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5种胡枝子属植物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胡枝子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为1/2MS+6-BA 2.0 mg L-1+IBA1.5 mgL-1+2,4-D 1.0mgL-1 ;生根培养培养基为1/2MS+IBA1.5 mg L-1+6-BA0.1 mg L-1+NAA0.1mg L-1 ;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配比为MS+6-BA 0.05 mg•L-1。
详细介绍:
本试验以阴山胡枝子、牛枝子、截叶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和尖叶胡枝子的种子为外植体,用100℃水浸泡,自然冷却24h后用75% 酒精灭菌30s后用0.10%的升汞灭菌6min进行处理,其污染率较低。结果表明胡枝子在昼温为25±2℃,夜温为23±2℃,光照为14~16h/D,光强为1600lx-2000lx,pH值为5.8-6.0时的生长状况最为良好;胡枝子丛生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 2.0 mg L-1+IBA1.5 mgL-1+2,4-D 1.0mgL-1 ;生根培养最适培养基为1/2MS+IBA1.5 mg L-1+6-BA0.1 mg L-1+NAA0.1mg L-1 ;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配比为MS+6-BA 0.05 mg•L-1 ;其愈伤组织分化的最适培养基配比为MS+6-BA 0.15 mg•L-1+2,4-D0.2mg•L-1。胡枝子组培苗在炼苗移栽时基质以腐质土效果最好。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胡枝子属多数种具有耐干旱、耐贫瘠、耐寒冷、耐热、耐酸、耐刈割等优良特性,是我国北方地区生态治理和家畜饲养的重要饲用植物。我国对胡枝子属植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植物资源调查、栽培、中药成分分析等方面,胡枝子的组织培养国内外研究报道比较少。系统研究其组织培养体系,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保存胡枝子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进一步开展胡枝子基因工程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系统研究了胡枝子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胡枝子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系统研究了胡枝子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胡枝子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保存胡枝子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进一步开展胡枝子基因工程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学术论文摘要

本试验以阴山胡枝子、牛枝子、截叶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和尖叶胡枝子的种子为外植体,用100℃水浸泡,自然冷却24h后用75% 酒精灭菌30s后用0.10%的升汞灭菌6min进行处理,其污染率较低。试验结果表明:胡枝子组织培养时在昼温为25±2℃,夜温为23±2℃,光照为14~16h/D,光强为1600lx-2000lx,pH值为5.8-6.0时的生长状况最为良好;胡枝子丛生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 2.0 mg L-1+IBA1.5 mgL-1+2,4-D 1.0mgL-1 ;生根培养最适培养基为1/2MS+IBA1.5 mg L-1+6-BA0.1 mg L-1+NAA0.1mg L-1 ;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配比为MS+6-BA 0.05 mg•L-1 ;其愈伤组织分化的最适培养基配比为MS+6-BA 0.15 mg•L-1+2,4-D0.2mg•L-1。胡枝子组培苗在炼苗移栽时基质以腐质土效果最好。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该文系统研究了胡枝子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胡枝子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保存胡枝子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进一步开展胡枝子基因工程遗传改良奠定基础。其结果达到国内先进。

参考文献

张吉宇.14个野生胡枝子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甘肃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3 闰伟红. 胡枝子属植物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赵阳.二色胡枝子遗传多样性及胡枝子属种间亲缘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高琼.胡枝子不同种和种源耐旱、耐寒性变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胡枝子属植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国外从上世纪初就开始了其引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国对胡枝子属植物的研究较少,其价值和作用还未被充分认识和发挥。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