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植物激素对棣棠开花影响的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植物内源激素是植物体内十分重要的活性物质,它参与并调整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尽管它的含量甚微,但对植物的作用却很强。棣棠花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观赏植物,使用方便经济,一次种植可多年观赏,节省植物材料更换成本;季相分明,营造的景观层次丰富,观赏期长;繁殖难度低,管理相对粗放。本文就棣棠花的成花途径与激素的分泌与分泌量的关系进行综述,进而使其应用到园林花卉上,其意义重大。
- 详细介绍:
- 植物内源激素是植物体内十分重要的活性物质,它参与并调整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尽管它的含量甚微,但对植物的作用却很强。有学者认为植物内源激素对植物的开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棣棠花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观赏植物,使用方便经济,一次种植可多年观赏,节省植物材料更换成本;季相分明,营造的景观层次丰富,观赏期长;繁殖难度低,管理相对粗放。夏季赏花,冬季观赏翠枝,在园林中可丛植于篱边,墙际,水畔,坡地,林园和草坪边缘,或作为花篱,与假山配置也很适宜。棣棠可入药,有消肿、止咳、止痛、助消化等功效。随着多层次、多结构的植物景观模式在园林中的应用,花坛、花带、花镜等园林应用形式中棣棠花的数量逐年增加。为此,我们对开花和未开花棣棠的内源激素进行了探索。一般所指的棣棠花的花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每朵花的开放时间;2.整个植株上所有花的开放时间。而通常将每朵花的开放时间定义为单花花期;将整个植株上花的开放时间称为整株花期(韦三立,1999)。观赏植物的开花期是构成其观赏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植物内源激素的分泌及其分泌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棣棠的开花。在棣棠花的栽培过程中,控制花期可直接影响其在花卉市场上的地位。本文就棣棠花的成花途径与激素的分泌与分泌量的关系进行综述,进而使其应用到园林花卉上,其意义重大。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延长植物观赏时间,增加城市绿地色彩。山东地区城市道路两侧离带多采用棣棠等宿根花卉带状种植形式。棣棠是具有二次开花特性的宿根花卉,可以延长单株植物观赏时间,弥补色彩在时间上的断点。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该作品是在校本科生在导师的辅导下科学地进行试验后,通过观察试验现象,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总结得出的。至今在棣棠花的花期上的研究以及这方面的论文还很少。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通过简单的修剪,棣棠花期得到有效的延长,是城市绿地保持相对稳定的观赏效果。现在山东省绿地中已经开始大量使用棣棠,5月底形成可观的景观效果。棣棠花的花量密集,营造出繁花似锦的景观效果,并可以延长花期至10月。同时修剪对植株第二年出苗没有任何影响,4月中旬即可形成较好的地被效果。因此在城市绿地中,多使用二次开花的棣棠,不仅减轻了养护管理的难度,而且大大减少了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学术论文摘要
- 【摘要】:为了揭示棣棠花期长的特点及其与激素的使用与用量的关系,对山东省济南市观赏植物棣棠花期的连续观测,统计分析了棣棠花期和激素的使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对开花棣棠和未开化花内源激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对促进棣棠开花起到了主要作用;而赤霉素、乙烯、脱落酸对棣棠开花起到了拮抗作用。
获奖情况
- 无
鉴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无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我国植物激素的早期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各种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试图揭示其调控机理。由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复杂性和生理学与生化手段的局限性,这方面的研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基本上局限于生理生化的研究,但在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的应用方面有不少成果。 我国学者在植物激素方面有关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李继侗教授发表在荷兰科学院院报上的“去顶燕麦胚芽鞘新的生理尖端的再生”论文. Tang(汤玉玮)和Bonner(1947,1948)对 IAA 破坏的酶促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李继侗、罗宗洛、崔潋和罗士韦等教授三四十年代开始组织培养工作,其中崔澂教授在组织培养研究中证明简单的化学物质(腺嘌呤)能够调节细胞分化,促进芽的形成(Tsui,1948),这个研究结果最终导致激动素的发现(Chu,2002)。罗士韦(Loo,1945,1946)茎尖培养的成功,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植物激素在组织培养中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科学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成功地完成了许多作物茎尖的无毒培养,使700余种植物能够通过茎尖或原生质体获得再生,并目这些成果当时已经被应用到生产上(Xu and Chen,1996)。之后,植物组织培养过渡到利用激素调控禾本科作物花药培养再生植株,这推动了植物的单倍体育种(Chu,2002)。八十年代末国内科学家开始利用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的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转化植物,研究这些激素在植物中的作用机理。 生长素的生物合成一直被认为主要是通过依赖于色氨酸的途径合成的。我国科学家证实了一条不依赖于色氨酸的生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存在,在该途径中,吲哚-3-甘油磷酸(indole-3-glycerol phosphate)是重要的分支点(Ouyang et al.,2000)。这项研究是在“文革”后,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的首篇有关植物激素研究的原始研究论文。异戊烯基转移酶(isopentenyl transferase,IPT)是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个关键限速酶,我国科学家对拟南芥 AtlPT8/PGA22 基因的研究对阐明高等植物中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Sun et al.,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