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比较研究和对策建议--基于我国各省市的实证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作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自然复杂系统理论,研究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掘出各子系统与底层指标适配关系。提出了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MSP演化规律,具有原创性。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成果的科学性,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是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总结,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必有之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两型社会建设工作。2007年底,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标志着两型社会建设从目标、政策走向实践。   国内外与两型社会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等方面,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比较研究和对策建议--基于我国各省市的实证研究
  •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比较研究和对策建议--基于我国各省市的实证研究
  •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比较研究和对策建议--基于我国各省市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的目的是调查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现状,揭示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规律,并提出对策建议。   其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自然复杂系统理论,研究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个子系统来构建多层次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掘出各子系统与底层指标的适配关系,提出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提出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MSP演化规律,具有原创性。 2、设计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协调度、发展度以及协调发展指数模型,揭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个子系统与底层指标的适配关系,具有前沿性。 3、提出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是战略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客观反映社会、经济、自然等多个子系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完善发展的战略部署,实现发展的统筹兼顾。   二是监测和预警作用。本课题以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对协调发展指数的分析判断,实现对两型社会各个阶段建设工作的有效监测和预警。   三是绩效考核功能。本课题通过量化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考核两型社会建设中各方面的工作绩效。

作品摘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自然复杂系统理论,研究区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建立两型社会的协调发展指数与综合指数模型。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个子系统来构建多层次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筛选出两型社会评价的各项具体指标作为底层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成果被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武汉市统计局采纳。湖北省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和对策建议对湖北省和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对编制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目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 World Bank. 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Washington D C:The World Bank.1997, 48-98 [2]湖北省统计局.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现状初步评价[EB/OL]. [20...(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书报刊物、统计报表(以统计报表为主)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原理与方法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Romer,Lucas等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们开始将环境或污染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研究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条件问题。Grossman等以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做实证,揭示了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倒“U”型的演变规律,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