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在当今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民工这个边缘群体为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却得不到应有的福利,为此我们对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转型问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深入分析了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转型的现状及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针对现今农民工市民化转型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 详细介绍:
- 农民工向市民化的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大批农民工进入城镇,顺应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自身的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也不断改变。然而,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影响,农民工在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流动性受到限制。 文章深入探讨了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转型的现状以及影响市民化转型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转型的对策。文章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确定适宜的农民工市民化转型标准,指导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转型工作向着更深层次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加强就业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平等的就业体制,促进农民工就业;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农民工的市民待遇;深化义务教育制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育环境,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其自身素质,以便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 面对河北省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省份,农民工市民化转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适应我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政策支持体系,全面推进我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在理论层面对农民工市民化转型做出的思考,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通过对现阶段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转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找出影响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转型的因素,再根据现阶段国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提出解决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的措施。力求早日解决二元社会制度下农民工市民化转型,消除我省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提升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参阅大量文献,并结合相关网络资料,通过老师的分析指导,提出自己的观点。针对社会中热点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从农民工市民化转型的现状入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市民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进行梳理,具有一定深度。在实施农民工市民化转型的措施中,文章提出各地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革政府职能、完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措施,对促进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转型工作快速稳定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农民工市民化转型可以使在城乡流动的大部分农民工落户城市,与之对应的是他们的身份、地位及工作生活方式也将向城市转化。市民化还可以增加农民工收入,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转型可以提高全民的认识,化解农民工进城的各种实际障碍,为城市的发展增添活力,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进步的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进城务工,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居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和分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得他们只是城市的建设者却不是城市的主人。尤其是农民工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使城乡问题进一步加重,这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现代化,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转型问题进行调研,深入分析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转型的现状及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针对现今农民工市民化转型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刘传江,徐建玲.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2007. [3]李春光.农民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问答[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 [4]高军.促进农民工就业与现实农民工市民化[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月刊,2009. [5]柴海瑞.浅析农民工城市居住保障问题及原因[J].经济理论研究,2008. [6]詹玲.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08. [7]任义科,杜海峰等.民工社会网络结构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 [8]徐建玲.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度量: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I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8. [9]李斌.实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农业的滞后性以及农民工微薄的收入,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农民工市民化转型的问题。目前,有关农民工市民化转型问题的学术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何小红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狭义上指农民工在身份上取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广义上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农民工在身份、生活方式、价值观及社会权利等方面向市民转化,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转变过程。安中轩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我国农民工问题的一项很必要也很及时的举措,“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吕柯较好的总结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和问题,认为现在仍然存在着政府与市民思想认识的偏颇、城市政府的担忧和困惑、既得利益集团和群体的阻力、户籍与土地制度的障碍、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农民工自身素质欠缺,以及农民工与市民是“油与水”的关系、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等问题,因此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有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唐纳德、博格“推——拉”理论、拉尼斯——费景汉理论和乔根森理论等。通过上述理论的发展,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研究已相对成熟。这些理论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国外也在实践方面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在大多数国家,农民工一旦转移到城市,就自动取得城市市民的身份和社会权利。即使没有固定职业,住在城市棚户区,他们也是当地市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存在类似我国的户籍制度等原因所造成的农民工与市民的制度差异,更不存在着类似我国农民工的在城市与农村原住地之间季节性的“候鸟式”转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