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为“小候鸟”插上隐形的翅膀--流动儿童关爱对策研究与实践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研究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了213名教师、188名家长以及2327名流动儿童。在调查的基础上,本课题组设计实践了“大带小”关爱对策。大学生走进流动儿童学校和家中,带流动儿童一起阅读有温情,有童趣的材料,鼓励儿童大声朗读,不受限制,自由表达。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宣泄情感、用文学滋养儿童的心灵、提高认知与情绪发展水平。
详细介绍:
进城务工人员被称为城市的“候鸟”,与他们一起来到城市的流动儿童是“小候鸟”。近年来,“小候鸟”的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已有的研究多为现状调查,鲜见可操作性的帮助方案。本课题组为流动儿童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关爱活动,为“小候鸟”插上隐形的翅膀。 本研究首先通过定量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213名教师、188名进城务工的家长以及2327名流动儿童,并访谈了其中的289人(教师64人,家长69人,学生156人)。调查发现流动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兴趣、行为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成员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研究设计了以课外阅读为载体的教育关爱对策。大学生走进流动儿童家庭和学校,开展大声朗读、互动式自由表达、绘画治疗、叙事治疗等多项教学、心理辅导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调查和关爱对象分布于上海市10个区县及全国6省8县。从2009年至今,50余名大学生参与,累计带读3000课时,300余名流动儿童直接受益。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本作品总结此关爱对策的经验与教训,讨论实施细则与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一条大学生关爱流动儿童,与流动儿童共同成长的道路,以期推广利用。

作品图片

  • 为“小候鸟”插上隐形的翅膀--流动儿童关爱对策研究与实践
  • 为“小候鸟”插上隐形的翅膀--流动儿童关爱对策研究与实践
  • 为“小候鸟”插上隐形的翅膀--流动儿童关爱对策研究与实践
  • 为“小候鸟”插上隐形的翅膀--流动儿童关爱对策研究与实践
  • 为“小候鸟”插上隐形的翅膀--流动儿童关爱对策研究与实践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首先通过定量调查,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维度描述了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调查发现流动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兴趣、行为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成员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研究设计了以课外阅读为载体的教育关爱对策。大学生走进流动儿童家庭和学校,开展大声朗读、互动式自由表达、绘画治疗、叙事治疗等多项教学、心理辅导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从而走出一条大学生关爱流动儿童,与之共成长的道路。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1从教师、家长、学生三个维度调查,回收问卷2728份,访谈289人,保证调查的全面性;2关爱对策的提出具有心理学依据;3使用心理学手段分析学生的问题,寻找合适的阅读材料加以引导。先进性:1针对流动儿童的现有问题,提出并实践关爱对策;2关爱对策以课外阅读为载体,收到明显的效果。独特之处: 1五十余名大学生长期实践,累计三千余课时,三百余名流动儿童直接受益;3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 调查结果为开展流动儿童关爱对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事实数据; 2. 有利于激发流动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 3. 有利于人们了解、关注和支持流动儿童的教育平等问题; 4.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综合素质; 5. 有利于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高校青年学生关爱流动儿童的道路。

作品摘要

进城务工人员被称为城市的“候鸟”,与他们一起来到城市的流动儿童是“小候鸟”。近年来,“小候鸟”的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已有的研究多为现状调查,鲜见可操作性的帮助方案。本课题组为流动儿童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关爱活动,为“小候鸟”插上隐形的翅膀。 本研究首先通过定量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213名教师、188名进城务工的家长以及2327名流动儿童,并访谈了其中的289人(教师64人,家长69人,学生156人)。调查发现流动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兴趣、行为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成员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研究设计了以课外阅读为载体的教育关爱对策。大学生走进流动儿童家庭和学校,开展大声朗读、互动式自由表达、绘画治疗、叙事治疗等多项教学、心理辅导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调查和关爱对象分布于上海市10个区县及全国6省8县。从2009年至今,50余名大学生参与,累计带读3000课时,300余名流动儿童直接受益。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本作品总结此关爱对策的经验与教训,讨论实施细则与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一条大学生关爱流动儿童,与流动儿童共同成长的道路,以期推广利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项目已获评××大学2010年社会实践“特设项目”。 2011年2月20日,东方网、凤凰网以《××大学组织时尚寒假 给力学生成长成才》载文进行专题报道。 2011年2月28日,××大学教育学院2011年第1期《学生工作通讯》发文《用文学滋养儿童心灵 让阅读伴孩子成长》,介绍本课题的实践探索。 2011年3月6日,安徽省灵璧县第一中学校刊《葡萄园》第95期登载本课题辅导的一名儿童的文章《你应当了解的人——大师丰子恺》,并记录宣传本社会实践活动。 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被上海市闵行区初等教育办公室采用,在上海市闵行区三所流动儿童民办小学推广,并且收到了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的邀请,正在致力于探索合作建立上海市流动儿童志愿者服务基地(相关材料请见附加材料)。

参考文献

1. <美>吉姆•崔利斯,2009,《朗读手册》,南海出版公司. 2. <美>艾登•钱伯斯,2007,《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南海出版公司. 3. 怀特海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编委会,2009,《阅读是最好的教育》,石油工业出版社. 4. 樊富珉,何瑾,2010,《团体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美>弗里曼,罗勃维兹,<新西兰>艾普斯顿,2009,《儿童叙事治疗——严重问题的游戏取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6. 陆雅青,2009,《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重庆大学出版社. 7. 孙云晓,张引墨,2009,《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漓江出版社. 8. 王秋香,2008,《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9. 张同延,张涵诗,2007,《揭开你人格的秘密--房树人绘图心理测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0.人民出版社编,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他:家长及教师培训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流动儿童这一社会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当前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研究,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对流动儿童就学问题的政策探讨;2、描述流动儿童身心健康问题、行为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3、多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角度探讨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 这些研究有助于社会对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了解,同时为有关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了依据。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当前的研究多从社会角度来探讨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的问题,而鲜有从流动儿童个人需求的角度来探讨;2、研究多集中于学校教育和政策制定及其影响方面,而很少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征;3、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来探讨教育公平问题,缺少对流动儿童的具体帮助。 近些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以阅读为工具,来消除贫困、改善教育的趋势。国际上一些大的研究项目的做法有: “援助阅读计划”(reach out and read),是美国的一项全国范围的贫困儿童援助计划,已进行21年。它以儿科医生为媒介,向父母宣传阅读的理念,并指导父母进行亲子阅读。该项目旨在通过阅读提高贫困儿童的早期教育质量,把阅读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工具。 “优先阅读计划”(reading first),由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以“经济补助”与“师资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学前及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还特别补助阅读环境较差的弱势学生,希望在5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 “读书治疗法”(Bibliotherapy),是英国“读者发展计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历时两年。该计划由图书馆于当地的健康中心、医院、相关专业人士合作,以读书进行心理治疗。 阅读的力量(the power of reading),由英国初等教育读写中心发起,该项目历时五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它以阅读为主要工具,通过师生共同阅读来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本研究的视角独特之处在于,针对流动儿童个体的心理需求,以课外阅读为载体,并结合心理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对流动儿童实施教育关爱。 研究者期望通过实践,探索出一个以阅读为工具的、大学生关爱流动儿童的新模式,并将此模式推广,为贯彻教育公平原则、促进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城市,贡献大学生的一份力量。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