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视角下威海港核心竞争力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文章首先阐述了威海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并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威海港的竞争力现状进行定性的分析,通过构建威海港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威海港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威海港的劣势与不足,进而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视角下对威海港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并提出提高威海港口的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发展战略。
详细介绍: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威海港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契机。然而核心竞争力不强一直是困扰威海港多年的问题,因此尽快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牢牢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尽快满足威海城市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目前威海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第一部分,我们在蓝经视角下对威海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了必要性分析。 第二部分,通过走访调研,运用SWOT分析,将威海港所面临的优势、劣势、竞争、威胁剖析开来系统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威海港最大的自身优势就在于其本身良好的港口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日韩产业转移,以及山东省加快建设半岛产业基地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等机遇,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外部机遇,加快港口建设,努力发展新的腹地,加快同其他港口的合作,正是威海港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部分,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威海港自身的特色和前文分析结果,最终确定威海港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关专家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根据威海港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基础设施建设、港口服务、港口物流等方面对威海港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较为明显。 最后通过前文的分析结果,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视角下对威海港进行重新审视、准确定位,我们认为威海港应该在夹缝中求生存,寻找港口区域协作与竞争的平衡,形成错位发展态势,抓住中韩,突出中韩的客滚运输以及刚刚开通的中韩路港联运,将自身打造成“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强”的精品港口,并且提出了一下建议:全面提升港口服务,加强港口服务文化建设,延伸港口服务功能;构建完善的港口信息系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构建公共信息平台,优化信息共享体制,不断推进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物流,降低港口物流成本,加快物流企业聚集,促进港口物流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员;采用多种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解决融资难问题;以威海港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平台,大力发展临港产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1、准确定位港口建设,促进区域港口协调发展2、科学规划港口发展,加快蓝色经济建设3、增强港口发展活力,提高港口核心竞争力。 基本思路:1、分析蓝色经济区视角下提升威海港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2、根据威海港现状对其进行SWOT分析3、确定威海港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调研数据,分析评价指标4、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对威海港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并提出提高威海港口的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发展战略。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随着蓝经战略的提出,威海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很多学者对蓝经建设以及威海港发展进行了研究,成果显著。但基于“深蓝区”的威海港发展战略研究相对较少,将蓝色经济区视角下威海港建设与SWOT分析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的研究则更少。本文在突出威海港“深蓝区”这一优势的同时,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威海港现状进行剖析,为其抓住蓝经建设这一契机,尽快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思路。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蓝经战略的实施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威海港的发展。因此本文以蓝经建设为背景,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如何更快定位威海港口建设,促进区域港口协调发展;如何合理规划威海港口发展;通过何种途径提高威海港口核心竞争力。 现实意义:应用SWOT分析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利于对蓝经视角下威海港现状进行更全面、细致的把握,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作品摘要

1、本文首先在当前大力推进蓝经建设的新形势下,随着威海城市发展和临港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提升威海港的核心竞争力是进行了必要性分析。2、根据走访调查情况,运用SWOT分析,将威海港目前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剖析开来,具体分析,为威海港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3、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威海港的自身特色,确定威海港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相关专家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综合整理并修正评价结果,总结威海港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4、根据SWOT分析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的结果,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视角下对威海港进行重新审视、准确定位,并对进一步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全面提升港口服务,加强港口服务文化建设,延伸港口服务功能;构建完善的港口信息系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构建公共信息平台,优化信息共享体制,不断推进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物流,降低港口物流成本,加快物流企业聚集,促进港口物流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员;采用多种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解决融资难问题;以威海港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平台,大力发展临港产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谢庆红.物流系统化下物流整合对策研究[J].物 流管理,2009(6),18-19. 2.薛占胜,戴桂林.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山东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3.辛玉颉,李学工.山东沿海港口物流可持续发展战 略[J].物流技术,2007(4):28- 30. 4.方芳,王海燕.威海港的优势及发展定位[J].中国港口,2005(5):25-26. 5.左峰. 港城联动:威海临港产业的必然选择.威海新闻网,2010-1-27. 6.王国兴,宋西阁.威海港港口铁路建设展望[J].中国港口,2010(3):16-17. 7.孙红燕.日照开展区港联动的设想[J].水运工程,2006(3). 8.徐巍,黄民生.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物流发展SWOT分析[J].物流技术,2007(5). 9.李晶,王金婷. 山东临港产业发展研究[J].港口经济,2008(4):32-33.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会议、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欧美等发达国家关于港口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早在1934年德国的高兹(E.A.Kautu)就发表了《海港区位论》,系统阐述了港口发展与地理区位的关系,他提出了港口建设的最优区位的决定因素是与良好的腹地分不开的。在20世纪50年代末,研究者分析了许多影响港口发展的因素,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代表者有麦耶(Mayer)、帕顿(Patton)、威格德(Weigard)、摩根(Morgon)等。到20世纪60 年代,研究者对港口发展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并提出了塔弗-莫里尔-顾尔德模型(Taffe-Morrill-Gould model),认为随着交通网络的扩张及“龙头”港口的产生和港口序列的形成,使得港口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以及集装箱的广泛使用,研究者又对港口的发展进行了更深入透彻的分析。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海港体系有空间变化》和《港口工业化与区域发展》。亚瑟(Hayuth)和吉尔门(Gilmen)分别于1983年和1985年提出一个港口是否可行决定于它是否有能力吸引货物运输而非控制专有区域。霍伊尔(Hoyle)在1996年出版的《港口、沿海地带与区域变化》一书中进行了港口发展—海岸关系变化成因、环境与经济影响及相关管理策略的分析,引发了对港口发展的新一轮的思考。我国对港口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增多,但是研究主要是以某一个港口为依托。针对港口发展的文献颇多,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如杨玉生、胡序威、杨冠雄等港口发展研究专家。随着我国港口城市的比较优势日益显著,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对于港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尤其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港口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在2009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很多学者针对蓝色经济区建设以及港口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且成果显著,主要代表作品有孙吉亭等著述的《蓝色经济研究》。但是对于基于“深蓝区”之上的威海港发展战略研究却相对较少,而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视角下的威海港口建设与SWOT分析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则更少。因此本文在突出威海港地处深蓝区这一优势的同时,运用SWOT分析对威海港在蓝色经济区视角下的现状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并为实现威海港口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具体操作思路。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