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研究总结现阶段学者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阐述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概念的内涵,并以湖南省衡南县栗江镇大泉村的耕地利用情况为案例,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以此提出发展建议。
详细介绍:
本研究在评述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并基于我国目前耕地利用的现实背景,通过对湖南省衡南县栗江镇大泉村的耕地利用情况进行实例分析,以发展集约利用耕地、集约农业为目标,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为解决耕地集约利用评价问题提供模型并得出以下结论: (1)阐述耕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了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应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通过集中投放劳动以期提高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2)确立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将评价指标数值进行量化后,利用综合评价法评价衡南县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三个阶段。计算结果显示,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处在低水平阶段,与耕地集约利用效果有一定的差距。

作品图片

  • 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 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 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 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 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 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 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认识我国发展耕地集约利用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结合衡南县大泉村实际情况,建立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大泉村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并通过对衡南县大泉村的耕地集约利用情况实地调查,结合当地政府、农民和专家学者的建议,针对大泉村在耕地集约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法,为当地耕地集约利用、发展“三高”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参考借鉴。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建立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将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并且用Matlab软件计算出各个层面的特征向量、最大特征值和权重,然后经过相关计算,得出的大泉村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并以此判断当地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将耕地集约利用的衡量指标分成五个组成部分(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生态环境和自然质量等),从不同角度考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衡南县栗江镇大泉村为例,以发展集约农业、集约利用耕地为目标,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为解决耕地集约利用评价问题提供模型。通过对衡南县大泉村的耕地集约利用情况实地调查,结合当地政府、农民和专家学者的建议,针对大泉村在耕地集约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当地耕地集约利用、发展“三高”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参考借鉴。

作品摘要

本研究在评述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并基于我国目前耕地利用的现实背景,通过对湖南省衡南县栗江镇大泉村的耕地利用情况进行实例分析,以发展集约利用耕地、集约农业为目标,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为解决耕地集约利用评价问题提供模型并得出以下结论: (1)阐述耕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了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应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通过集中投放劳动以期提高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2)确立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将评价指标数值进行量化后,利用综合评价法评价衡南县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三个阶段。计算结果显示,大泉村耕地集约利用处在低水平阶段,与耕地集约利用效果有一定的差距。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暂无

参考文献

[1]赵本宇;张文秀;龚长兰.新形势下耕地资源集约利用及其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9):5842-5843,5878.  [2]夏显力.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3]孙景璐.河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4]史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大学,2008. [5]陈宝兰.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构想[J].乡镇经济,2006,(12):34-38. [6]吕晓.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新疆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7,(3):16-17. [7]衡南县统计局.衡南统计年鉴[Z].2008.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对土地集约利用规律的研究,最早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通过对城市周围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杜能提出同心圆布局原理,并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按土地区位地租高低即距离市场远近配置,将区位与土地利用合理集约度研究结合在一起。最直接研究土地合理集约度的经典理论是土地报酬递减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科技条件和若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土地收益随某一种投入量不断增加将出现由递增到递减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如基本农田概念的界定、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登记制度、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等制度的实施,无不体现着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则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对耕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受国外影响很大,但在概念内涵的界定上有所差别。毕宝德对如何确定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指出合理的耕地集约利用一方面看当时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的能力;另一方面看土地本身的肥力即土壤化学结构、有机质含量、土地位置、交通条件等。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研究认为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董黎明,袁利平指出21世纪中国只有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才能保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并认为应从调查研究入手,应用科学的方法对我国土地利用的程度和使用潜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评价体系。郭其友认为我国农业应采取集约化经营是基于人均自然资源十分紧缺和农业经营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的现实。人均土地相对短缺只能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来弥补。 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提出相对于传统的粗放用地模式,但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不同历史时期集约利用的内涵也应不同,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寻找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最优集约度或最佳集约度,使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