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教育终身化视野下中学后青年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启示——基于武汉市部分城区的调查
小类:
教育
简介:
笔者以高等教育为参照,提出“中学后青年”这个新概念。通过武汉市部分城区中学后青年群体的抽样调查,获取了第一手数据。在此基础上,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分析中学后青年形成的社会背景,描述中学后青年的职业发展状态,剖析中学后青年发展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基于以上分析,对终身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索。
详细介绍:
本作品以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为参照点,提出了“中学后青年”新概念。课题组在对武汉市部分城区“中学后青年”群体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对“中学后青年”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从工作满意度,学习情况,主观评价等方面描述了“中学后青年”职业发展状况。与此同时,调查获取了一般民众对“中学后青年”发展路径多样化选择的倾向性态度与认识。依据上述调查分析,课题组站在终身教育的视角,进一步深入剖析了“中学后青年”职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探索了终身教育与职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最后对如何促进“中学后青年”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的措施和建议。作品紧扣社会热点问题,敏锐地提出了“中学后青年”新概念,用开放的研究视角和调查说理的态度,对所关注的群体及其现象进行深刻剖析,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见解独特,客观真实。成果创新性明显,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图片

  • 教育终身化视野下中学后青年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启示——基于武汉市部分城区的调查
  • 教育终身化视野下中学后青年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启示——基于武汉市部分城区的调查
  • 教育终身化视野下中学后青年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启示——基于武汉市部分城区的调查
  • 教育终身化视野下中学后青年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启示——基于武汉市部分城区的调查
  • 教育终身化视野下中学后青年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启示——基于武汉市部分城区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目的: 描述目标群体职业发展状况;探索目标群体的形成原因;了解一般民众的倾向性态度;剖析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提出建议和措施;对终身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索。 基本思路: 对区域内中学后青年和一般民众两类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运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运用综合分析法,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和文献研究,归纳分析得出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和共性特征,形成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1.概念界定的科学性 2.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3.研究思路的科学性 先进性: 1.研究方向的先进性 调查与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相一致。 2.研究理论的先进性 目标群体与国外学者研究的“non-college youth相呼应。终身教育理论。 独特之处: 1.群体选择的独特性 2.视角选取的独特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为中学后青年群体的社会学研究以及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起到数据支撑,对国家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现实参考。 现实指导意义: 1.中学后青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企业应树立“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观念 3.国家应建立完善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4.不选择高考不等于否定高等教育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亟待交汇互通 6.学习应回归教育本身 7.弃考也是一种选择

作品摘要

作品摘要: 中学后青年群体在应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段却选择放弃,其原因值得探究;他们职业发展整体状况如何,是否存在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其现状值得调查;在国家推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一群体终身教育和职业发展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等等。 综上,本团队决定研究这一群体。 此前,本团队以调查报告《大学之外的抉择与青少年成才路径多元化的趋势的社会调查》获得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表彰,为调查奠定基础。 调查获得以下成果: 目标群体形成的原因:目标群体理性对待学历教育,教育投资回报难以满足自身期望。良好的社会多样化选择环境。 目标群体职业发展现状: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学习是职业发展的动力,积极的主观评价。 目标群体长远发展最大障碍:专业知识技能不足以及职业规划与持续学习的观念不明确。 提出解决措施:中学后青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企业应树立“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观念;国家应建立完善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最后凝炼出启示:不选择高考不等于否定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亟待交汇互通;学习应回归教育本身;弃考也是一种选择。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我们在2010年7-8月湖北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撰写的调查报告——《大学之外的抉择与青少年成才路径多元化的趋势的社会调查》,于2010年11月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表彰。本参赛作品是在此基础上后续调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赵菊华.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探析我国高考现象[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2) [2]刘娜.向冠春.高等教育与个体社会资本的获得[J].教育与人才.2010(5) [3]王正惠.蒋平.从教育社会学视角透析高考弃考现象[J].青年探索.2009(6) [4]曾本友.中国高考制度变革理路与未来走向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6) [5]李琼.高考弃考现象有待深入研究[N].长江日报.2009-6-4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7]刘静.邓婧媛.改善我国失业现状的实现方式[J].决策参考.2005(11) [8]宋长青.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数量关系[J].统计科普.2006(8) [9]曲玲.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六大要素[N].中国教育报.2010-5-4 [10]蒋东明.论终身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意义[J].科教导刊.2010(10)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集体组织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根据对国内文献的检索,我国不乏对于非大学教育(或非高等教育)的理论分析,但是,鲜有对于非高等教育的社会调查研究。至于高等教育之外的这一群体,国内目前尚没有一个专业名词来指代他们,专门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 国内目前较多的是对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研究以及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的介绍。在“高考弃考”现象出现之后,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一群体中的一部分人。2009年以来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从人力资本角度来分析的(赵菊华. 2010),有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的(王正惠.蒋平. 2009),有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剖析的(刘娜.向冠春. 2010),有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分析的(蒋东明. 2010)。这些研究都对于这一现象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多元”的概念。 国外已有很多对于这一群体的专门研究。有专门研究non-college youth(非大学青年)的工人的收入增长与种族,性别等因素联系的(Sakura-Lemessy, Ian,Carter-Tellison, Katrina,Sakura-Lemessy, Donna-May,2009),有专门研究non-college youth这一群体的就业的(Sharon Mastracci2006),有研究non-college youth这一群体的扶持政策的实际作用的(Sharon. Mastracci,2003),有从职业和心理特征角度进行研究的(Paul.R.solomone,Claudia.Pask-McCartney,1990)。国外的研究类属细化,已涉及到多学科研究视角,反映了较为发达的教育体制下的non-college youth群体研究的现状。而这一群体正是我们调查中首次提出的中学后青年群体。 总的来说,关于中学后青年群体国内的专门实证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而国外的研究已经十分的深入与成熟。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