻木﹑左眠咳甚﹑ 左目珠痛﹑脐左动气﹑左偏头痛 ﹑左耳鸣甚等,绝大多数病例从肝论治[17]。 4 小结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都相互影响,因此,“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不能单纯的从脏腑形态解剖学上去认识,若只是解剖学上的认识,就不会用寓意深刻的“生”和“藏”二字,应通过藏象、五行、疾病表现、传统文化等理论联系起来理解,此理论中的“生”有生发、上升、疏泄之意,“藏”有收敛、储藏、潜藏之意。通过对历代医家理论的探讨,结合中医理论,作者认为王宏图氏《黄帝内经研究大成》[18]所言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本意是肝肺二脏功能的高度概括”甚有道理,其意远胜于形态解剖学上的“肝”与“肺”。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81,52,9,15 [2]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127,27 [3]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9 [4] 潘华信,朱伟常.叶天士医案大全[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52 [5] 周学霆.三指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22 [6] 蔡旭.河图洛书于中医脏象[J].安徽中医学院院报,1997.6(1):10-11 [7] 灵枢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校订,79 [8] 戴一娜. 浅谈“左肝右肺”[J]. 国医论坛,1998,13(1):41-42 [9] 王宏图主编.难经白化解[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4,96 [10]赵心华,周国琪.古今“左肝右肺”观探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2007,13(1):11 [11]李中梓.医宗必读[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92 [12]支开叶.“左肝右肺”新解[J].光明中医,2007,22(12):3 [13]董在权.天人应象“左升右降”案析义[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230 [14]王雪苔编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 [1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82 [16]张乃修.张聿青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124,268,362 [17]陈慧娟,梁尚华,朱凌凌.“肝生于左”临床意义浅探[J].江苏中医药,2008,40(12):12 [18]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溯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从不同的的观点出发进行了阐释与发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作者对他们观点进行了一番总结探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以及查阅有关此理论的资料,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观点,并且提出了传统文化,“阴”与“阳”, 肝和肺功能,天人一体观等自己的观点。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作者通过研究经典著作,查阅大量的资料,探讨了历代医家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理论的认识,从而提出自己对该理论的认识。 本文从传统文化、“阴”与“阳” 、“肝”与“肺”的功能、天人一体观进行论述,最后提出“升肝辅以降肺,降肺佐以疏肝”的观点,探索性地用于指导临床。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对临床部分疾病得的治疗有指导意义,本文对此理论做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使其应用更加明确。 本文从传统文化、“阴”与“阳”、肝和肺功能、天人一体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更加明确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价值,对后学者研究此理论提供参考依据。

学术论文摘要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溯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为注解和阐释该理论提出了取类比象法说、气机升降说、部位说、五脏与洛书对应说、疾病表现说等,本文作者通过对历代医家观点的探讨,从传统文化、“阴”与“阳” 、 肝和肺功能、天人一体观等方面对此理论进行论述,最后提出“升肝辅以降肺,降肺佐以疏肝”的观点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81,52,9,15 [2]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127,27 [3]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9 [4] 潘华信,朱伟常.叶天士医案大全[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52 [5] 周学霆.三指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22 [6] 蔡旭.河图洛书于中医脏象[J].安徽中医学院院报,1997.6(1):10-11 [7] 灵枢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校订,79 [8] 戴一娜. 浅谈“左肝右肺”[J]. 国医论坛,1998,13(1):41-42 [9] 王宏图主编.难经白化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4,96 [11]李中梓.医宗必读[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92 [12]支开叶.左肝右肺新解[J].光明中医,2007,22(12):3 [13]董在权.天人应象“左升右降”案析义[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230 [14]王雪苔编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 [1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82 [16]张乃修.张聿青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124,268,362 [17]陈慧娟,梁尚华,朱凌凌.“肝生于左”临床意义浅探[J]江苏中医药,2008,40(12):12 [18]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代名医施今墨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郁金行左,橘叶行右;陈皮行肺滞以右胁为宜,青皮行肝滞以左胁痛为宜”的观点,是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临床阐释。 依据“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理论来组方用药,文颖娟,潘桂娟在“气机升降运动在复方配伍中的应用”(浙江中医杂志.2008,3(3):132-133)一文中治疗风热外袭,肺不肃降之咳喘用桑菊饮,方中依照气机升降的规律,选用归肺经的桑叶、杏仁肃降肺气,归肝经的菊花、薄荷疏肝行气,体现肝主升肺主降的机理,同样还有治疗痰阻气机壅阻肺络咳喘的苏子降气汤,肝经热甚,化火生风的羚角钩藤汤。 叶平在“浅析中医五脏免疫理论与免疫性不孕不育”(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1):10-11)中提出肝与肺的免疫性与不孕不育有关,他认为,肺气不足,卫气不固,外邪入侵扰动胎元,则可致堕胎,阴虚火旺入肝,引起血分热盛,机体免疫亢进,则血海热盛,冲任不相资,精卵不能结合,从而导致不孕。 徐淑江,王丽结合“左肝右肺”对中气下陷的真正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气下陷并非由脾气虚引起,而是由肝升发不及所致,创立了升肝汤(木瓜、 白芍 、葛根、 柴胡、 升麻、桔梗、 当归 、枳壳、 厚朴、 陈皮、 甘草)治疗内脏下垂,取得很好的疗效。(赵心华.古今“左肝右肺”观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2)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肝与肝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中医学之肝除含部分解剖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属于功能活动范畴,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其主疏泄即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调畅情志;主藏血是指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以及调节全身血量的功能。中医学的肝包含了现代医学神经、血液循环、消化、内分泌、运动、生殖等系统,还包括精神情志。因此,现代肝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病,依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应表述为:以肝脾同病为核心,并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肺、肾、心以及胃、胆、三焦、膀胱等脏腑经络功能,出现相应病理改变的功能失调性疾病。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