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心理距离对行为表征的影响:评价内容效价的作用
小类:
教育
简介:
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们习惯于对近距离的行为做出具体而低水平的评价,而对远距离的行为做出抽象而高水平的评价。该领域的研究被“Psychology Today”评选为2010年心理学十大前沿研究之一。本成果通过两项研究分别在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维度上考察了评价内容的效价因素对行为评价的心理距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心理距离的延伸,人们对正性行为倾向于抽象评价,但心理距离不影响对负性行为的评价水平。
详细介绍:
公交车上,心理上亲近的好朋友踩了你,你觉得是车太挤了;而心理上疏远的陌生人踩了你,你觉得他太粗鲁了。可见,人们对不同心理距离对象的心理评价存在差异。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们习惯于对近距离的行为做出具体而低水平的评价,而对远距离的行为做出抽象而高水平的评价。该领域的研究被“Psychology Today” 评选为2010年国际心理学十大前沿研究之一。本成果通过两项研究四个实验在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维度上考察了行为评价内容的效价因素对行为评价的心理距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心理距离的延伸,人们对正性行为倾向于抽象评价,但心理距离不影响对负性行为的评价水平。 该成果首次在心理距离与行为评价的关系问题上引入评价内容的效价变量,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建构水平理论的理解,且对于青年价值观教育和生涯规划咨询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构成该成果的两篇学术论文均发表于国内心理学一级学术期刊《应用心理学》。

作品图片

  • 心理距离对行为表征的影响:评价内容效价的作用
  • 心理距离对行为表征的影响:评价内容效价的作用
  • 心理距离对行为表征的影响:评价内容效价的作用
  • 心理距离对行为表征的影响:评价内容效价的作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旨在揭示评价内容的效价对行为表征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以拓展和深化对行为表征与心理距离关系的理解。 研究思路:根据建构水平理论,研究者预测,相对于心理近距离自我及他人,人们对远距离自我和他人的正性和负性行为均可能采用高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项研究四个实验分别考察了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自我及他人正性与负性行为评价的影响。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两点: 1.在理论构思方面,首次考察了评价内容的效价特性对行为表征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将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拓展到行为评价领域。 2.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和编制等方法技术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对评价性句子收集、编辑和评定体现创造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价值与意义: 1.本研究的成果对于深入理解建构水平理论,拓展和深化对行为表征与心理距离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本研究的成果对于青年价值观教育和生涯规划咨询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公交车上,好朋友踩了你,你觉得是车太挤;陌生人踩了你,你觉得他太粗鲁。可见,人们对不同心理距离对象的心理评价存在差异。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项研究四个实验分别考察了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自我及他人正性与负性行为评价的影响,以揭示不同评价效价对行为表征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随着心理距离的延伸,被试对远距离自我和他人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高水平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类似效应,说明评价内容的效价对行为表征的心理距离效应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2)相对于远期过去的自我行为,被试对近期过去的自我行为倾向于负性表征,说明个体对近期过去自我的满意度较低,并对未来自我提升具有高期待倾向;(3)相对于远距离他人,被试对近距离他人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评价分数均较高,说明人际熟悉度对他人行为的表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作品讨论了该研究结论对于青年价值观教育和生涯规划咨询实践的指导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构成本作品的两篇论文均发表于国内一级心理学学术期刊: (1)过去时间距离对自我行为表征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10, 16(1): 20-26. (2)社会距离对他人行为表征的影响:评价内容效价的作用,应用心理学, 2010, 16(4): 291-300. 2.本作品获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11.5。 3.本作品受到下列项目的资助: (1)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行为评价的心理距离效应及其自动化加工机制(项目批准号:10YJAXJX024)” ; (2)××省2010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人际评价性信息的心理距离效应及其内隐机制(项目批准号:2010R405004)。

参考文献

支撑本成果的核心参考文献: 1.Liberman, N., Trope, Y., and Stephan, 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A.W. Kruglanski and E.T. Higgins (Eds.), 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New York: Guilford, 2007, 2: 353-381. 2.Liberman, N., and Trope, Y. The psychology of transcending the here and now. Science. 2008, 322(5905): 1201-1205. 3.Trope, Y., and Liberman, N. 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2010, 117(2): 440-463. 4.Wakslak, C., Liberman, N., Nussbaum, S., and Trope, Y.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lf in the near and distant fu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8, 95(4), 757-773. 5.Liviatan, I., Trope, Y., and Liberman, N. Interpersonal similarity as a social distance dimension: Implications for perception of others’ 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8, 44(5): 1256-269.

调查方式

科学实验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人际互动中,个体不仅评价自我及其行为,也评价他人及其行为,且基于对自我和他人行为的评价调节其人际行为,因此评价是人际过程的重要表达形式。以往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归因更强调行为的情境因素的作用,而对他人的行为归因则更强调他人稳定的人格特质的作用。该倾向被称为行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个体作为行动者对行为的描述倾向于采用相对具体的表征方式,而作为观察者对行为的描述则倾向于相对抽象的表征方式。 近年来,有关行为表征的最重要的研究进展之一,是基于建构水平理论(Construal-level theory, CLT)对行为表征的心理距离效应的研究。建构水平理论认为:(1)环境中的任何事件或客体均可在不同水平上被解释或表征,低水平建构是对事件的具体而相对未经组织的表征,而高水平建构是事件的抽象而图式化表征;(2)对客体或事件的建构水平与观察者知觉到的心理距离有关,人们对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根据该理论,一方面,与其他客体一样,对自我或他人的行为表征既可在高水平上实现,也可以在低水平上实现。另一方面,对行为的表征模式可能与心理距离有关。基于上述推论,研究者已在时间距离维度和社会距离维度上对人际行为的表征模式进行了研究。 在时间距离维度上,有两项基于建构水平理论的研究分别采用自我概念分化任务和自我想象任务考察了自我建构的时间特性。第一项研究发现,相对于描述近期未来的自我,被试描述远期未来的自我时,表征更趋简单。第二项研究结果显示,在远期未来条件下,被试对自己行为的评定更具跨情境的一致性,表明个体在表征远期未来自我时更倾向于用抽象而去背景化的特质性词汇。上述两项研究证明,相对于对近期未来的自我表征,对远期未来的自我表征更具简单性和整合性。 社会距离维度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相似目标人物的行为,被试对不相似目标人物的行为的表征水平更高。可见,心理距离是影响人际行为表征的重要因素。 对自我和他人行为的评价是行为表征的特殊类型,其评价内容具有显著的效价特性,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表征不仅指向正性行为,也指向其负性行为。那么,行为表征的心理距离效应是否受评价内容效价因素的调节?回答这个问题成为本研究的主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