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网络时代下的政府治理创新探究--基于对成都市“网络问政”的实证研究》
小类:
管理
简介:
“网络问政”正是为回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诞生的新思路。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网络问政”是一种有效平衡各利益主体的政治参与工具,深受公民青睐的同时,更有利于提高政府战略管理的能力,促进政府治理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本作品试图通过多种维度对“网络问政”进行剖析,探究通过“网络问政”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加快服务型政府转变、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及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之路。
详细介绍:
网络时代的降临,促使我国进入政府治理改革的时代。“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促使公共问题解决的治理途径转向“第三条道路”。 “网络问政”正是为回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诞生的新思路。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网络问政”是一种有效平衡各利益主体的政治参与工具,深受公民青睐的同时,更有利于提高政府战略管理的能力,促进政府治理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但“网络问政”在现实推广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其促进官民互动、创新政府治理的效果不佳,基于此,本作品试图通过多种维度对“网络问政”进行剖析,探究通过“网络问政”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加快服务型政府转变、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及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之路。 全文首先从“网络问政”的背景出发,对“网络问政”的定义、发展、作用进行介绍,然后对本文实证调查的设计思路进行阐述,并结合对成都市民“网络问政”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及与成都市相关政府官员的深入访谈,发现“网络问政”存在的现实问题,再结合理论深入分析,得出其原因主要在于存在公民政治冷漠、公民参与非理性、政府公信力不足、公民权利表达和实现机制不完善及“网络问政”自身缺陷五大方面。最后,提出从提高公民意识,改善公共舆论,加大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网络问政”机制等五方面的对策,探索政府治理新模式。

作品图片

  • 《网络时代下的政府治理创新探究--基于对成都市“网络问政”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伴本作品的撰写目的在于针对官民双向信任缺失的现状,通过探讨完善“网络问政”这种公民参与机制,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实现,打造新的政府治理方式,从而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基本思路:本作品力求在成都市“网络问政”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公民对“网络问政”的认知度,“网络问政”的推行现状,根源性原因分析以及完善“网络问政”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以实际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深访的内容,充分参考各种文献,综合使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将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我国“网络问政”发展起步较晚,国内研究仍停留在基本的理论层面。在公民对政府效能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对我国各级政府来说,有一些指导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在实证分析基础上的理论对策和可以实际操作的建议就具有更高的参考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网络问政”是制度救济的一种渠道和形式,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循环互动,构建一种双向性的沟通反馈模式。它在促进政府的良政和善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新时期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网络问政”的推行现状调查研究,探求它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之处及有待完善的地方,提高公民对其认知度,并使更多的公民参与其中,最终将“网络问政”纳入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体系,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品摘要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促使公共问题解决的治理途径转向“第三条道路”。 “网络问政”正是为回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诞生的新思路。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网络问政”是一种有效平衡各利益主体的政治参与工具,深受公民青睐的同时,更有利于提高政府战略管理的能力,促进政府治理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但“网络问政”在现实推广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作品试图通过多种维度对“网络问政”进行剖析,探究通过“网络问政”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加快服务型政府转变、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及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之路。 本文首先从“网络问政”的背景出发,对“网络问政”的定义、发展、作用进行介绍,然后对本文实证调查的设计思路进行阐述,并结合对成都市民“网络问政”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及与成都市相关政府官员的深入访谈,发现“网络问政”存在的现实问题,再结合理论深入分析,得出其原因主要在于存在公民政治冷漠、公民参与非理性、政府公信力不足、公民权利表达和实现机制不完善及“网络问政”自身缺陷五大方面。最后,提出从提高公民意识,改善公共舆论,加大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网络问政”机制等五方面的对策,探索政府治理新模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网络问政”—完善地方治理的有效路径探析》发表在《技术与市场》2011年2月 2、《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探析》发表在《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4期 3、《创新民主政治,发展”网络问政”》发表在《魅力中国》2011年4月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迈尔斯(张志勇、乐国安、侯玉波等译). 社会心理学(第8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2、 Richard Davis. The Web Of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March, J and J. Olsen(1995).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5、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0 年第15 期 6、尹艳红,尚虎平.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民参与机制变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10期 7、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J]. 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07期 8、何淑楠. 网络民主对中国民主化进程影响路径研究[J]. 学术探讨. 2009年 第11期 9、张尚仁.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J].云南社会科学.2010 年第3期 10、王洛忠.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一种利益分析的视角[J]. 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8期 等等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深入访谈、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内:1999年开始正式启动政府信息化建设工程,并把该年定为“政府上网年”。推行政府上网工程。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电子政务建设,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建设为公共服务的政府网站。到2006年,我国已经建设有6200多个政府网站。但是其中能为网民提供良好的问政能力的支撑能力的网站几乎没有,网民的议政还主要集中在网络的“坊里之间”。在2008年之前,我国关于“网络问政”的发展几乎是零星和原始的。2008年随着胡锦涛在人民网与网民交谈到各地政府主要负责人与网民交谈,我国学术界开始逐渐扩大使用“网络问政”这个概念。2009年人民网推出的关于“网络问政”的调查使这一名词更为大家所熟知。但直到2010年初,与网络问政相关的专门研究或者探究还停留在近乎空白状态。2010年上半年,在我国有影响力刊物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仍主要集中在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民意表达、公民政治参与、权力监督和电子政务技术改革等方面。2010年有部分以“网络问政”为调查题目的调查结果以及一些新闻评论出现,如沈士光的《“网络问政”作用及其限度》、邓聿文的《中国“网络问政”能否带来政府善治》。这些成果的出现意味着以“网络问政”为专门研究题目的学术行为将逐渐增多。在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初面世的一些研究成果或者相关文章开始集中出现,但数量仍十分有限,作者多为大学生或者社会组织。在2011年1月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网络问政》一书,提出了许多实用的观点,并以较为可信的素材进行了充实。但该书资料是根据走在网络问政前列的广东省情况为来源,主要目的是介绍奥一网,学术性不足。 2、国外:而相比国内,国际上关于“网络问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相对走在国内前面。国外更多采用“电子政府”这个概念,即e-government或者governing online。美国在1993年就提出了推广电子政府的战略,之后在以电子政府为支撑的民众参与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不仅利于全天政府和节约政府的构建,还为政府赢取了民主和善治的美名。由于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以公民中心的政府服务”的行政理念,国外的电子政府发展迅速,其中以公民参与为主的“网络问政”在实践中发展很快。而在理论方面,以“在线政府”、“网络舆情”和“民主参与”等为主要概念的研究也逐渐发展。对比国内,经过寻找,并未发现在“网络问政”上有成熟理论或者突破性建设成果。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