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时期谣言的特点、机制和对策研究
小类:
哲学
简介:
在当代,谣言的社会危害性日益凸显,因而值得重视。本课题以今年3月爆发的“抢盐”风潮为切入点,紧扣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通过一般的理论分析、典型的案例解剖和具体的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了新时期谣言产生、传播所呈现的新特点和新机制。在此基础上,本课题还积极探寻防谣、治谣、止谣的有效途径,从政府、媒体、个人三个维度提出了防控谣言滋生和传播的综合性政策建议,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详细介绍:
选题原因: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核泄漏事故引发了我国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潮。这次“抢盐”风潮造成了社会恐慌情绪的蔓延,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思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怀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尝试对这一风潮进行理论分析。我们发现,这次“抢盐”风潮集中体现了新时期谣言传播的新特点、新机制。因此,我们以这次“抢盐”风潮作为对新时期谣言进行研究的典型案例,联系近年来不时滋生、危害严重的各种谣言事件,最终确定了围绕“谣言”这一主题所进行的研究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来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新时期谣言产生及其传播的新特点、新机制,探寻“防谣”、“治谣”、“止谣”的有效途径,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研究理念:在查阅了大量关于谣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经过多次讨论,确立了以下研究思路:一是围绕“新”字做文章。突出“新时期”,写出“新特点”,即抓住我国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转型期、过渡期、敏感期的新特点,以及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特征来揭示当代谣言发生和传播的内在机制,而不仅仅探讨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般的途径、机制和危害;二是凸出理论思考的“问题”意识。在对新时期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特点和机制的研究中,我们力争把第一课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认识方法与第二课堂中所获得的社会认识、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达到认识问题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提高理论思考的现实针对性;三是注重认识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认识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是理论具有有效性和生命力的必要前提。我们在对新时期谣言产生和传播特点、机制的研究中,不仅要发挥我们作为哲学系学生所具有的哲学理论思维的优势,而且要体现跨学科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把个案的深度解剖与理论的综合性概括、提升结合起来。 研究方法:本项目的研究一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无论是在对新时期社会生活特征的把握上,还是在对谣言产生、传播的特点的概括和总结上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实事求是的、辩证的加以思考;二是坚持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把“抢盐”风潮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谣言的特点和机制进行了总体思考;三是坚持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机制复杂,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必须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来综合地加以把握,本研究是这种跨学科综合分析的一次积极尝试;四是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本研究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研究范式上,而是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通过调查、走访获得的第一手数据作为理论分析的支撑。 研究方案:依据我们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相应制定了研究方案,成立了哲学系谣言研究小组,明确了研究任务和研究步骤:一是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并学习国内外大量关于谣言的理论书籍和文章,详细了解人们研究谣言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和研究动态,形成有关谣言研究的理论综述;二是搜集近年来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谣言案例,并把“抢盐”风潮作为解剖对象,运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获得第一手查资料;三是定期小组讨论(每周2次),围绕在学习和调查中所获得的体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形成理论共识;四是汇报和交流,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哲学系的老师作为我们研究小组的指导老师,向他们请教我们在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向他们汇报和交流我们所获得的认识与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五是成果的答辩和完善。在成果成稿后,我们邀请了老师和同学对我们的成果进行鉴定和答辩,根据老师和同学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主要观点:经过几个月不懈的努力,本项目组最终完成了由一篇正文和五篇附录组成的项目作品,并基本实现了该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作品名称为:《新时期谣言的特点、机制和对策研究》。作品详细介绍了我们有关新时期谣言得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新时期谣言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即利益驱动不断凸显;“科学”外衣日益华丽;网络化生存已成主导;无意识传播大行其道。本作品还提出,除了一般发生机制外,新时期谣言的独特结构和存在条件还包括:风险性的社会生活是谣言滋生的土壤;科学精神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等新媒介是谣言传播的重灾区;公民意识的薄弱使谣言的泛滥失去了最后屏障;政府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应对失当也是新时期谣言滋生的诱因之一。为了科学防控谣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从政府、媒体和个人三个维度出发,多管齐下,打造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媒体自律、个人自觉的综合性防治体系。其中,政府是主导,媒体是主阵地,而个人是关键。 社会反响:本课题研究的先期成果已于2011年5月16日刊载于人民网的理论频道,并为凤凰网、搜狐网等众多知名网站转载(转载情况请参见附件五)。《科技日报》2011年6月13日第四版也刊登了我们的研究成果,题目是《培养科学精神应对谣言新变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会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国家安全。本作品目的是要揭示新时期谣言新的特点和传播机制,探寻谣言防控的有效途径,以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思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社会的深刻变化,探寻新时期谣言的特点、机制和防控对策;哲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借鉴既有研究成果,形成创新思路;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深化研究;从政府、媒体、个人三个层次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从社会变迁入手分析新时期谣言,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自觉将哲学与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结合,实现跨学科“联盟”;自觉将辩证的学理思考与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 独特之处:提出了新时期谣言不同以往的鲜明特点;揭示了新时期谣言产生的内在机制,深入分析“科学精神”和“新媒介形式”在谣言传播中的作用;从创新社会管理出发,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选题切中新时期谣言特点、机制和防控对策,既非一般学理研究,也非应景式个案分析,从一个侧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着眼创新社会管理,强调将谣言防控纳入政府既有危机管理体制中,建立健全一整套综合性防治体系,其中,政府是主导,媒体是主阵地,个人是关键。 具体对策建议有针对性、现实指导性强,如建立权威信息准确、及时发布机制,实行网络实名制,提升公民法律观念、科学素养等。

作品摘要

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新时期谣言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有:利益驱动不断凸显;“科学”外衣日益华丽;网络化生存已成主导;无意识传播大行其道。除一般发生机制外,新时期谣言的独特结构和存在条件还包括:风险性的社会生活是谣言滋生的土壤;科学精神的缺失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等新媒介是谣言传播的重灾区;公民意识的薄弱使谣言的泛滥失去了最后屏障;政府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应对失当也是新时期谣言滋生的诱因之一。为了科学防控谣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从政府、媒体和个人三个角度出发,多管齐下,打造一个政府主导、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媒体加强自律和管理、个人自觉的综合性防治体系。其中,政府是主导,媒体是主阵地,而个人是关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先期成果在2011年5月16日人民网“理论频道”发表,。并为凤凰网、搜狐网等众多知名网站转载(转载情况请参见附件五)。 2.部分成果《培养科学精神应对谣言新变化》在《科技日报》2011年6月13日第四版发表。

参考文献

1.Allan J. Kimmel. Rumors and Rumor Control: A Manager’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Combatting Rumor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2.Nicholas DiFonzo and Prashant Bordia, Rumor Psychology: 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 Approaches,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7 3.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4.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5.弗朗索瓦丝•勒莫:《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谣言女神》,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7.江万秀等:《谣言透视》,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 8.金屏:“谣言:概念的反思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2010(1) 9.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张铁民:《谣言和流言:错位的心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调查方式

今年4月,本课题组集体组织走访南京市所有城区,按配额抽取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共1050位市民,以自填式问卷法结合结构式访谈调查“抢盐”风潮状况及对各传播媒介看法,并利用统计报表结合相关文件分析结果。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我国理论界对谣言加以系统、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谣言的社会和心理发生机制研究 受国外研究影响,国内学界研究谣言一开始就注重对谣言社会发生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有从宏观视域揭示社会转型与谣言产生的内在关联,如江万秀等合著《谣言透视》等。也有学者从微观角度分析了谣言与突发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官方信息权威不足的关系等。国内研究谣言心理发生机制,有张铁民《谣言和流言:错位的心态》等,主要阐释了奥尔波特等的《谣言心理学》等西方关于谣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第二、谣言的历史社会学研究 随着谣言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对我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谣言事件进行历史社会学研究,彰显特定时代谣言的社会功能及负面作用。苏萍《谣言与近代教案》是这一领域较早的力作,该书通过研究清末发生的关于西洋传教士的诸种谣言,梳理了谣言的制造、变迁、流传的过程。部分学者还分析了与特定政治事件有关的谣言,如李若建《社会变迁的折射:20世纪50年代的“毛人水怪”谣言初探》和刘喜元《1928 年南京的摄魂风波》等。 第三、新时期关于谣言的个案分析 新世纪以来,面对谣言出现的新形式和特点,国内学界开始关注新时代谣言并展开了不同程度的个案研究。如巢乃鹏和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陈红梅《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应对》等研究了网络谣言这一信息时代产生的特殊现象。关于重大自然灾害时谣言广泛流布的研究也是学者研究的着力点,如孙嘉卿、金盛华、曹慎慎《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5•12 汶川地震”谣言为例》等。疾病谣言研究也不少,如景军《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渊源: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黄云香《艾滋女事件:谣言止于法治的胜利》等。 综上可知,从90年代介译性研究到逐步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社会历史问题并最终能及时、独立探讨当前重大社会问题,这无疑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国内相关研究还停留在实证研究层面上,缺乏于哲学高度对新时期谣言特点和传播机制进行全面透视和整体把握。而对于谣言防控必要性和重要性,虽有一定认识,但从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高度全面思考谣言防控战略意义,并提出有效对策建议,在国内学界尚属罕见。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着力方向。(更详尽综述,请见附件一。)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