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和机制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南四湖是我国著名的大型浅水湖泊,亦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调蓄枢纽。由于人类活动干扰的不断加重以及湖泊开发利用方式的不断深入,水生生物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南四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研究拟通过研究及揭示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和机制,为南四湖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及监测调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提供依据。
- 详细介绍:
- 2010 年对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与1983 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分析了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3 种。其中寡毛类8 种,软体动物32 种,水生昆虫27 种,其它动物6 种。定量分析表明,南四湖底栖动物的密度为1114 ind⁄m2,生物量为98.12 g⁄m2,各湖区底栖动物的现存量以及各类群在现存量中所占的...(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针对南四湖水生生物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本研究拟通过对南四湖进行野外实际调查,分析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同时结合历史资料,揭示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和机制,为南四湖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及监测调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提供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通过对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其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探讨其演替规律和机制。项目完成后,将阐明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近二十年来演替过程,揭示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的关键因素和演替机制,为南四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以及监测调水工程对南四湖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背景资料。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针对南四湖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湖区污染等问题,结合正在规划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对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演替规律的研究,揭示影响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的关键因素和演替机制,为南四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及监测调水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依据。
学术论文摘要
- [1] 陈其羽,梁彦龄,吴天惠。武汉东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 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80,7(1): 41-56。 [2] 龚志军,谢平,唐汇娟,王士达。水体富营养化对大型底栖动 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水生生物学报,2001,25(3): 210-216。 [3] 梁彦龄,刘伙泉。草型湖泊资源,环境与渔业生态学管理 (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 梁彦龄...(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
- 无
鉴定结果
- 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3 种。其中寡毛类8 种,软体动物32种,水生昆虫27 种,其它动物6 种。分析表明,南四湖底栖动物的密度为1114 ind⁄m2,生物量为98.12 g⁄m2。
参考文献
- 底栖动物的采集使用1/16 m2 的彼得生式采泥器,泥样经60目/英寸的铜筛筛洗后在解剖盘中将标本捡出,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在实验室进行鉴定、计数和称重。使用STATISTICA 6.0 软件以及电子表格中的函数检验功能等,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与比较。功能摄食类群的划分主要参考有关资料(Morse et al., 1994;梁彦龄和王洪铸,1999)。如果某动物有几种可能的归属,则均分到相关类群;如无资料,则解剖分析其食性。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底栖动物很早就被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环保部门广泛应用于水质环境监测和评价。国外发展了大量模型来根据环境参数预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如英国牛津大学淡水生态学研究所从20 世纪90 年代就曾试图利用RIVPACS 无脊椎动物预测与生物监测系统软件包,通过输入较少的环境变量来预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Richards 等也强调了河段尺度上的水沙变量对底栖动物群落 特征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