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青年志愿者工作只有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模式、创新的实践才能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本课题全面的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实践出发,突出实践性特点,探索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构建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有机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用创新的思维、前瞻的理念和务实的探索为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介绍:
本课题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研究对象,深入探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挖掘志愿理念和志愿精神的内涵,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的个体心理和团体心理研究,探索志愿服务活动心理支持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运行机理,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方法,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理论、社会化理论、动机理论、能本管理理论、群体动力学等理论,研究我国大学生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理论。具体分为以下七个部分: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近年来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关资料,收集研究中央文明委、教育部和团中央等相关部门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文件通知、规章制度等资料;收集检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研究发表的文章论文和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起和发展进行综述研究。(一)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缘起、发展的综述研究。(二)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调研报告》。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化透视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纽带,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在志愿精神的感召和吸引下开展的。首先围绕志愿理念、志愿精神的塑造和弘扬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借助志愿文化去承载志愿理念和志愿精神,如何用志愿文化去传播和弘扬志愿理念和志愿精神。(一)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大学生志愿活动(二)中国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理论支持(三)在实践中培养中国特色的“志愿精神”与“志愿文化” 三、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的实践研究一方面从理论层面上对志愿者组织的概念、特征、功能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侧重于在实践层面上对志愿者组织建设展开研究,努力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提供工具性参考。在实践层面上,从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现状入手,积极探索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的新模式,提出一要为大学生志愿组织科学合理地设置扶助部门,二要创建校园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的晋级模式,三要构建适应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特殊要求、确保个体的积极性和团体的协调性充分发挥的团队组建模式,四要为志愿者搭建思想情感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和促进个人成长的统一。还将通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研究,探索实现会员管理和服务管理高效化和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一)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效果分析(二)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的新模式(三)大学生志愿者信息化管理的运行实践研究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研究制度化建设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要通过制度化研究,构建一系列的招募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管理机制、评估机制等等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制度化研究还包括推进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法制化建设,确立大学生志愿者法律地位,明确志愿者、被服务单位和志愿组织三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立法探索等内容。对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以法制化,是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建设的意义(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内容(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实践方式(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保障机制五、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心理支持机制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自发自愿的实践行为,源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本课题既从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动机、心理体验入手开展个体心理研究,挖掘心理支持的源动力,又从志愿者团队的情感沟通、情感亲和、情感激励展开团体心理研究,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策略。还从志愿服务的卷入水平出发,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氛围与组织承诺,为大学生长期投入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外在保障,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在健康良好的心理发展轨道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心理水平现状研究(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心理保障机制建设六、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模式研究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项目和服务基地为研究重点。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活动项目确定为品牌项目,积极探索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城乡服务项目,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着力加强服务基地的研究,根据城乡社区的基本功能和居民生活需求,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服务,在社区建立稳定的服务基地,营造一个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发展的自问环境,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平台建设 (二)项目开发(三)树立品牌(四)管理体系七、大学生志愿服务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德育工作、实践教学工作紧密关联,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探索如何依托高校德育平台,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列入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时间量化为社会实践活动学时,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列为毕业生思想品德鉴定的项目之一,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作用(二)具体措施 (三)达到的目标

作品图片

  •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研究的首要目的。二、课题研究思路:从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研究出发,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化研究、心理支持机制研究、制度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组织建设的实践研究和运行模式的研究,努力创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新的实践运行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心理支持机制研究。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为此本课题组吸收了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的研究人员开展专项研究,力求有所突破。二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纳入高校德育体系的运行实践研究。三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志愿文化研究。精神文化产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在弘扬志愿精神,营造社会氛围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应用价值:本课题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研究对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方法,研究我国大学生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理论。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积极发展;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化、规范化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作品摘要

青年志愿者工作本是创新的产物,它的发展也是创新的结果,大学生志愿服务要坚持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只有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模式、创新的实践才能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本课题分为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模式的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化精神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化研究,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德育体系的运行实践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建设的实践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和服务基地的实践研究,全面的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实践出发,突出实践性特点,探索大学生志愿者实现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愿望的有效途径,构建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有机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用创新的思维、前瞻的理念和务实的探索为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起到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精神、传递文明理念、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作者:耿志权 发表于2011年04月总第152期的《继续教育研究》;《制度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新途径的发展》作者:王天会 发表于2011年01月总第573期的《学理论》;《全球化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作者:陈巍巍 发表于2011年01月总第573期的《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素质整合分析》作者:李烨 发表于2011年1月总第571期的《学理论》;调研报告(教育部课题)一份;获得校级科研成果创新大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朱建刚.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 [2]李瑞环.务实求理(上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1}. [3]北京奥组委志愿部.2008残奥会志愿者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9.{1}. 等等二、期刊论文: [1]韩璐.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8,9. [2]郑黎群.中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11. [3]汪智汉.中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功能与问题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5. [4]梅鲜.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运作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 院.2008,10.等等三、报纸文章: [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N].南方日报.2009,3,1(005). [2]北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志愿服务项目有待再开发[N].北京日报.2009,2,20(003). [3]陈彦.志愿服务提供成才新途径[N].中山日报.2009,4,1(A03).等等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出版的关于志愿服务内容的书籍不是很多,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的《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8);谭建光、周宏峰的《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等。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更少。主要有陈曦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3);单江林的《校园志愿服务教程》(科学出版社2009.8);马超的《美国大学生事物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1)等。 关于志愿者服务内容公开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内容也不是很系统,现有文献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志愿者服务现状的研究。如汪智汉的《中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功能与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5);鄢勇兵的《志愿服务现状及存在我问题》等。二是对志愿服务价值的研究。如周东立的《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其价值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5);曹文泽的《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思考》、王泓的《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价值》等。三是对志愿者服务活动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如周围、肖建华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任爱红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等。四是对志愿服务机制的研究。如高娟的《构建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初探》(行政与法2007);林琳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学理论2009)等。五是对志愿者专项服务的研究。如张进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助推新农村建设》、宋玉芳的《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对志愿者服务机制构建和管理模式的研究较少,主要有王琦琦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新构想》、陈瑛的《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等。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志愿者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主要呈现出全民化、规范化、政治化、政府化和社区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大多数公民具有志愿服务意识,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公民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 总体来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研究注重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研究,忽视了对其文化精神成因的研究;注重了对短期、单一活动的研究,缺乏对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注重对志愿者行为的研究,忽视了对志愿者心理支持因素的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